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调整:中国高等教育的灾难


打破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院系调整

——以中国现代科学家于院系调整前后在高校的分布为解读

 

沈登苗

 

提要:上世纪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时,在高校的中国现代科学家有四分之三被调离本校,品牌的综合性大学无一不伤筋动骨。院系调整的实际振荡远比已公示的文档或解读的史料大得多。

此举的政治目的是为了打破民国遗留下来的高等教育体系,为新政权确立在高校的实际权威,以及全面学习苏联、建设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扫清道路。

由于把院系调整工作的好怀上升至是检验思想改造成绩的标准的维度,这等于向高校教师做出了近乎涉及生存底线的摊牌;高校教师以知识求生存的本能选择是院系调整三下五除二解决的秘诀。

此番调整与所谓的改变高校地理分布不合理的动机无关;调整在整体上反而加剧了重要学校、尖端人才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性。

若以大学毕业的年代论科学家的生成,则1952年后就产生了断裂上世纪中叶,在国内修业的大学生后来成为现代著名科学家的人数及其概率大致是一代不如一代。

代表20世纪下叶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既不是1949年后在国内土生土长的科学家,也不是在前苏联及东欧学成归国的科学家,而是院系调整前在国内大学毕业、大都有留学欧美背景的科学家。这一状况至今似乎还末得到根本性改观。

院系调整造成了我国高校长期积累形成的、看家的大学及其院系、学科、课题的大面积断裂。这是影响当代中国为何没有世界一流大学、为何难出大师的原因之一。

1952年是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分水岭。

文章最后附录314位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与追踪线索,供学界参考。全文如下:

http://xschina.org/xiazai/sdm.doc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