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荣书记的“问计”缘何得到“一呼百应”?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美丽的赣鄱,激荡着发展热潮。省委书记苏荣问计于民,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中激起热烈反响。5月5日,设在省委宣传部机关的热线电话一直铃声不断,工作人员忙碌不停地接听着干部群众打来的电话,认真地记录下他们提出的建议。(5月6日《江西日报》)

    其实,官员问计于民,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纵观古今,例子甚多。春秋齐国中兴,史书上说,当时齐威王公开悬赏让百姓提意见:“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于是,提意见找毛病的人门庭若市,有错必纠,取长补短,使齐国称雄一时。抗日战争时期,一代伟人毛泽东就曾号召:“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我们党内外要密切合作,希望同志们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精神,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李鼎铭先生提出“精兵简政”的提案公布后,李受到一些人的非议,有的人甚至怀疑李鼎铭的提案动机不纯,然而,毛泽东却坚决支持李鼎铭,跟广大党员解释说:“我们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论谁提出的意见,只要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办。”此事至今仍传为佳话。

    然而,时至今日,有些地方政府及一些官员,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却不问计于民,不调查研究,不联系实际,坐在办公室里想“点子”,或找一帮“志同道合”的“谋士”,出一些“点子”,使“一言堂”、“个人说了算”成为一些地方和一些具体部门决策中的“习惯用法”,以致“拍胸脯、拍脑袋、拍屁股”的决策现象屡见不鲜。一些腐败也正是如此扎根、抽枝、发芽、陨落的。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所以,苏荣书记的公开信,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不仅让群众深深的感受到一位省委书记对自己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感受到省委书记求发展,重民生,“为官一任,造福四方”的强烈愿望和不懈追求,更让群众亲眼目瞩了我们党的好传统、好作风在传承、在光大,使他们感到一种春天般温暖和希望,感受到一种惊天动地的力量。

    精诚所致,金石玉开。苏荣书记的躬身求知,问计于民,自然得到“一呼百应”。报道称,“许多干部群众已经把自己对于加快江西发展的思考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和信件提交上来“。这是多么鼓舞人心,多么凝聚人心啊!

    可见,苏荣书记真诚地问计于民,问计于世界,这是一种清醒、一种理性、一种成熟,是真正重视民意、渴望民意、倾听民意的科学态度,是解放思想的具体实践,是对我们党走群众路线优良传统的时代解读。

    因此,我认为,苏荣书记的“问计”得到“一呼百应”,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启示:推进改革和建设的好经验、好办法,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我们头脑中固有的,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人民群众,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只有广开言路,虚心问计于民,请百姓献计献策,实现百姓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才能有新举措。

    新闻链接:策群力谋划江西美好未来 苏荣问计于民激起热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