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洪
新华网北京2008年6月7日电(记者王宇、姚均芳)中国人民银行7日宣布,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2008年6月15日和25日分别按0.5个百分点上调。这是中国央行官员们,对中国当前经济发展趋势误判,作出的错误决策。
2008年初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确处于迷雾笼罩状态,所以,本人有《2008′中国经济迷雾解析》一文。但是,到了6月,中国与世界经济走势已基本明析——整体缓慢下降。央行仍然执行紧缩货币政策,将对中国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一、世界经济下滑年初就成大势,中国延续去年高涨应判强弩之末。
2007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暴发点,2008年全球经济向下走,已成大势。2007年中国经济全面高涨,并伴有通涨,需要预判的是:2008年中国经济是否能在世界上“一枝独秀”。 这一预判的关键在于是从既往境内统计数字出发,还是在全球视野下综合分析未来走势。
“一枝独秀”有三个条件,一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关联度极低;二是中国实物经济增量无需与世界资源进行大量实物交换,内部具备自给自足的资源、能源供给潜力;三是经济增长模式是内需增长型和主导产业处于世界高端。
显然,中国不具备这样的经济条件,所以,中国“一枝独秀”不可能。必然受到世界经济影响,其影响的程度,视中国既往经济增长强度和内需力扩大因素的大小。中国因2007年经济增长强度高,2008年上半年受到一系列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性事件,地方政府经济发展力不减,内需力扩大因素多且大,所以,“一枝独秀”现象得以延续。
中国经济“大树主干”下滑的大势,被枝叶障目。这就是“迷雾”,央行6月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正是被迷雾所障的误判。
二、中国此次通胀情形不同既往,旧有模式下的治理,必然伤及无辜。
去年,中国就进入新一轮通货膨胀,被一些专家们形容为“结构性通胀”,似乎“结构性通胀”不用害怕,会自动消失一样。其实,任何一次通胀的起点都表现为结构性通胀,不可能所有商品同步一次性价格上涨。
中国此次通货膨胀,与过去典型的通货膨胀相较,除起因相同外,其他内容完全不同。这次物价上涨的不同点,在于国际因素比重大,国内投资和产业冷热不均同时存在。一般来说,通货膨胀是伴随着经济增长周期下滑期的,起点是周期经济增长曲线的顶端,原因是资源不足以支撑经济增长规模。此次通货膨胀没有逃出这一规律,也就是说,2007年是中国经济增长周期已经达到顶端状态,中国整体经济势必下滑。
伴随着经济下滑危险的通货膨胀,与既往的单纯通货膨胀治理,难度大得多,是当今世界经济学理论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更何况,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相当高,同时又处于产业低端的情况下,我国金融、财政政策的方向调整,不得不考虑世界经济大势的方向性。也就是说,国家经济政策总是与本国经济发展状态作相反的运作,与世界经济大势要作同方向运作。
那么,中国的经济调控到底是扬是抑呢?按旧有的思维模式,扬,物价就会借势进一步上涨,危及居民生活,甚至动摇政府的执政地位。抑,就会伤及大量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体,带来就业压力,制造大量失业,以及原来高涨的产业急巨下滑,造成银行呆帐,整体生产能力下滑,长期危及资本主义国家的“滞胀”就出现了。这是本人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局势的坏描述,所以,本人就有《中国面临四大“人本生产”不足》和《特权:是个好东西又是一个坏东西》的思考。
三、中国的经济政策必须是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才管用,西方经济理论要改造。
市场经济,在全人类是有其规律性,但在不同国家里有其不同的表现,一剂西药(西方经济学理论)不可能包治百病。例如:存款利率上调,在中国不会导致股市资金外跳,存款大量增加;下调,也不会导致存款大量下降。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不会导致地方政府支持的企业流资金紧张,更不会导致重点工程下马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国情所致。
怎样才能使中国经济不出现“滞胀”和物价高比例上涨呢?这就是2008年中国经济困难的悖论。本人认为:未来中国经济主要是防止“滞胀”的出现,物价高比例上涨是不可避的。两者都不出现,是不可能,只能在两者之间选其一。这也是中国国情决定我们必须早日决断的战略选择。因为“滞胀”治理是人类难题,可治理和管理物价上涨,我们还有经验和财力。
本人的基本思考模式是:
1、财政、金融政策恢复到积极状态,抛弃一刀切的宏观政策,放手让物价上涨,短期内把工资增长、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与物价挂钩,用物价上涨因素带来的财政收入增长用于补贴困难群众生活。用发展生产和顺应国际资源、能源价格上涨的方法解决目前的困难。
2、国家财政金融政策向教育、卫生和农业(尤其是农业)三个“人本生产不足”的领域投资、倾斜,制订大力反对“特权”的政策和规定。用社会精细化管理(注重细节)缓释社会矛盾。
3、对经济调控采用区别对待的方针,大量使用行政手段,保护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加大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力度,把国家的《产业政策》作为地方政府经济工作的“窗口指导”性意见。
在中国管理社会经济,行政手段和措施不可丢,因为中国经济本来就是行政力量推动的,也是中国经济特色的体现。
中国如能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综合经济管理模式,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才能实现。
2008年6月11日于黄州南湖
作者简介:柴福洪, 男, (1957年5月-- ),湖北蕲春人,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经济学硕士。
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公共经济。
联系方式:E-mail:[email protected].电话:0713-8348688传真:0713-8345265
地 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桃园街109号 邮编:43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