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邓程

感谢各位光临我的博客,凡转载此博客文章者,请与本人联系。本人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于坚评《论新诗的出路》


于坚评《论新诗的出路》

邓程的《新诗的出路》,是一本严肃的有作者自己独立思考和洞见的诗学著作。近年国内这方面人云亦云,言必斯基说,照抄西方理论、貌式玄奥,其实空洞无物者真是汗牛充栋。邓程令我眼睛一亮,尤其是他对传统诗学的梳理和重新解释,很受启发。

Read more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新诗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新诗

中国学术论坛•3月27日晚7-9点网聊

  

【中国学术论坛•3月27日晚7-9点网聊】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   邓程先生   谈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新诗





一、开场和主题:新诗基本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新诗当前困境中唯一的出路就是重新用健康的正常的现代汉语作为诗歌语料,这是当前新诗自救的第一步。





主持人:这里是【中国学术论坛•3月27日晚7-9点网聊】: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  &nb...

Read more

廖四平:别开生面自成一家——评邓程《论新诗的出路》




按:此文发表于《东方论坛》2010年4期

邓程博士的专著《论新诗的出路》(以下简称《出路》)虽然已出版六年了,但是六年来,《出路》一书依然在相关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可以说,这是一部在观点、材料、方法上全面创新的力作。在此对此书略作评论,以领教于方家。

(一)给新诗一个专业的定位

我读《论新诗的出路》,感受最深的是该书所体现出的邓博士专业功底的深厚。近百年来,新诗已经“积淀”了一大批公认的经典。但在《出路》中,邓博士对这些 经典做出了很多出人意料的评价:他把郭沫若的《天狗》看作是“自我的膨胀必然导致自我的消失”(第129页);《凤凰涅槃》“是一首概念化的诗。以凤凰涅 槃的故事来比...

Read more

批评与学术创新——对王泽龙的一个回应


 按:此文发表于《文艺研究》2010年11期,是对王泽龙教授批评的回应。


看 到王泽龙在《文艺研究》2009年12期发表的《新诗的困惑与选择——评邓程<论新诗的出路>》(以下所引王泽龙语均出自此文),第一反应是 很高兴。这是一篇很严肃的学术批评文章,从文章中可以看出,批评者王泽龙很认真地读过我的著作,理论水平和文学判断力都很强。但是看完文章以后,又深感不 安。新诗的处境一直不佳,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又陷入新的困境,危机重重。经历近百年的发展,在新世纪,新诗的名誉和地位更是达到历史最低点。面对新诗 的困境,为了寻找新诗的出路,有识之士纷纷献计献策,其中不乏殚精...

Read more

学问与黄色小说


 

学问与黄色小说


我已经十几年没读过小说了。读的书成倍的增加,却仿佛与自己毫无关系。我以为是功利性的读书所致,没想到和时代相关。因为我生活在一个没有审美的行尸走肉的时代。这个时代,出版物数量空前增长,学者成倍增加,学问越发精致细腻,人人谈玄论道,满腹经纶。然而举目四顾,却是一片文化沙漠。

为什么?因为文学衰落了,没落了,粗鄙文化起来了。

《庄子》有一段话,讲了一个故事: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

Read more

电视剧里的八十年代


电视剧里的八十年代

最近有时间看了一个星期的电视剧,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电视剧比小说要好。九十年代以来的小说,依我个人的看法,情节拖沓,人物苍白,文笔非常粗糙业余。电视剧则要紧凑得多,改编后再加上导演和演员的努力,大大弥补了小说的缺陷。

以前断断续续看过《永不瞑目》、《激情燃烧的岁月》正续集,感觉都不错,情节紧凑,悬念不断,而且人物很有立体感。这些就不说了。前段时间四川台正放《渴望》,《渴望》九十年代初刚放映的时候,我正自鸣清高,不看这种大众文化产品,这几天看了几集,颇有一些感慨。

《渴望》从文革演起,其实带有浓重的八十年代的色彩,对文革的描写也是八十年代“伤痕文学”式的。《渴望》里的...

Read more

网络拯救中国文化


 
邓程:互联网拯救中国文化
 

 (一)学术为什么腐败

    对于中国学术的丛生腐败,整个中国社会都束手无策,这也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大奇迹。不仅如此,各界人士对作为社会焦点问题的学术腐败,至今却连腐败的根源都还没能找到。
    许多人以为学术腐败的根源在于道德人心的堕落。这又和社会大环境相关。消费社会激起人的贪婪心,腐败的社会现实给人以耳濡目染的熏陶,膨胀的名利欲望使学者铤而走险,干起了腐败的勾当。
  &nb...

Read more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业余水平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业余水平

邓程

自从王朔发明“大粪”一词,我便对这个词发生了偏爱。现在我迫不及待地把它用在对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评价上。或者更准确的描述,那就是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实实在在只不过是一种业余水平的文学。
    
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的一个总体特征就是粗俗。粗者,是文笔幼稚、粗糙,是一种未经磨练的业余水平的文笔,词不达意,拖沓,重复,力不从心而又偏偏强作解人。俗者,指内容的低俗、下流,情感粗糙。崇尚功利,标榜欲望,俗不可耐。
    
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是印刷品的灾难。要想把它们一一列...

Read more

妙赏唐诗,百年一人


妙赏唐诗,百年一人
——纪念林庚先生



近 代以前,文学研究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一为文献考订,一为诗文评点(像《文心雕龙》这样的著作不惟空前,而且绝后)。近代以后,从王国维先生开始,古代文 学研究才引进西方的研究方法,从而形成了考据、评点、西化研究三足鼎立的研究局面。到了上世纪50-60年代,西化的研究方式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地位,考据 还因其有现实的需要而若存若亡,评点式的研究则已退化成为“鉴赏”而可有可无了。论者甚至以康德不懂审美却写出了旷代美学巨著而为自己不懂审美辩护。

    80年代以来,由于对西化研究方法的反思,古代文学研究出现了不大不小的“回归”...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