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旅游明珠闪亮,魅力独具水墨金州(五)


  泥凼石林,位于兴义城南部,长达20公里,总面积约3万余亩。位于烟波浩渺的万峰湖畔,是万峰林中的一个盆景。石林区比较集中的有风坡弯、戴家坝、小寨等处。石林呈东北--西南走向的长条形,长15公里,宽1-3.2公里,面积近6.7平方公里,为距今2亿年前后形成的水平状薄层灰岩,经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成的锥状和叶片状石林。石林单个石峰最高20米,一般高10米,最低8米。这里,集中和散落型的石林与峰林相交融。



  其中的陇戛石林景观独特,它与著名的云南路南石林相比,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林天透空,数万平方米集中成片的石林,酷似一座傲然挺立了亿万年的“石头城”;二是自然露面成林,酷似一群婀娜多姿的“少女”;三是石林刚健,细条、片薄、穿孔多,造型奇特,错落有致。



  一石之上,有“宫殿”,有“门窗”,可谓一石多景,步移景迁。石林中有六座石峰,浑然组成“山川”两字,神形兼备,大有使古今书家退避三舍之势;“擎天柱”、“倚天剑”、“佛后石”、“蘑菇石”亭亭玉立,“顽猴望月”、“寿龟登天”、“群象争饮”栩栩如生;“将军出征”、“一夫当关”巍峨壮观;“姑嫂情深”、“醉翁踏月”、“采药老人”维妙维肖。还有“雾海云山”、“红日彩霞”和白马洞溶洞景观,美不胜收。



  兴义猫猫洞遗址在兴义市顶效镇西南1公里处,顶效河的左岸,有一座峻秀的小山,山东侧有一奇妙的溶洞,远观宛如一只精巧的山猫,匍匐在山顶,睁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其态逼真,人们因此给山取名叫猫猫山,给洞取名猫猫洞。



  猫猫洞位于兴义市区东北13公里,高出顶效河水面45米。洞高3米,阔4米余。洞口面向东北,前接一片丘陵,两侧为水田坝子,后倚山青水秀的木栊大寨,洞前是顶效河。猫猫洞是远古人类长期生息、繁衍、劳动的地方。1974年冬,贵州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猫猫洞,采集到有古代人工打击痕迹的石片,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重视。次年10月,省博物馆进行试掘,探明为一处很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同年11月正式发掘,出土了7件珍贵的人类化石,4000多件石制品及数量众多的哺乳动物化石,还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骨、角器和发现丰富的用火遗迹。在7件人类化石中,形态与山顶洞人101号下颌骨相似。股骨较粗壮,骨壁厚,髓腔小,与晚期“智人”化石相似。



  在4000多件石制品中,可供研究的石器标本达1211件,分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类型。制作方法以锐棱砸击法为主,锤击法次之。其中出土于第二层堆积物里的一件钝直刃砍砸器,为自然硬质细砂灰色砾石,砾石的两侧边缘已被夷平,留有未成器之前作过石锤使用的遗痕。自然砾石直接加工成的器物,在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同类器物中极为罕见。除此,还有石核、石片、石锤和石砧等。猫猫洞出土的石器类型稳定,形状多样,加工精细。出土骨器6件,角器8件,其中个别类型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骨刀整体磨制光滑,刃部磨制细致,造型精美,光洁锋锐;角铲系鹿角加工而成,刃面45度,在国内也尚属首次发现。骨锥的制作别致,是目前我国旧石器时代同类出土文物中的精品。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张森水先生在《贵州的新发现及其对我国旧石器考古学的意义》一文中指出,台湾省的“长滨文化”与猫猫洞文化类型有密切联系。“虽然我们还不能说猫猫洞文化类型是长滨文化直系祖先,至少可以说,猫猫洞文化类型为寻找台湾省远古文化之源提供了有意义的资料’(原文载《贵阳师院学报》1983年第三期)。由此可看出,猫猫洞遗址对探讨晚期人类的区域性文化的起源、发展、分布等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招堤位于安龙县城东北,为贵州省十大风景区之一。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由总兵招国遴倡议修建,故名招堤,用石筑,长300余米,高、宽约4米。像一条长虹横亘于平展的田坝上,南端抵山脚。堤的两侧垂柳成行,有荷花池53000多平方米,曲桥300米,观荷亭和朱楼画廊数幢,联为一体。风景优美,造型典雅,不仅是理想的游览胜地,而且对研究明末清初历史有较高的价值。



  安龙的名胜古迹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许多景点与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相连,因而独具特色。安龙古城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建筑风格有清幽朴素的灰檐瓦舍,古色古香的青石小巷;明十八先生墓、丰同治年间回民起义领袖张林祥、马河图合葬墓、南明永历帝故宫、明御校场、清代试院、武庙石碉等古迹,兴义府试院楹联众多,清朝的湖广总督、军机大臣张之洞在此度过他的少年时代,是贵州省唯一保存尚完整的封建时代科举考试场所。招堤风景区在县城东北隅,分为陂塘、天榜山两处。陂塘景区以亭秀、荷秀为特色,筑于康熙年间的招公堤横贯于10里平畴中;堤西稻田,堤东荷塘,极富诗情画意。天榜山则以文物古迹为主。

  卧龙洞位于招堤风景风景区内,距县城5公里。乘车由塔山(或海农)至元宝山宋家湾即可见洞,洞外有小卖部、停车场、公厕、等附属设施,洞内专线灯光照明,水陆并进,游完全程约1公里。卧龙洞由八个大厅组成,目前已开发四个大厅。洞内景点较多,发育较好、堆积物种类全、品位高。有大面积的复瓣边石坝;大面积的水域;钟乳、石笋、石幔、石柱等各种堆积物比比皆是,尉为大观。四个大厅风格各异;第一厅玲珑剔透,第二厅雄伟壮丽、第三厅形象逼真、第四厅如入仙境。主要景点有:田园风光、桂林山水、贾府大观圆,桃园三结义、悟空别师、九龙玉柱、鳄鱼下水、双狮迎宾、二龙戏珠、千年神龟、飞流之下、世纪之吻、绿海碧波、祥云朵朵、观音显灵、如来现身、父子对弈、南国风光、海底世界、北海银滩、卧龙欲飞等。



  “明十八先生墓”在安龙县城天榜山下,为南明永历朝臣贞毓等18人殉难处。明十八先生墓的墓区约4000余平方米,由墓区、祠堂、摩崖三个部分组成,依次渐高,四面高墙围护。墓园依山势逐级向上。墓前是一座4米高,6米宽的大石坊四柱三门,坊上刻有“岿然千古”、左右分刻“成仁”、“取义”8个大字,系贵州省著名书法家陈恒安先生补书,坊上镌刻松、梅、竹、兰花卉浮雕。墓前有



  小石坊一座树于大石坊之后,上刻“明十八先生之墓”7字,坊柱、坊幅上刻云龙、狮子,刻工精细,形态生动。坊后即墓,以细砖块石镶砌成圆形,直径2米,封土高2.5米。墓后两侧树有18块石碑,镌刻历代凭吊诗文,均系当代贵州书法家的墨迹,书体各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墓区遍植松柏花木,庄严肃穆,游人至此,油然生发出一种感慨苍凉,异代同悲之感。“十八先生祠”建于墓后,地势较墓区略高,石级层叠而上。“享堂”面对陵墓,歇山顶28柱石木结构,两厢配殿为16柱硬山顶石木结构,堂殿均以浮雕石礅作柱础,配以卷棚式回廊、刻花门窗,细磨石板镶嵌地面,翘檐飞斜,雕梁画栋,凝重古雅。享堂内原设置十八先生栗主牌位,现改悬20幅“明十八先生之狱”绘画,系贵州国画家黄天虎所绘,配有文字,以便游人观赏并了解史事。东、西厢配殿为硬山顶,正殿为歇山顶。墓区陈列有出土后经修复的“明十八先生成仁之处”碑。


  享堂之后有”忠泉”一方。江之春《安龙纪事》载:十八先生殉难之时,“安龙之三尺童子,也无不流连叹息”。据传,当时天色突变,风雨交作,天榜山麓忽有泉水涌出,百姓说是天公流泪,因此,将此泉名为“忠泉”。忠泉水清冽甘甜,细流涓涓,从石罅中流出,池水澄碧如镜,上有石桥横跨。泉口石壁镌刻“忠泉”二字。泉后紧傍山岩,岩下即“多节亭”;亭后石壁中央,有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兴义府知府余云焕补刻的“十八先生成仁处”大字。亭右岸畔有粉墙青瓦长方形建筑,形似小船,名“虚舟”;两边石壁上,有李烈钧、居正、王伯群、吴鼎昌、任可澄等题刻。明十八先生墓现已列为贵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国5年(1916年),南笼县知事洪寅加修墓,在墓前建石坊一座,以壮观瞻。1937年,县长张曾复呈请拨款修墓、祠,中央行政院、贵州省政府允准拨款修复,并定于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为公祭日。蒋介石题“碧血千秋”,居正题“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王伯群题“浩气长存”,李烈钧题“瀛州神境”,吴鼎昌题“重如泰山”,任可澄题“藏碧辉岩”,胡刚题“浩气长存”,刘时范题“天地正气”,均刻于麓石壁。

(申明:图片来至因特网,本人无版权。他人未经同意而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