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新诗
中国学术论坛•3月27日晚7-9点网聊
【中国学术论坛•3月27日晚7-9点网聊】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 邓程先生 谈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新诗
一、开场和主题:新诗基本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新诗当前困境中唯一的出路就是重新用健康的正常的现代汉语作为诗歌语料,这是当前新诗自救的第一步。
主持人:这里是【中国学术论坛•3月27日晚7-9点网聊】: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 邓程先生 谈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新诗
主持人:中国学术论坛的新老朋友晚上好!我们的网聊现在开始。 今晚我们有幸请到嘉宾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邓程老师!邓程老师在新诗研究方面颇有见地,且有独立的思想和追求,相信他今晚一定能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
主持人:现在有请请邓程老师出场和大家打一声招呼!
邓程老师:大家好,我是邓程,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聊一聊新诗的话题。主要想和大家谈一谈新诗和中西方文化的关系。当然,和新诗相关的问题大家都可以和我讨论。
主持人:现在,我们先请邓程老师就今晚的网聊主题作一个简短发言,然后我们再提问交流。谢谢!
希夷:邓老师,您好。
邓 程老师:新诗和中西方文化的关系研究者颇多,我的观点稍有不同。简单点说,新诗基本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和中国传统关系不大。当然,语言是中文。不过表达方 式和表达内容都是西方的。这些我在博士论文里有很多的论述。该书已经出版,叫《论新诗的出路》。今天的讨论不局限于这个主题,欢迎大家讨论,质疑。
主持人:邓程兄对于新诗的看法在我们的网聊链接的几篇文章中讲到,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邓程老师学人主页链接:http://www.frchina.net/person.php?id=239
本次网聊主题链接: http://www.frchina.net/forumnew/viewthread.php?tid=107926&fpage=1
蛋白质:程兄觉得我们的古体诗的出路如何呢?
邓程老师:虽然我对新诗的方向严重不满,但我同意郭沫若的观点:古体诗是没有前途的
主持人:邓程兄,在您的文章中提到:当前新诗走向了两个极端:极端粗鄙和极端晦涩。但是,当今新诗的发展又合乎逻辑,它依然是西方诗歌的一个分支,所有的新诗变革都可以从西方找到根源。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新诗正是在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性现代化焦虑中产生并走向了今天。
邓程老师:新诗用白话文做语料,是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拯救
主持人:这便是您所说的和其它研究者“稍有不同”之处?
邓程老师:这个不算,我的不同在于对新诗的方向的严厉批判,即对西化道路的批判
主持人:在我看来,您对当前新诗的批判颇类似于学界对于“现代性”的批判。
邓程老师:有点相似,不过我对西方传统的批判不限于现代性
二、当今诗坛状况:病句诗和薛蟠体
农民兄弟:请邓老师对当今诗坛的情况描述一下,然后谈谈自己对当今诗坛和诗的看法
邓程老师:当今诗坛的情况我在一篇文章里有所描述,《困境与出路:对当前新诗的思考》发表在《文学评论》2007年3期,即当今诗坛被两种诗体统治:病句诗和薛蟠体
主持人:这篇文章也在我们的网聊链接中
蛋白质138719:文起衰式久矣
主持人:当今诗坛被两种诗体统治:病句诗和薛蟠体 ——这些似乎属于所谓的“后现代”?
邓程老师:现代主义是病句诗的根源,而后现代主义是薛蟠体的根源
梧城:怎样叫病句诗?怎样的叫薛蟠体?
邓程老师:《车过黄河》:
列 车正经过黄河/我正在厕所小便/我知道这不该/我应该坐在窗前/或站在车门旁边/左手插腰/右手作眉檐 /眺望 像个伟人/至少像个诗人/想点河上的事 情 /或历史的陈账/那时人们都在眺望/我在厕所里/时间很长/现在这时间属于我/我等了一天一夜/只一泡尿功夫/黄河已经远去.
邓程老师:这是薛蟠体
主持人:进一步的背景了结请见本次网聊主题链接:
http://www.frchina.net/forumnew/viewthread.php?tid=107926&fpage=1
千寻:的确不好
希夷:尹沙的?
邓程老师:比方现在有一首《嘀咕》,捏着鼻子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
他观察月亮直到双目失明。 /他告诉她他想哭,痛哭。 /她搀扶着他走下图书馆的台阶, /“但是,”她说,“那违背了初衷。”
她肩头一震,旦并不懂得话语中的热情。 /她请求他把疲惫的头颅 /垂在她的胸口休息几分钟, /她说:“好吗?”并落下眼泪。
月亮词语诗人虚幻的名声, /它蓝色的光剑刺杀了生活, /他说:“我是一个旧式天文学家, /但毕竟不是一个诗人。”
她告诉他在遥远的远方,星空中 /而她搀扶着他的影子 /她对他耳语,“我只爱你的尸体!”/ 她真想告诉他她只爱他的影子。
他自言自语讨论声名与利益 /走到大街上,穿过斑马线, /车轮滚滚载着人群飞驰而过, /他对她说:“快一点!快一点!”
邓程老师:这是病句诗
邓程老师:前面是伊沙,后面是肖开愚
邓程老师:新时期以来到九十年代是病句诗的天下,新世纪是薛蟠体的天下
蛋白质138719:薛蟠是红楼梦中一位混混,他不读书,自然不会作诗,所以他写出的诗毫无品味可言,就好比打油诗,一通不可理喻!
农民兄弟:看了你连接上的文章,对你说的两类诗病句诗和薛蟠体的评价完全赞同。我不明白,在缪斯的天空竟然有这样的垃圾,竟然还有市场,这是媒体的过错,还是一个民族审美心理的堕落?
梧城:食指的是什么?
邓程老师:食指不错
主持人:那您对海子和西川诗作如何看?
邓程老师:海子的麦地组诗堪称经典,西川的稍差
主持人:尤其是西川某一时期近乎散文化的诗作?
邓程老师:对,那也是病句诗
农民兄弟:我最讨厌的是垃圾诗派,梨花体,尹丽川们的诗。不明白他们竟然还有市场
邓程老师:垃圾诗派,梨花体,尹丽川们的诗。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风行世界,农民兄弟了解了就不奇怪了
希夷:这一类诗,我基本不读。
千寻:很很不喜欢梨花体
农民兄弟:——你是不是说我落后于形势了?没能跟上时代潮流?
邓程老师:不是,我对此也深恶痛绝。当然,我最反感的是现代主义,就是波德莱尔那一派。
千寻:邓先生并没有肯定梨花体,所以如果你真落后于这样的时代潮流,不必介怀
三、新诗应该学习古诗兴的手法,发展自己的意象语言系统
主持人:那您认为汉语诗歌的应然方向当如何呢?
邓程老师:我在《论新诗的出路》明确认为,新诗应该学习古诗兴的手法,发展自己的意象语言系统
主持人:我在《论新诗的出路》明确认为,新诗应该学习古诗兴的手法,发展自己的意象语言系统——这是否可以看做为您主张的汉语诗歌的现代化之途
邓程老师:是这样的
主持人:邓程兄能否举一二实例说明?
邓程老师:这个新诗届不太能理解,也不太好接受,
邓程老师:这个,比方郭沫若的诗歌,教科书都颂扬凤凰涅槃等诗,而我觉得他《天上的街市》才是真正的诗
蛋白质138719:请问 程兄对古体诗有多少了解啊?呵呵
邓程老师:我硕士学的是古代文学,对古诗有所了解,发表过若干古典诗学的论文。
主持人:就您提出的具体举措,可能比较专业,您能否举一二诗句说明您的想法?
邓程老师:流沙河的《故园九咏》中的某些诗,就具有艺术的感染力。其中《夜读》:
一天风雪雪断路,
晚来关门读禁书。
脚踏烘笼手搓手,
一句一笑吟,
一句一欢呼。
刚刚读到最佳处,
可惜瓶灯油又枯。
鸡声四起难入睡,
墙缝月窥我,
弯弯一把梳。
——最后的月亮的意象,用得非常好。真是“无尽之意,见于言外。”
邓程老师:这样的诗就不错
沧海:古诗兴的手法,具体是什么?或可举例详述?
千寻:关雎啊,就是兴
沧海:怎么个兴,可说具体点,用于现代诗
邓程老师: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邓程老师:这个民歌里比较直接,古诗里的兴诗经比较直接
邓程老师:在新诗里,主要指的对意象的营造
沧海: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或可举例详述?
沧海:主要指的对意象的营造——比也可如此?
沧海:能否以现代诗例详述?兴和比的区别,或可以诗例指之?
邓程老师:艾青的鱼化石,就是有古诗韵味的好诗,有意象
邓程老师:艾青的《鱼化石》: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探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都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
就没有生活。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当死亡没有来临,
把能量发挥干净。
——此诗如把最后两段去掉,当不失为一首杰作。鱼化石的意象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感慨,也引发了读者的感慨。
邓程老师:比不一样,首如飞蓬就是比,桃之夭夭就是兴
邓程老师:现代诗没有明显的兴,至于比,就不用我举了。贺敬之的回延安,模仿民歌,有那么点意思
希夷:诗歌是带有时代烙印,用兴,足够反应这个如此复杂多变的时代吗?
邓程老师:不需要反映时代,有一首好诗足够
希夷:这怎么可能?我们读诗经,看诗经的时代,看唐诗,能感受到大唐的气象,诗歌如果没有时代特征,它得以存在的根基是什么?
邓程老师:时代不需要反映,你生活在这个时代,想脱离都难;关键是怎么写,写什么倒次要。
四、从汉译西诗看当今诗歌的语言
希夷:另外,邓兄对汉译西诗是怎么看的?
主持人:邓兄对汉译西诗是怎么看的?比如查良铮译奥登《美术馆》
邓程老师:江弱水有分析,查良铮对奥登的过度借用。我对译诗没有研究
希夷:我发首搜到的诗,邓兄,能不能针对性的分析下,它那些地方是好的,那些地方是不好的
邓程老师:汉译西诗,也就那么回事。有人说诗歌不能译,那是借口
希夷:
而你仅是未被阅读的 章节。霜降已过 庭院中有漂白过的寂静 那些年我们多么笨拙 玩溺水游戏,彼此讪笑 抄袭苏格拉底的遗言 “亲爱的 我是一个幸福的久病者。”
希夷:
“汉译西诗,也就那么回事。有人说诗歌不能译,那是借口”
——这句我不敢苟同,我觉得新诗,从汉译西诗获得营养比从古典诗歌更多,其实已经很难发现古典诗歌对新诗的影响了。
千寻:古典意象入现代诗也是很美的啊,比如余光中
邓程老师:余光中意思不大,
希夷:
而你仅是未被阅读的 章节。霜降已过 庭院中有漂白过的寂静 。
——我觉得这就是典型的诗歌语言。
邓程老师:
而你仅是未被阅读的
章节。霜降已过
庭院中有漂白过的寂静
——这些意思不大。这都属于比的范畴,象征就是比的一种
希夷:
但,我觉得这首诗比艾青的那首更能给我美感。
邓程老师:“我觉得这就是典型的诗歌语言。”
——不对,比喻的意象总是比较苍白
希夷:我指,这是当下诗歌写作中的典型诗歌语言。
邓程老师:比喻的象征的意象很理性化,是精心编织的,单薄,不丰满,很绕,不能直抵人心
邓程老师:那是,如今就是这些无聊的东西
邓程老师:于坚说,拒绝隐喻,很好。不过于坚论述得不太清楚
主持人:于坚难道不是薛蟠体?!
希夷:于坚的有些诗歌也是很好的。于坚八十年代的诗歌很好。《高山》还有《尚义街六号》
49 邓程老师:
《高山》:
高 山把影子投向世界/最高大的男子也显得矮小/在高山中人必须诚实/人觉得他是在英雄们面前走过/他不讲话他所失去力量/诚实就像一块乌黑的岩石/一只鹰一 棵尖叶子的幼树/这样你才能在高山中生存/在山顶上走/风暴洪水和闪电/都是高山中不朽的力量/他们摧毁高山/高山也摧毁他们/他们创造高山/高山也创造 他们/在高山上人是孤独的/只有平地上才能挤满炊烟/在高山中要有水兵的耐性/波浪不会平静港口不会出现/一摇一晃之间/你已登上峰顶 /或者堕入深渊 /一辈子也望不见地平线/要看得远就得向高处攀登/但在山峰你看见的仍旧是山峰/无数更高的山峰/你沉默了只好又往前去/目的地不明/在云南有许多普通男 女/一生中到过许多雄伟的山峰/最后又埋在那些石中
沧海:此诗不怎么样
希夷:哈哈,这说明每个人的诗歌趣味是不同的。
邓程老师:不能这么说,慢慢来,趣味会一致的
邓程老师:历史会告诉我们。
希夷:哈哈,但等到历史告诉我们的时候,可能我们都灰灰了。
五、就西方诗歌传统古典和现代的断裂谈波德莱尔和隐喻手法
主持人:邓程兄,您刚刚说:我的不同在于对新诗的方向的严厉批判,即对西化道路的批判……中国人不太能理解西方人超越尘世的趋向……我对西方传统的批判不限于现代性——就西方传统而言,其古典和现代似存有断裂,请说说您对西方古今诗歌的看法?
沧海:历史会告诉我们——不过我是相信历史的检验
希夷:邓兄,对波德莱尔怎么看?具体一些。
邓程老师:西方诗歌的源头是叙事诗,西方文学的正宗是叙事文学。
邓程老师:和中国诗相似的“抒情诗”,:,有两个传统,理性的和宗教的
希夷:农民兄弟,我认为现在还是有好诗歌的。
邓程老师:现实主义诗歌是理性的,浪漫主义是宗教的,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是理性和宗教的结合,而偏向于宗教神秘主义。主要手法就是来自圣经的象征,现在叫隐喻
希夷:他的通感呢?
邓程老师:中国古诗的兴超越了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
邓程老师:通感也是一种隐喻
希夷:通感和隐喻不是两个概念?
邓程老师:是两个概念,仔细一分析,机制是一样
邓程老师:读原文也一样,我曾经读过大量的英文诗,直作呕
希夷:我在你的论文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对现实、人生持漠视的态度,我接触的诗歌:,对现实的关注确实不多,但对人生却不是漠视的,他们更多的是极个人的表达,表达的也是人生。
邓程老师:这和象征主义有关,中国人不太能理解西方人超越尘世的趋向
邓程老师:他对人生漠视,我们总认为不可能
农民兄弟:是。看了网络里的很多诗歌,它们很值得欣赏。可惜为什么他们不能代表诗的主流?是不是那些所谓的诗人把持着诗坛话语导向?
希夷:怎么说?
邓程老师:很难说网络里有好诗,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农民兄弟:很难说网络里有好诗,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可能是你读得少,你把目光只对准沈浩波这些人,是他们遮蔽了你的视野,其实还是有好多默默耕耘的人,他们才是这个民族的脊梁
邓程老师:“可能是你读得少,你把目光只对准沈浩波这些人,是他们遮蔽了你的视野,其实还是有好多默默耕耘的人,他们才是这个民族的脊梁”——也许。
希夷:
《在西藏》
作者:蔡其矫
一
洪荒的冰风在蓝天的回旋中怒吼
一切既清晰又朦胧
旷野和陋屋,展露与深藏
雪白与枯黄
大块色彩下蕴含沸腾的热情
熔岩般喷发
如焚的白昼,如炽的炎云
一切高远,一切柔静
生命的悲壮苍凉
因孤寂而变得沉重
命运进入新的夤缘
意识冲出肉体的束缚
飘向非现实的时空
也许这是一度有过的天堂
无边浩瀚的美丽使我迷惘
二
再也没有什么广袤大地
能有这种想象的自由浩淼
漠漠雪野,山在云下飞转
如梦的轻烟飘过不为人知的荒原
寺庙的金色高墙
印满牦牛足迹的杂花草场
以豪华的寂寞
粗犷的寂寞
向苍穹论证大地的悲伤
灵魂孤独
不可抑制地进入渺茫
苍凉的空旷溶汇我心底
有如命运那样不可抵抗
三
把意绪投寄无言的寂静
大自然的情人
获得从来没有的满足
心灵进入另一个彻底裸露的自我王国
生活在大地边缘
五彩缤纷的混沌在扩大,飞升,飘逸
诉说人世的无限压抑
自由只能沿着已有的道路
荒漠不可接近
一切旅途都在梦中
那条走过来的漫长道路
只有如雪的沉默到处富余
似乎永世洪荒的独语
已渗入了我的灵魂
成为生活的真正信号
四
无数的高峰撑起梦境
瀚海一亿金星中窥见女神
风餐露宿的道路
一尺尺侵入冥色
峰顶积雪是发光的忧思
高悬在命运的上空
通过使人憔悴的风尘
无人迹的空旷萌动渴望
大地的哀歌只有象征女性
已从内心苏醒
用最强烈的色彩包容万物
献给无人知晓的寂静
我永远不是单身
希夷:邓兄,怎么看这首?
邓程老师:一个字,隔。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邓程老师:无边浩瀚的美丽使我迷惘——幼稚的语言
希夷:看诗不能只看一句吧,看它整体的氛围。
千寻:比起那个诗我还是喜欢杨炼
邓程老师:杨炼比较拽[表情]
希夷:诗歌应该百家争鸣,不比强求统一。
沧海:总觉得有些新诗是写的太繁杂,五句话可以表达的,弄成五十句,显得有些做作了
邓程老师:西方形式主义文论很喜欢这种隔
邓程老师:新批评读者理论都为这种隔辩论
沧海:一繁杂就消解了诗的力量
邓程老师:一繁杂就消解了诗的力量——是
六、以冯至先生的诗歌为例谈诗歌的哲学和思辨力量重要吗
主持人:邓程兄,那您认为诗歌的意味或者说,哲学和思辨的力量,重要吗?西方有“诗哲之争”传统,新诗中冯至先生的诗歌哲学意味也很浓。
邓程老师:诗哲之争,柏拉图驱逐诗人,阿里斯多芬讽刺苏格拉底,那是西方人的事情,中国人从一开头就说,不学诗,无以言。是可以兴观群怨
希夷:邓兄,对冯至的十四行诗怎么看?【理性化的诗歌】
希夷: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
像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
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
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
在自然里,像蜕化的蝉蛾
把残壳都会在泥里土里;
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
未来的死亡,像一段歌曲
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
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
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邓程老师:
冯至又有《十四行诗》之二十一:
我们听见狂风里的暴雨,
我们在灯光下这样孤单,
我们在这小小的茅屋里。
就是和我们用具的中间。
也有了千里万里的距离:
铜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
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
它们都象风雨中的飞鸟,
各自东西,我们紧紧抱住,
好象自身也都不能自主。
狂风把一切都吹入高空,
暴雨把一切又淋入泥土,
只剩下这点微弱的灯红,
来证实我们生命的暂住。
——冯至的诗的最大缺点就是过于理性化。第一段白描,第二段语言很新颖,这种比拟很巧妙。但紧接着问题就来了。“万物象风雨中的飞鸟 ,无法自主”,其目的是想体现存在困境。然后,“暴雨把一切又淋入泥土,/只剩下这点微弱的灯红,/在证实我们生命的暂住”,则显得多余。
邓程老师:冯至的诗不好
希夷:哈哈,鲁迅说他是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希夷:我比较喜欢冯至的十四行。
邓程老师:鲁迅也跟风,晚期改过来了
七、说说海子吧
希夷:邓兄,昨天正好海子的祭日,说说海子吧。
邓程老师:《麦子熟了》:
那一年,兰州一带的新麦
熟了
在回家的路上
在水面上混了三十多年的父亲还家了
坐着羊皮筏子
回家来了
有人背着粮食
夜里推门进来
灯前
认清是三叔
老哥俩
一宿无言
半尺厚的黄土
麦子熟了
邓程老师:全诗厚重,浑成,语言老练、干净,而此处的“粮食”,“麦子”没有象征的意味。结尾,“半尺厚的黄土/麦子熟了。”颜色搭配醒目,尤其扣人心弦。
邓程老师:
《询问》:
在青麦地上跑着,
雪和太阳的光芒。
诗人,你无力偿还
麦地和光芒的情义
一种愿望,
一种善良,
你无力偿还。
你无力偿还,
一颗放射光芒的星辰
在你头顶寂寞地燃烧。
——在这里的麦地已经加上了善良与愿望的抽象负担,表面上增加了麦地的内涵,实际削弱了意象的具体性和丰富性。
希夷:我也觉得面朝大海一般。
邓程老师:意境是古典诗学概念之一,不能涵盖全部
希夷:
《答 复》
麦地
别人看见你
觉得你温暖 美丽
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
被你灼伤
我站在太阳 痛苦的芒上
麦地
神秘的质问者啊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邓程老师:
《答复》:
麦地
别人看见你
觉得你温暖,美丽。
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
被你灼伤
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
麦地
神秘的质问者啊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这里麦地成了神秘的质问者,一个有道德意味超自然的麦地形象,还是一个象征的意象。
邓程老师:
《重建家园》:
在水上,放弃智慧
停止仰望长空
为了生存你要流下屈辱的泪水
来浇灌家乡平静的果园
生存无须洞察
大地自己呈现
用幸福也用痛苦
来重建家乡的屋顶
放弃沉思和智慧
如果不能带来麦粒
面对诚实的大地
保持缄默,和你那幽暗的本性
风吹炊烟
果园在我身旁静静叫喊
“双手劳动
慰籍心灵”
——显然这里的家园是存在主义者的家园。是精神的家园,它是诚实、自我呈现的大地,是放弃智慧的归宿。这种抽象性与中国田园的具体性显然是两回事。
邓程老师:诗很微妙,因此也造成了很多混乱
邓程老师:海子的长诗不太好,可惜了
春雾:一首有意境,有气势,有血肉的好诗不一定很华丽,因为诗是有生命的,有历史的生命的希望!
沧海:海子比较真
希夷:海子的诗,总有种焦灼感。
邓程老师:焦灼感是
主持人:还是刚才的“诗哲之争”问题,我理解就是理性与感性关系问题,我认为海子和西川都非常注重诗歌的思想力度,他们先是哲人,才是诗人,或是所说的“诗人哲学家”?您认为呢?
邓程老师:西川算是。他的诗比较看重这些。海子不太一样
沧海:海子比较真,他的诗反映了他的修为还并不完善,但比较真
希夷:我前两年读诗多些,最近都不怎么读了。有些问题都丢了。
沧海:《询问》还是不错的,有震撼和启思力的,我这是第一次读
邓程老师:《询问》还是不错的——是。
八、如何才能写的比较好一点
邓程老师:我反复强调,诗歌语言一定要合语法,这是针对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对新诗危害太大了
希夷:那语法是不是一成不变?当前诗歌写作不合语法是常态。
邓程老师:按王力的说法,语法是 有史以来最为稳定的,变化最少的。
希夷:我读诗,不看其他,有无触动,即为好诗。
沧海:我读诗,不看其他,有无触动,即为好诗。——如此甚好,这就叫以心感灵
邓程老师:很好,文学感觉一需要天分,二需要磨练
千寻:有了诗心,还要如何才能写的比较好一点
邓程老师:宋渠宋炜的《家语组诗》也不错
邓程老师:这个很关键,所以我要提倡向古诗学习,而不是向西方诗学习,就是从方法上说的
千寻:我是个喜欢看诗歌的人,呵呵
邓程老师:古今中外的写作方法只有三种,即赋比兴。兴是中国古诗的发明
希夷:西诗重思,中国古典诗歌含蓄。
邓程老师:为什么含蓄,这个问题很不简单。意犹未尽是有力量的。建议大家去看我的专著《论新诗的出路》,不是推销,这个书已经没有卖的了,可以到图书馆借 。
春雾:文学最好与社会一样不拘一格,用自然而求真。
沧海:有了诗心,还要如何才能写的比较好一点——继续炼心,写诗忌造作,要有灵感,如邓先生所说,亦要磨炼,炼得自然而可成
邓程老师:写实太难,越往上越难。现在的新诗届比较凋零,新诗关注的人少,我们还是从自己找原因,少拿外部因素说事
九、结语:“兴的问题是中心问题,贯穿我们今晚的聊天”
主持人:嘉宾,及各位网友好! 我们今晚的网聊马上就要结束了,非常感谢嘉宾带来的精彩发言,我们一起度过了这一段美好的时光。最后,请嘉宾对今晚的网聊作一个总结发言。大家欢迎!
千寻:感谢邓先生
希夷:哈哈,不一定非得是总结,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最好。
主持人:就是说最想说的话
沧海:邓先生以后可以继续交流
邓程老师:
很高兴跟大家聊了这么久,关于新诗的观点我基本上都表达了,还涉及很多具体的作品,也有一些题外话。聊得很开心。
如 果总结一下,那就是一个兴的问题,是中心问题。贯穿我们今晚的聊天,也是所有论述的基础。至于具体的作品,可能需要长时间的阅读和写作的训练,那不是理论 能解决的。各位如果向系统了解我的看法,还是推荐去看我的专著《论新诗的出路》,大言不惭的说一句,它会成为一部名著。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邓程兄在百忙中做客中国学术论坛学术沙龙的网聊节目! 感谢中国学术论坛论坛的新老朋友!
希夷:常来坐坐。常读诗很少不写诗的,不过写也不过是为了能更好的读诗。
希夷:欢迎常来聊聊。
主持人: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邓程兄的学术研究!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中国学术论坛学术沙龙的网聊节目!
邓 程老师学人主页链接: http://www.frchina.net/person.php?id=239 本次网聊主题链接: http: //www.frchina.net/forumnew/viewthread.php?tid=107926&fpage=1
主持人:有机会和时间的话再请邓程兄来做客我们的网络
主持人:邓程兄辛苦了!
沧海:呵呵,邓先生也可以写写诗呀,以己诗证己论,那就更好哦,成为名著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呀
邓程老师:一定会。谢谢
沧海:好,我们等着读你的诗
主持人: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邓程兄的学术研究! 愿意进一步交流的朋友可以留下来继续交流。
邓程老师:再见
希夷:再见。
主持人:下次见。
中国学术论坛•3月27日晚7-9点网聊
【中国学术论坛•3月27日晚7-9点网聊】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 邓程先生 谈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新诗
一、开场和主题:新诗基本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新诗当前困境中唯一的出路就是重新用健康的正常的现代汉语作为诗歌语料,这是当前新诗自救的第一步。
主持人:这里是【中国学术论坛•3月27日晚7-9点网聊】: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 邓程先生 谈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新诗
主持人:中国学术论坛的新老朋友晚上好!我们的网聊现在开始。 今晚我们有幸请到嘉宾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邓程老师!邓程老师在新诗研究方面颇有见地,且有独立的思想和追求,相信他今晚一定能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
主持人:现在有请请邓程老师出场和大家打一声招呼!
邓程老师:大家好,我是邓程,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聊一聊新诗的话题。主要想和大家谈一谈新诗和中西方文化的关系。当然,和新诗相关的问题大家都可以和我讨论。
主持人:现在,我们先请邓程老师就今晚的网聊主题作一个简短发言,然后我们再提问交流。谢谢!
希夷:邓老师,您好。
邓 程老师:新诗和中西方文化的关系研究者颇多,我的观点稍有不同。简单点说,新诗基本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和中国传统关系不大。当然,语言是中文。不过表达方 式和表达内容都是西方的。这些我在博士论文里有很多的论述。该书已经出版,叫《论新诗的出路》。今天的讨论不局限于这个主题,欢迎大家讨论,质疑。
主持人:邓程兄对于新诗的看法在我们的网聊链接的几篇文章中讲到,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邓程老师学人主页链接:http://www.frchina.net/person.php?id=239
本次网聊主题链接: http://www.frchina.net/forumnew/viewthread.php?tid=107926&fpage=1
蛋白质:程兄觉得我们的古体诗的出路如何呢?
邓程老师:虽然我对新诗的方向严重不满,但我同意郭沫若的观点:古体诗是没有前途的
主持人:邓程兄,在您的文章中提到:当前新诗走向了两个极端:极端粗鄙和极端晦涩。但是,当今新诗的发展又合乎逻辑,它依然是西方诗歌的一个分支,所有的新诗变革都可以从西方找到根源。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新诗正是在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性现代化焦虑中产生并走向了今天。
邓程老师:新诗用白话文做语料,是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拯救
主持人:这便是您所说的和其它研究者“稍有不同”之处?
邓程老师:这个不算,我的不同在于对新诗的方向的严厉批判,即对西化道路的批判
主持人:在我看来,您对当前新诗的批判颇类似于学界对于“现代性”的批判。
邓程老师:有点相似,不过我对西方传统的批判不限于现代性
二、当今诗坛状况:病句诗和薛蟠体
农民兄弟:请邓老师对当今诗坛的情况描述一下,然后谈谈自己对当今诗坛和诗的看法
邓程老师:当今诗坛的情况我在一篇文章里有所描述,《困境与出路:对当前新诗的思考》发表在《文学评论》2007年3期,即当今诗坛被两种诗体统治:病句诗和薛蟠体
主持人:这篇文章也在我们的网聊链接中
蛋白质138719:文起衰式久矣
主持人:当今诗坛被两种诗体统治:病句诗和薛蟠体 ——这些似乎属于所谓的“后现代”?
邓程老师:现代主义是病句诗的根源,而后现代主义是薛蟠体的根源
梧城:怎样叫病句诗?怎样的叫薛蟠体?
邓程老师:《车过黄河》:
列 车正经过黄河/我正在厕所小便/我知道这不该/我应该坐在窗前/或站在车门旁边/左手插腰/右手作眉檐 /眺望 像个伟人/至少像个诗人/想点河上的事 情 /或历史的陈账/那时人们都在眺望/我在厕所里/时间很长/现在这时间属于我/我等了一天一夜/只一泡尿功夫/黄河已经远去.
邓程老师:这是薛蟠体
主持人:进一步的背景了结请见本次网聊主题链接:
http://www.frchina.net/forumnew/viewthread.php?tid=107926&fpage=1
千寻:的确不好
希夷:尹沙的?
邓程老师:比方现在有一首《嘀咕》,捏着鼻子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
他观察月亮直到双目失明。 /他告诉她他想哭,痛哭。 /她搀扶着他走下图书馆的台阶, /“但是,”她说,“那违背了初衷。”
她肩头一震,旦并不懂得话语中的热情。 /她请求他把疲惫的头颅 /垂在她的胸口休息几分钟, /她说:“好吗?”并落下眼泪。
月亮词语诗人虚幻的名声, /它蓝色的光剑刺杀了生活, /他说:“我是一个旧式天文学家, /但毕竟不是一个诗人。”
她告诉他在遥远的远方,星空中 /而她搀扶着他的影子 /她对他耳语,“我只爱你的尸体!”/ 她真想告诉他她只爱他的影子。
他自言自语讨论声名与利益 /走到大街上,穿过斑马线, /车轮滚滚载着人群飞驰而过, /他对她说:“快一点!快一点!”
邓程老师:这是病句诗
邓程老师:前面是伊沙,后面是肖开愚
邓程老师:新时期以来到九十年代是病句诗的天下,新世纪是薛蟠体的天下
蛋白质138719:薛蟠是红楼梦中一位混混,他不读书,自然不会作诗,所以他写出的诗毫无品味可言,就好比打油诗,一通不可理喻!
农民兄弟:看了你连接上的文章,对你说的两类诗病句诗和薛蟠体的评价完全赞同。我不明白,在缪斯的天空竟然有这样的垃圾,竟然还有市场,这是媒体的过错,还是一个民族审美心理的堕落?
梧城:食指的是什么?
邓程老师:食指不错
主持人:那您对海子和西川诗作如何看?
邓程老师:海子的麦地组诗堪称经典,西川的稍差
主持人:尤其是西川某一时期近乎散文化的诗作?
邓程老师:对,那也是病句诗
农民兄弟:我最讨厌的是垃圾诗派,梨花体,尹丽川们的诗。不明白他们竟然还有市场
邓程老师:垃圾诗派,梨花体,尹丽川们的诗。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风行世界,农民兄弟了解了就不奇怪了
希夷:这一类诗,我基本不读。
千寻:很很不喜欢梨花体
农民兄弟:——你是不是说我落后于形势了?没能跟上时代潮流?
邓程老师:不是,我对此也深恶痛绝。当然,我最反感的是现代主义,就是波德莱尔那一派。
千寻:邓先生并没有肯定梨花体,所以如果你真落后于这样的时代潮流,不必介怀
三、新诗应该学习古诗兴的手法,发展自己的意象语言系统
主持人:那您认为汉语诗歌的应然方向当如何呢?
邓程老师:我在《论新诗的出路》明确认为,新诗应该学习古诗兴的手法,发展自己的意象语言系统
主持人:我在《论新诗的出路》明确认为,新诗应该学习古诗兴的手法,发展自己的意象语言系统——这是否可以看做为您主张的汉语诗歌的现代化之途
邓程老师:是这样的
主持人:邓程兄能否举一二实例说明?
邓程老师:这个新诗届不太能理解,也不太好接受,
邓程老师:这个,比方郭沫若的诗歌,教科书都颂扬凤凰涅槃等诗,而我觉得他《天上的街市》才是真正的诗
蛋白质138719:请问 程兄对古体诗有多少了解啊?呵呵
邓程老师:我硕士学的是古代文学,对古诗有所了解,发表过若干古典诗学的论文。
主持人:就您提出的具体举措,可能比较专业,您能否举一二诗句说明您的想法?
邓程老师:流沙河的《故园九咏》中的某些诗,就具有艺术的感染力。其中《夜读》:
一天风雪雪断路,
晚来关门读禁书。
脚踏烘笼手搓手,
一句一笑吟,
一句一欢呼。
刚刚读到最佳处,
可惜瓶灯油又枯。
鸡声四起难入睡,
墙缝月窥我,
弯弯一把梳。
——最后的月亮的意象,用得非常好。真是“无尽之意,见于言外。”
邓程老师:这样的诗就不错
沧海:古诗兴的手法,具体是什么?或可举例详述?
千寻:关雎啊,就是兴
沧海:怎么个兴,可说具体点,用于现代诗
邓程老师: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邓程老师:这个民歌里比较直接,古诗里的兴诗经比较直接
邓程老师:在新诗里,主要指的对意象的营造
沧海: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或可举例详述?
沧海:主要指的对意象的营造——比也可如此?
沧海:能否以现代诗例详述?兴和比的区别,或可以诗例指之?
邓程老师:艾青的鱼化石,就是有古诗韵味的好诗,有意象
邓程老师:艾青的《鱼化石》: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探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都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
就没有生活。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当死亡没有来临,
把能量发挥干净。
——此诗如把最后两段去掉,当不失为一首杰作。鱼化石的意象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感慨,也引发了读者的感慨。
邓程老师:比不一样,首如飞蓬就是比,桃之夭夭就是兴
邓程老师:现代诗没有明显的兴,至于比,就不用我举了。贺敬之的回延安,模仿民歌,有那么点意思
希夷:诗歌是带有时代烙印,用兴,足够反应这个如此复杂多变的时代吗?
邓程老师:不需要反映时代,有一首好诗足够
希夷:这怎么可能?我们读诗经,看诗经的时代,看唐诗,能感受到大唐的气象,诗歌如果没有时代特征,它得以存在的根基是什么?
邓程老师:时代不需要反映,你生活在这个时代,想脱离都难;关键是怎么写,写什么倒次要。
四、从汉译西诗看当今诗歌的语言
希夷:另外,邓兄对汉译西诗是怎么看的?
主持人:邓兄对汉译西诗是怎么看的?比如查良铮译奥登《美术馆》
邓程老师:江弱水有分析,查良铮对奥登的过度借用。我对译诗没有研究
希夷:我发首搜到的诗,邓兄,能不能针对性的分析下,它那些地方是好的,那些地方是不好的
邓程老师:汉译西诗,也就那么回事。有人说诗歌不能译,那是借口
希夷:
而你仅是未被阅读的 章节。霜降已过 庭院中有漂白过的寂静 那些年我们多么笨拙 玩溺水游戏,彼此讪笑 抄袭苏格拉底的遗言 “亲爱的 我是一个幸福的久病者。”
希夷:
“汉译西诗,也就那么回事。有人说诗歌不能译,那是借口”
——这句我不敢苟同,我觉得新诗,从汉译西诗获得营养比从古典诗歌更多,其实已经很难发现古典诗歌对新诗的影响了。
千寻:古典意象入现代诗也是很美的啊,比如余光中
邓程老师:余光中意思不大,
希夷:
而你仅是未被阅读的 章节。霜降已过 庭院中有漂白过的寂静 。
——我觉得这就是典型的诗歌语言。
邓程老师:
而你仅是未被阅读的
章节。霜降已过
庭院中有漂白过的寂静
——这些意思不大。这都属于比的范畴,象征就是比的一种
希夷:
但,我觉得这首诗比艾青的那首更能给我美感。
邓程老师:“我觉得这就是典型的诗歌语言。”
——不对,比喻的意象总是比较苍白
希夷:我指,这是当下诗歌写作中的典型诗歌语言。
邓程老师:比喻的象征的意象很理性化,是精心编织的,单薄,不丰满,很绕,不能直抵人心
邓程老师:那是,如今就是这些无聊的东西
邓程老师:于坚说,拒绝隐喻,很好。不过于坚论述得不太清楚
主持人:于坚难道不是薛蟠体?!
希夷:于坚的有些诗歌也是很好的。于坚八十年代的诗歌很好。《高山》还有《尚义街六号》
49 邓程老师:
《高山》:
高 山把影子投向世界/最高大的男子也显得矮小/在高山中人必须诚实/人觉得他是在英雄们面前走过/他不讲话他所失去力量/诚实就像一块乌黑的岩石/一只鹰一 棵尖叶子的幼树/这样你才能在高山中生存/在山顶上走/风暴洪水和闪电/都是高山中不朽的力量/他们摧毁高山/高山也摧毁他们/他们创造高山/高山也创造 他们/在高山上人是孤独的/只有平地上才能挤满炊烟/在高山中要有水兵的耐性/波浪不会平静港口不会出现/一摇一晃之间/你已登上峰顶 /或者堕入深渊 /一辈子也望不见地平线/要看得远就得向高处攀登/但在山峰你看见的仍旧是山峰/无数更高的山峰/你沉默了只好又往前去/目的地不明/在云南有许多普通男 女/一生中到过许多雄伟的山峰/最后又埋在那些石中
沧海:此诗不怎么样
希夷:哈哈,这说明每个人的诗歌趣味是不同的。
邓程老师:不能这么说,慢慢来,趣味会一致的
邓程老师:历史会告诉我们。
希夷:哈哈,但等到历史告诉我们的时候,可能我们都灰灰了。
五、就西方诗歌传统古典和现代的断裂谈波德莱尔和隐喻手法
主持人:邓程兄,您刚刚说:我的不同在于对新诗的方向的严厉批判,即对西化道路的批判……中国人不太能理解西方人超越尘世的趋向……我对西方传统的批判不限于现代性——就西方传统而言,其古典和现代似存有断裂,请说说您对西方古今诗歌的看法?
沧海:历史会告诉我们——不过我是相信历史的检验
希夷:邓兄,对波德莱尔怎么看?具体一些。
邓程老师:西方诗歌的源头是叙事诗,西方文学的正宗是叙事文学。
邓程老师:和中国诗相似的“抒情诗”,:,有两个传统,理性的和宗教的
希夷:农民兄弟,我认为现在还是有好诗歌的。
邓程老师:现实主义诗歌是理性的,浪漫主义是宗教的,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是理性和宗教的结合,而偏向于宗教神秘主义。主要手法就是来自圣经的象征,现在叫隐喻
希夷:他的通感呢?
邓程老师:中国古诗的兴超越了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
邓程老师:通感也是一种隐喻
希夷:通感和隐喻不是两个概念?
邓程老师:是两个概念,仔细一分析,机制是一样
邓程老师:读原文也一样,我曾经读过大量的英文诗,直作呕
希夷:我在你的论文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对现实、人生持漠视的态度,我接触的诗歌:,对现实的关注确实不多,但对人生却不是漠视的,他们更多的是极个人的表达,表达的也是人生。
邓程老师:这和象征主义有关,中国人不太能理解西方人超越尘世的趋向
邓程老师:他对人生漠视,我们总认为不可能
农民兄弟:是。看了网络里的很多诗歌,它们很值得欣赏。可惜为什么他们不能代表诗的主流?是不是那些所谓的诗人把持着诗坛话语导向?
希夷:怎么说?
邓程老师:很难说网络里有好诗,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农民兄弟:很难说网络里有好诗,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可能是你读得少,你把目光只对准沈浩波这些人,是他们遮蔽了你的视野,其实还是有好多默默耕耘的人,他们才是这个民族的脊梁
邓程老师:“可能是你读得少,你把目光只对准沈浩波这些人,是他们遮蔽了你的视野,其实还是有好多默默耕耘的人,他们才是这个民族的脊梁”——也许。
希夷:
《在西藏》
作者:蔡其矫
一
洪荒的冰风在蓝天的回旋中怒吼
一切既清晰又朦胧
旷野和陋屋,展露与深藏
雪白与枯黄
大块色彩下蕴含沸腾的热情
熔岩般喷发
如焚的白昼,如炽的炎云
一切高远,一切柔静
生命的悲壮苍凉
因孤寂而变得沉重
命运进入新的夤缘
意识冲出肉体的束缚
飘向非现实的时空
也许这是一度有过的天堂
无边浩瀚的美丽使我迷惘
二
再也没有什么广袤大地
能有这种想象的自由浩淼
漠漠雪野,山在云下飞转
如梦的轻烟飘过不为人知的荒原
寺庙的金色高墙
印满牦牛足迹的杂花草场
以豪华的寂寞
粗犷的寂寞
向苍穹论证大地的悲伤
灵魂孤独
不可抑制地进入渺茫
苍凉的空旷溶汇我心底
有如命运那样不可抵抗
三
把意绪投寄无言的寂静
大自然的情人
获得从来没有的满足
心灵进入另一个彻底裸露的自我王国
生活在大地边缘
五彩缤纷的混沌在扩大,飞升,飘逸
诉说人世的无限压抑
自由只能沿着已有的道路
荒漠不可接近
一切旅途都在梦中
那条走过来的漫长道路
只有如雪的沉默到处富余
似乎永世洪荒的独语
已渗入了我的灵魂
成为生活的真正信号
四
无数的高峰撑起梦境
瀚海一亿金星中窥见女神
风餐露宿的道路
一尺尺侵入冥色
峰顶积雪是发光的忧思
高悬在命运的上空
通过使人憔悴的风尘
无人迹的空旷萌动渴望
大地的哀歌只有象征女性
已从内心苏醒
用最强烈的色彩包容万物
献给无人知晓的寂静
我永远不是单身
希夷:邓兄,怎么看这首?
邓程老师:一个字,隔。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邓程老师:无边浩瀚的美丽使我迷惘——幼稚的语言
希夷:看诗不能只看一句吧,看它整体的氛围。
千寻:比起那个诗我还是喜欢杨炼
邓程老师:杨炼比较拽[表情]
希夷:诗歌应该百家争鸣,不比强求统一。
沧海:总觉得有些新诗是写的太繁杂,五句话可以表达的,弄成五十句,显得有些做作了
邓程老师:西方形式主义文论很喜欢这种隔
邓程老师:新批评读者理论都为这种隔辩论
沧海:一繁杂就消解了诗的力量
邓程老师:一繁杂就消解了诗的力量——是
六、以冯至先生的诗歌为例谈诗歌的哲学和思辨力量重要吗
主持人:邓程兄,那您认为诗歌的意味或者说,哲学和思辨的力量,重要吗?西方有“诗哲之争”传统,新诗中冯至先生的诗歌哲学意味也很浓。
邓程老师:诗哲之争,柏拉图驱逐诗人,阿里斯多芬讽刺苏格拉底,那是西方人的事情,中国人从一开头就说,不学诗,无以言。是可以兴观群怨
希夷:邓兄,对冯至的十四行诗怎么看?【理性化的诗歌】
希夷: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
像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
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
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
在自然里,像蜕化的蝉蛾
把残壳都会在泥里土里;
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
未来的死亡,像一段歌曲
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
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
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邓程老师:
冯至又有《十四行诗》之二十一:
我们听见狂风里的暴雨,
我们在灯光下这样孤单,
我们在这小小的茅屋里。
就是和我们用具的中间。
也有了千里万里的距离:
铜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
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
它们都象风雨中的飞鸟,
各自东西,我们紧紧抱住,
好象自身也都不能自主。
狂风把一切都吹入高空,
暴雨把一切又淋入泥土,
只剩下这点微弱的灯红,
来证实我们生命的暂住。
——冯至的诗的最大缺点就是过于理性化。第一段白描,第二段语言很新颖,这种比拟很巧妙。但紧接着问题就来了。“万物象风雨中的飞鸟 ,无法自主”,其目的是想体现存在困境。然后,“暴雨把一切又淋入泥土,/只剩下这点微弱的灯红,/在证实我们生命的暂住”,则显得多余。
邓程老师:冯至的诗不好
希夷:哈哈,鲁迅说他是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希夷:我比较喜欢冯至的十四行。
邓程老师:鲁迅也跟风,晚期改过来了
七、说说海子吧
希夷:邓兄,昨天正好海子的祭日,说说海子吧。
邓程老师:《麦子熟了》:
那一年,兰州一带的新麦
熟了
在回家的路上
在水面上混了三十多年的父亲还家了
坐着羊皮筏子
回家来了
有人背着粮食
夜里推门进来
灯前
认清是三叔
老哥俩
一宿无言
半尺厚的黄土
麦子熟了
邓程老师:全诗厚重,浑成,语言老练、干净,而此处的“粮食”,“麦子”没有象征的意味。结尾,“半尺厚的黄土/麦子熟了。”颜色搭配醒目,尤其扣人心弦。
邓程老师:
《询问》:
在青麦地上跑着,
雪和太阳的光芒。
诗人,你无力偿还
麦地和光芒的情义
一种愿望,
一种善良,
你无力偿还。
你无力偿还,
一颗放射光芒的星辰
在你头顶寂寞地燃烧。
——在这里的麦地已经加上了善良与愿望的抽象负担,表面上增加了麦地的内涵,实际削弱了意象的具体性和丰富性。
希夷:我也觉得面朝大海一般。
邓程老师:意境是古典诗学概念之一,不能涵盖全部
希夷:
《答 复》
麦地
别人看见你
觉得你温暖 美丽
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
被你灼伤
我站在太阳 痛苦的芒上
麦地
神秘的质问者啊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邓程老师:
《答复》:
麦地
别人看见你
觉得你温暖,美丽。
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
被你灼伤
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
麦地
神秘的质问者啊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这里麦地成了神秘的质问者,一个有道德意味超自然的麦地形象,还是一个象征的意象。
邓程老师:
《重建家园》:
在水上,放弃智慧
停止仰望长空
为了生存你要流下屈辱的泪水
来浇灌家乡平静的果园
生存无须洞察
大地自己呈现
用幸福也用痛苦
来重建家乡的屋顶
放弃沉思和智慧
如果不能带来麦粒
面对诚实的大地
保持缄默,和你那幽暗的本性
风吹炊烟
果园在我身旁静静叫喊
“双手劳动
慰籍心灵”
——显然这里的家园是存在主义者的家园。是精神的家园,它是诚实、自我呈现的大地,是放弃智慧的归宿。这种抽象性与中国田园的具体性显然是两回事。
邓程老师:诗很微妙,因此也造成了很多混乱
邓程老师:海子的长诗不太好,可惜了
春雾:一首有意境,有气势,有血肉的好诗不一定很华丽,因为诗是有生命的,有历史的生命的希望!
沧海:海子比较真
希夷:海子的诗,总有种焦灼感。
邓程老师:焦灼感是
主持人:还是刚才的“诗哲之争”问题,我理解就是理性与感性关系问题,我认为海子和西川都非常注重诗歌的思想力度,他们先是哲人,才是诗人,或是所说的“诗人哲学家”?您认为呢?
邓程老师:西川算是。他的诗比较看重这些。海子不太一样
沧海:海子比较真,他的诗反映了他的修为还并不完善,但比较真
希夷:我前两年读诗多些,最近都不怎么读了。有些问题都丢了。
沧海:《询问》还是不错的,有震撼和启思力的,我这是第一次读
邓程老师:《询问》还是不错的——是。
八、如何才能写的比较好一点
邓程老师:我反复强调,诗歌语言一定要合语法,这是针对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对新诗危害太大了
希夷:那语法是不是一成不变?当前诗歌写作不合语法是常态。
邓程老师:按王力的说法,语法是 有史以来最为稳定的,变化最少的。
希夷:我读诗,不看其他,有无触动,即为好诗。
沧海:我读诗,不看其他,有无触动,即为好诗。——如此甚好,这就叫以心感灵
邓程老师:很好,文学感觉一需要天分,二需要磨练
千寻:有了诗心,还要如何才能写的比较好一点
邓程老师:宋渠宋炜的《家语组诗》也不错
邓程老师:这个很关键,所以我要提倡向古诗学习,而不是向西方诗学习,就是从方法上说的
千寻:我是个喜欢看诗歌的人,呵呵
邓程老师:古今中外的写作方法只有三种,即赋比兴。兴是中国古诗的发明
希夷:西诗重思,中国古典诗歌含蓄。
邓程老师:为什么含蓄,这个问题很不简单。意犹未尽是有力量的。建议大家去看我的专著《论新诗的出路》,不是推销,这个书已经没有卖的了,可以到图书馆借 。
春雾:文学最好与社会一样不拘一格,用自然而求真。
沧海:有了诗心,还要如何才能写的比较好一点——继续炼心,写诗忌造作,要有灵感,如邓先生所说,亦要磨炼,炼得自然而可成
邓程老师:写实太难,越往上越难。现在的新诗届比较凋零,新诗关注的人少,我们还是从自己找原因,少拿外部因素说事
九、结语:“兴的问题是中心问题,贯穿我们今晚的聊天”
主持人:嘉宾,及各位网友好! 我们今晚的网聊马上就要结束了,非常感谢嘉宾带来的精彩发言,我们一起度过了这一段美好的时光。最后,请嘉宾对今晚的网聊作一个总结发言。大家欢迎!
千寻:感谢邓先生
希夷:哈哈,不一定非得是总结,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最好。
主持人:就是说最想说的话
沧海:邓先生以后可以继续交流
邓程老师:
很高兴跟大家聊了这么久,关于新诗的观点我基本上都表达了,还涉及很多具体的作品,也有一些题外话。聊得很开心。
如 果总结一下,那就是一个兴的问题,是中心问题。贯穿我们今晚的聊天,也是所有论述的基础。至于具体的作品,可能需要长时间的阅读和写作的训练,那不是理论 能解决的。各位如果向系统了解我的看法,还是推荐去看我的专著《论新诗的出路》,大言不惭的说一句,它会成为一部名著。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邓程兄在百忙中做客中国学术论坛学术沙龙的网聊节目! 感谢中国学术论坛论坛的新老朋友!
希夷:常来坐坐。常读诗很少不写诗的,不过写也不过是为了能更好的读诗。
希夷:欢迎常来聊聊。
主持人: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邓程兄的学术研究!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中国学术论坛学术沙龙的网聊节目!
邓 程老师学人主页链接: http://www.frchina.net/person.php?id=239 本次网聊主题链接: http: //www.frchina.net/forumnew/viewthread.php?tid=107926&fpage=1
主持人:有机会和时间的话再请邓程兄来做客我们的网络
主持人:邓程兄辛苦了!
沧海:呵呵,邓先生也可以写写诗呀,以己诗证己论,那就更好哦,成为名著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呀
邓程老师:一定会。谢谢
沧海:好,我们等着读你的诗
主持人: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邓程兄的学术研究! 愿意进一步交流的朋友可以留下来继续交流。
邓程老师:再见
希夷:再见。
主持人: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