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斯比特有一双“童真的眼睛”,他关注一刻接一刻的真实,从来不顾忌现有的理论或官方权威的信息,于是常常能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
王育琨/文
纳斯别特曾经以《大趋势》闻名于世。今年他以近80岁的高龄,要写出中国大趋势。在天津南开大学和天津财经学院找了30个大学生,分别阅读100个城市的日报,搜寻新发生的事件和故事,做成摘要,再翻译成蹩脚的英语,为奈斯比特写书的第一道工作。一天我们一起坐小车去天津的路上,他把前一天晚上阅读学生们的读报摘要给我看,整整100多页的东西,他都做了详细批注。前一天下午他才看了不到一半。车在行走,我不习惯阅读,只好合上夹子。奈斯比特却看了一路的ChinaDaily。车一到天津,他就坐下来目光炯炯地跟我们三个助手讨论从读报摘录中所学到的东西。他的一些批注,具有敏锐而很深的洞见。
老人精力之充沛,让我称奇。阅读中国的变化,对他这样一个不懂中文的外国人,是很吃力的活。没有超强的精力不行。奈斯比特像个小孩一样地笑了。他说,“我有一双童真的眼睛”。他解释说,他不是经济学家,不是哲学家,不是金融专家,没有任何成见,他只对中国一刻接一刻的新发生感兴趣。中国人对许多事情熟视无睹,对他这个老外却很新鲜。西方人没有耐心来阅读中国,更没有掌握100个城市的发展报道这个巨大的宝库。他像小孩一样的天真无邪,当然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观察一个现象,最忌讳先入为主。你已经有一大堆理论、逻辑和经验了,你还怎么去把握那一刻接一刻的真实?比如,观察30年改革巨变,是从源头一点点梳理更容易得出切合实际的判断呢,还是从今天返观30年更准确呢?奈斯比特当属后者。从现实返观历史,便可以清楚地看清大致的脉络。而从历史一点点追朔,反而容易迷失在历史的丛林之中。上个世纪80年代初,奈斯比特的《大趋势》问世,没有人把它当成一本严肃著作。其中没有数据的分析推演,没有对历史的解剖,富有的只是对一些事件的报道。许多人就把它当新闻报道看。
可是25年过去了,《大趋势》所作的预测大都兑现。世界各地不断有人问奈斯比特,“下一个大趋势是什么?”而且常常另外一个问题紧跟在后面:“你为什么能知道未来?”一位朋友更是穷追不舍:“照你说的那样,如果未来是隐含于现实生活中的,可是我们观察同样的现象,并没有得出同你一样的结论。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奈斯比特回应,自己有一双没有被庞大的已知污染的“童真的眼睛”。
多年来,奈斯比特以一种省察现实的“童真的眼睛”,他关注一刻接一刻的真实,而从来不顾忌现有的理论或官方权威的信息,于是常常能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他还喜欢借助“新闻眼”来看世象。一个报纸的版面,是很金贵的,许多东西都要上。无限的信息,有限的版面。能挤进热点版面,大多是对社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观察者对这些经过选裁的事件不带偏见地觉知,就可以洞悉一个地方一刻接一刻的真实,也就容易把握这个地方的未来趋势了。ChinaDaily是奈斯比特不可或缺的“新闻眼”。他连声说,这真是世界少有的好报纸。那里面有许多新发生的故事和客观的观察与评论。
世界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面对“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之类的警句,人们已有了麻木和无力感。每个人都会说“欢迎变化”,但是大多数人对变化却是抱着敬畏、迟疑或观望的态度。奈斯比特触摸到了人们面对变化的这种无力感。那是庞大已知的奇妙作用。为摆脱被已知拘押的困境,他崇尚并保持着“童真的眼睛”。
奈斯比特令人兴奋。当一些未来学大师如大前研一、阿尔文·托夫勒、克里斯·安德森等急于去分析描述互联网所改变了的世界面貌,他则转向了人们的思维和精神,而且抓住了不受传统、经验、理论、成见等束缚的“童真”。
原始出处:《商务周刊》
王育琨/文
纳斯别特曾经以《大趋势》闻名于世。今年他以近80岁的高龄,要写出中国大趋势。在天津南开大学和天津财经学院找了30个大学生,分别阅读100个城市的日报,搜寻新发生的事件和故事,做成摘要,再翻译成蹩脚的英语,为奈斯比特写书的第一道工作。一天我们一起坐小车去天津的路上,他把前一天晚上阅读学生们的读报摘要给我看,整整100多页的东西,他都做了详细批注。前一天下午他才看了不到一半。车在行走,我不习惯阅读,只好合上夹子。奈斯比特却看了一路的ChinaDaily。车一到天津,他就坐下来目光炯炯地跟我们三个助手讨论从读报摘录中所学到的东西。他的一些批注,具有敏锐而很深的洞见。
老人精力之充沛,让我称奇。阅读中国的变化,对他这样一个不懂中文的外国人,是很吃力的活。没有超强的精力不行。奈斯比特像个小孩一样地笑了。他说,“我有一双童真的眼睛”。他解释说,他不是经济学家,不是哲学家,不是金融专家,没有任何成见,他只对中国一刻接一刻的新发生感兴趣。中国人对许多事情熟视无睹,对他这个老外却很新鲜。西方人没有耐心来阅读中国,更没有掌握100个城市的发展报道这个巨大的宝库。他像小孩一样的天真无邪,当然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观察一个现象,最忌讳先入为主。你已经有一大堆理论、逻辑和经验了,你还怎么去把握那一刻接一刻的真实?比如,观察30年改革巨变,是从源头一点点梳理更容易得出切合实际的判断呢,还是从今天返观30年更准确呢?奈斯比特当属后者。从现实返观历史,便可以清楚地看清大致的脉络。而从历史一点点追朔,反而容易迷失在历史的丛林之中。上个世纪80年代初,奈斯比特的《大趋势》问世,没有人把它当成一本严肃著作。其中没有数据的分析推演,没有对历史的解剖,富有的只是对一些事件的报道。许多人就把它当新闻报道看。
可是25年过去了,《大趋势》所作的预测大都兑现。世界各地不断有人问奈斯比特,“下一个大趋势是什么?”而且常常另外一个问题紧跟在后面:“你为什么能知道未来?”一位朋友更是穷追不舍:“照你说的那样,如果未来是隐含于现实生活中的,可是我们观察同样的现象,并没有得出同你一样的结论。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奈斯比特回应,自己有一双没有被庞大的已知污染的“童真的眼睛”。
多年来,奈斯比特以一种省察现实的“童真的眼睛”,他关注一刻接一刻的真实,而从来不顾忌现有的理论或官方权威的信息,于是常常能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他还喜欢借助“新闻眼”来看世象。一个报纸的版面,是很金贵的,许多东西都要上。无限的信息,有限的版面。能挤进热点版面,大多是对社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观察者对这些经过选裁的事件不带偏见地觉知,就可以洞悉一个地方一刻接一刻的真实,也就容易把握这个地方的未来趋势了。ChinaDaily是奈斯比特不可或缺的“新闻眼”。他连声说,这真是世界少有的好报纸。那里面有许多新发生的故事和客观的观察与评论。
世界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面对“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之类的警句,人们已有了麻木和无力感。每个人都会说“欢迎变化”,但是大多数人对变化却是抱着敬畏、迟疑或观望的态度。奈斯比特触摸到了人们面对变化的这种无力感。那是庞大已知的奇妙作用。为摆脱被已知拘押的困境,他崇尚并保持着“童真的眼睛”。
奈斯比特令人兴奋。当一些未来学大师如大前研一、阿尔文·托夫勒、克里斯·安德森等急于去分析描述互联网所改变了的世界面貌,他则转向了人们的思维和精神,而且抓住了不受传统、经验、理论、成见等束缚的“童真”。
原始出处:《商务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