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午报》说谎,还是季羡林说谎?


《新闻午报》2008-06-01发表一篇题为《季羡林忧伤异国恋 德国姑娘为他终身未嫁》的文章,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有情人未成眷属”的爱情故事。

文章说,1935年,风华正茂的季羡林来到德国的哥廷根大学留学时,碰到一位身材高挑,面容白皙可人的美丽姑娘伊姆加德。“季羡林在伊姆加德的帮助下完成了数百万字的论文,他们的脚步也走遍了哥廷根的大街小巷。”

文章还说,季羡林在回国之前曾反复思量:如果他不管不顾地留在哥廷根,当然可以和伊姆加德携手一生,也会幸福安乐。但是,季羡林当初留学的初衷,就是等学有所成之后,回到中国去报效国家的。无数次痛苦的思量和忖度之后,季羡林做出了最后的选择——辜负伊姆加德,学成之后回到中国去。

走之前,季羡林说,“伊姆加德小姐,一定有一个比我更好且更爱你的男子,他愿意永远陪伴在你的身边,呵护你的一生的。”

季羡林离开哥廷根后,伊姆加德就一直在等待他回来,虽然再也没有得到季羡林的消息,但她依然执意地等待并终身未婚。这个固执而坚忍的女人,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一等就是60年。为了季羡林,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阴和爱情。

如果真的如文章描述的这样,这个故事太感人了。说实话,我看完的时候,差点上当。好在我了解一点历史背景,觉得这篇文章编造的东西不少,误导读者。

媒体或者季羡林都隐瞒了一个事实:1929年,季羡林18岁时,就结了婚,妻子名叫彭德华,比季羡林大4岁,只念过小学。1933年他们有了女儿婉如,1935年又有了儿子延宗。1935年,也就是季羡林结婚五年之后,季羡林留学德国,碰到了本文所说的姑娘伊姆加德。

季羡林在德国发生的一段“有情人未成眷属”的爱情,按照流行用词,无非是“婚外情”或者“婚外恋”。如此以来,这种凄美的爱情,也许大打折扣。当然,这其中,伊姆加德是一位非常不幸的女子,她痴心喜欢的人,却早有妻子。而从文章内容分析,季羡林并没有告诉伊姆加德他已经结婚了。

至于文中对季羡林选择放弃这段爱情而回国的理由的描述,即“季羡林当初留学的初衷,就是等学有所成之后,回到中国去报效国家的”,恐怕是过分拔高了吧。何况,如果季羡林留在德国,他需要先回国离婚。

我没有研究过季羡林,只能从有限的阅读中推断。于是,我从网上搜来相对可信的几篇稿子,阅读之后,我觉得,季羡林应该是一个非常诚实的人,《新闻午报》刊发的这篇文章,造假之处,恐非季老原意。

譬如,季羡林为何选择回国?据说,杨澜多年前采访季羡林的时候问道:“你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中国,到底是什么驱使你回国呢? ”季羡林的回答让杨澜大跌眼镜:“钱多”,他接着解释说,当时一个副教授五十元,一个正教授八十元。而当时一石谷只两元钱,薪水和物价实在很悬殊,因此他选择了回国。

至于季羡林为何选择放弃伊姆加德,据说,季羡林在日记中说:“我不仅热爱自己的祖国,而且德华(家中的原配妻子)是再好不过的人了,我很尊敬她,所以我一定要回国。”1945年9月24日的日记中还写道:“……吃过晚饭,7点半到Meryer家去,同Itmgard打字。她深情地劝我不要离开她,不要离开德国。她今天晚上特别活泼可爱。我真有点舍不得离开她。但又有什么办法?像我这样的一个人,是不配爱她这样美丽的女孩子的……”

总体看来,我倾向认为:《新闻午报》为了吸引读者,不惜违背新闻原则,编造故事,这种行为严重违背新闻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