解读:社科院专家称热钱高达1.75万亿美元 规模超外储


  不管这一相关研究在数量上是否可能存在夸大热钱规模的问题,今年热钱仍在涌入的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去年四季度以来我国股市大跌,房市也呈低迷趋势,而今年热钱肯定是仍在涌入,但其究竟到哪里去了。很大可能是留在银行系统里央,作为银行存款方式持有着。专家估计,以银行存款持有人民币,至少也获得人民币升值和利差收益。按去年升值幅度看,两项加起来,也有12%的无风险收益率,不低了。08全年,人民币升值幅度有望达10%,对热钱收益来说不低了,因此没必要在资产价格回落过程中冒险。

  从金融隐患角度来说,最令人忧虑的是,比如爆发了一个突然性的事件,导致热钱集中地、大规模地撤出。热钱的撤出就很可怕,它首先会使你的资产价格突然下降,或者资产价格泡沫破灭,这肯定会对投资者造成很大的财富损失。如果市场一致性地认为人民币的汇率升值升到头了,或者说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比如说加强资本管制,或者对市场进行干预,或者说国外又发生了一些新的金融动荡,那么都可能成为引发热钱流出的导火索。

  真正热钱单位规模较大,一部分是短期投机资本,一部分是攻击性资本。短期投机资本在享受货币升值的同时,进入楼市、股市、债市、期市或进行私募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等获取短期投资利益,此外,还向大量地产或者生产型企业短期放贷。这部分资金最具危险,不仅抵消了调控效率,其撤出对中国资产市场以及企业生产打击较大。不过,其中一些具有长期投资意愿的资本,因资本管制而采取热钱通道进入,也被归为热钱。

  市场恐惧的是攻击性热钱,在亚洲国家金融危机中都有他们的影子。不过,攻击性热钱存在需要特定条件,如在日本泡沫危机中,资本开放与金融创新既加深了资产泡沫以及银行涉入泡沫的程度,又给了国际游资在股指期货大肆做空的机会,放大了日本危机损害深度。但中国目前资本市场低迷,融资融券与股指期货均未推出,遭受攻击的可能性较低。

  热钱的流出也可能加剧某些地产和生产型企业的资金紧张从而加速亏损或倒闭,危及金融安全,但准备金率较高的银行彼时可以应付资金出逃带来的紧缩。由于中国是全球最大新兴市场,国际资本的长期投资意愿较强,关键是中国的经济和金融环境是否会导致资金从长期投资走向短期投机,从投机走向逃离,这就要求中国不能出现急速的衰退,衰退会引起包括热钱在内的资本出逃,反过来也会推进衰退。关键是要防止热钱继续流入,并维持经济较高的增长,引导热钱成为长期投资资本,这是考验政府层面宏观管理艺术的地方。

  因为中国A股上没有做空机制,所以,热钱真的要从中国股市获利,还是得做多。如果我们A股市场估值在继续下跌后与国际市场基本接轨,对QFII这类资金和热钱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今年有可能热钱会在A股市场上制造一波行情,但是可能会呈现短期大升大降的行情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