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腕整治之下,矿难悲剧为什么还在不停地演


61311时许,山西孝义市安信煤业有限公司报告主井底发生炸药爆炸事故, 截至18日搜救人员在井下发现了最后6名遇难矿工遗体,已经全部运上地面,送往殡仪馆等待家属辨认至此34名遇难矿工遗体全部找到,搜救工作结束。赵铁锤17日在国务院“6·13”特大事故调查组成立会议上说,经初步核查,“6·13”特大事故是同类性质事故的再一次重演,事故性质恶劣,教训极为深刻。初步分析,这起事故是井下炸药库存放的非法私制炸药自燃引起爆炸,产生有毒有害气体,部分巷道垮塌,导致井下作业人员伤亡。事故暴露了孝义市一些煤矿非法开采、违法生产、管理混乱、隐患众多等问题,说明孝义市隐患排查不深入、政府和部门监管不到位、执法不严格、责任不落实等问题。同时还指出,孝义市安信煤业公司存在几大问题:火工品管理极度混乱;非法越界开采屡禁不止;超能力生产严重;劳动组织管理极为混乱;煤矿以包代管、井下工人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政府和部门监管监察不到位。赵铁锤还说,“6·13”特大事故是山西同类性质事故的再一次重演,与蒲县蒲邓煤矿“5·5”事故、左云县新井煤矿“5·18”事故,以及去年左云县“9·19”事故、洪洞县瑞之源煤业公司“12·5”事故如出一辙,必须引起高度警觉和反思。我们在反思的同时有一个疑问萦绕心头,无法开解,矿难———还会发生吗?

煤炭,作为一种原始的能源,至今仍然占据着能源市场较大的份额,而且近两年来市场越来越走俏,巨大的利益使得煤矿开采成了人们追逐的行当。即使有全国清理整顿、关停了相当数量的小煤矿这样的大背景,也抵挡不住高额利润的驱使,不断有人疯狂进入、疯狂开采。煤炭生产看似傻大黑粗,其实所需的技术含量并不低。测量、定位、打井、开采、通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足够的技术来支持,不少大学开设采矿专业足以说明其高技术标准要求。然而在目前,在小煤矿大量开采占据全国煤炭产量相当比例的大环境中,许多技术要求被人为地忽略了。事实也已证明,安全生产煤炭并不是不能实现的,我们绝大多数国有煤矿已经基本上杜绝了特大事故的发生。当然,安全生产所需的成本也是昂贵的,技术要求是较高的,但只要按照规章运行、管理得当,基本可以实现。而小煤矿多为个人或集体经营,除对利润的追求外,在技术投入上就不那么照章办事了, 但又有几个矿主会严格执行制度呢?对近乎暴利的煤炭行业而言,这些制度已显得不那么重要。矿主最关心的不是矿工的生命安全,而是寻找更大更硬的后台。因为后台比什么都重要。再加上人员素质有限、管理松懈,所以事故不断。让我们回到2002年的孝义市孟南庄煤矿,在当年3.22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发生以后,引起了中央、省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吕梁地委行署组织全区600多名煤矿矿长和各县(市)长召开煤矿安全生产誓师大会,落实安全责任,确保安全生产。600余名矿长在柳林县兴无煤矿、贺昌煤矿现场参观并听取了安全生产情况介绍后,庄严宣誓、郑重承诺强化安全意识,履行矿长职责,落实安全责任,严格安全管理,加大安全投入,提高职工素质,保证做到依法办矿,安全办矿,深入现场,消除隐患,夯实安全基础,确保安全生产。各级煤矿的矿长代表分别发言,并在20余米的长卷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或许通过这次签名这些矿长们已经知道了安全就是最大的效益。在工程进度、经济效益与文明生产、安全生产的“博弈”中,安全永远是第一位、容不得半点质疑;生命是人生最大的资本。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无论什么情况、无论任何时候,爱护生命、捍卫生命,这不仅是对人生命最起码的尊重,也是劳动者最基本的权利。

山西省近年来一直将事故防范作为重中之重,20071月,时任山西省长的于幼军誓言在三年内将清除、淘汰全省非法及小型煤矿,重新整治煤矿资源,使5年内百万吨死亡率低于国际标准。为此,曾不惜采用卫星定位或动用飞机进行空中侦察来锁定黑窑主。但在铁腕整治之下,矿难依然不可阻止地发生了。而矿难发生的原因,恰恰是山西“整治风暴”所指向的安全鄙陋。我们也许没有理由怀疑山西整治煤矿安全的力度与诚意,同样不敢轻疑的是其背后有无腐败之幽灵,但有一个事实却已经毋庸置疑,那就是我们依然置身于矿难多发期的时代背景。

2008年刚到山西的代省长孟学农在胜任初期就又发生了洪洞县瑞之源煤业公司“12·5”事故,孟省长在洪洞“12·5”事故中就指出了官员的坐而论道和煤矿经营的官商结合。面对频发的安全事故,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失,谁该警醒?我们的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千万不能再将“安全”二字仅停留在口头上说说、喊喊而已,而必须常念安全经、长鸣安全钟,抓紧、抓实、抓好安全“篱笆”,让文明、安全生产真正付诸行动,见到实效。 种种现象表明,涉及安全生产各个环节及案件处理中出现的问题,反映的是一些干部、经营者敷衍塞责、不负责任、不求进取的不良心态和不良风气。这样的风气必须加以扭转。  我国安全方面的文件下了不少,检查也很多,中央分管安全的领导更是喊破了嗓子,熬红了眼睛,但为什么安全生产在一些地方就是严格不起来,落实不下去呢?关键是一些地方或部门的领导遇到红线就绕着走,打擦边球,欺上瞒下。出了事情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脸上无光,头顶纱帽难保,于是就想方设法掩盖包庇。纸终归是包不住火的,岂不知这样“爱护”手下干部,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