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周比黄金周或许更适合中国国情
白 明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是第一个放假的清明节,看到熙熙攘攘扫墓和踏青的人群与车流,顿时感到好民族,好中国,好以人为本。
在去年的“两会”上,吴敬琏先生曾说:“中国目前还很贫穷,放假不宜太多。”他认为,放假到底是否有利于整个消费,目前仍有不同观点。当时,正好赶上《北京商报》记者对我进行采访,我也就顺带就这个话题谈了我自己的看法。对于吴先生,我认为他的许多言论是非常有见解的,特别是他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看法更加到位。然而,在一些问题上,适当的讨论也是比较有益的。我认为,在现有基础上适当的假日对就业、社会和谐、社会分配、增加劳动效率都是有不同程度促进作用的。可以看到,许多国家的假日要比中国多,并且这些国家的人力资源并不如中国充裕,在这些国家会有少开工就影响价值创造的可能,但即便如此,这些国家的假日依然多于我国。
应当指出的是,就因为我国还不是十分富裕,并且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就更应该增加假日。在假日期间,一部分满足温饱的人群享受休闲、外出旅游和消费,另一部分人群则得到更多就业机会和开工机会。因此,我当时对记者是这样说的:“这样,吃不饱的人有了工作,吃饱了的人通过休闲能在工作日里保持更好的工作效率。实际上这不矛盾,而是和谐的,是不同人群的双赢。”
然而,由于采访的时间比较仓促,我当时的想法也未必都是经过仔细推敲过的。例如,对于将长假打散并分配到各个月份中的建议,我当时就不以为然。我那时所持的观点是,长假对于经济拉动和人们享受休闲的作用有不可替代性。跨省长途旅游将受到限制,并且休闲的累加效果得不到体现。
然而,事实使得我不得不对自己的观点加以适当的检讨。刚刚看到这样的消息,据全国假日办的统计,在2007年的“十一”黄金周,北京故宫连续4天接待量超过最大容量,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景区的接待量纷纷告“挤”。为了规避每个黄金周必现的游客“井喷”情况,四川著名旅游景点九寨沟在去年“十一”期间不得不实行游客限量分时进沟的规定。黄金周过后,旅游景点环境污染、景点损耗等“后遗症”,代价难以估量。据悉,除了景点承受重压,黄金周出外人数激增亦带来行路难、住宿难、用餐难、购票难等一系列社会性问题。由此看来,对黄金周制度加以调整也是有必要的。
目前,国家已经对休假制度进行了调整,五一节从放假三天减少到一天,而相应增加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各自一天放假。
说实在的,黄金周对拉动中国经济特别是假日经济功不可没。例如,2006年春节,全国共接待游客已达到7832万人次,旅游收入368亿元。调整休假制度,并不意味着要简单地取消所有黄金周,而是要让黄金周充满金色阳光。现在看来,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的黄金周取消不得;国庆节是伟大祖国的生日,又在秋高气爽的时节,也国庆节的黄金周也有必要保留;相比之下,取消五一节的黄金周的考虑在当时最为“优先”了。虽然五一节是劳动者的节日,但世界各国五一节放假的时间也都不是很长,对五一节的纪念更多要在劳动中完成也才更有意义。
现在看来,取消了五一节的黄金周,黄金周就只剩下春节和国庆节。那么,取消的假期转移到什么时间来休更合适呢?我看,除了黄金一周,也可以考虑白银周(或者称之为小黄金周也未尝不可),也就是放假1日,再加上周六和周日,白银周大约放假3天。从休闲的边际效用来看,放假3-4天可以达到最佳效果。放假时间再长了,人们有可能对假期产生“厌倦”感,一些人即使不出游,在家里打麻将久了也会对身心健康不利。因此,五一节的黄金周取消以后,可以将五一节改为白银周,五一节放1假,再加上周六日,劳动者在五一节休息3天也是比较惬意的。相比之下,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都被补贴1天,加上周六日的调休,这三个传统节日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白银周。据我在韩国的时候观察,韩国家庭对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的重视程度不亚于春节。在中秋节,韩国家庭长远都要尽可能回家吃团圆饭;在清明节,韩国举家出行祭祖,首尔到釜山的京釜高速公路车满为患;至于端午节,韩国人的重视程度就不用说了,想必中国人也有所耳闻。回到原有的话题,中国在这三个传统节日放假,意义重大。除了体现出中华民族固有的悠久文化理念之外,在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放假一天也是和谐社会下的以人为本嘛。
实际上,假期稍微长一些的黄金周在带动经济方面还是具有不可替代理由,黄金周还是应当有的,但黄金周也没必要太多。牺牲五一节这一个黄金周,换来五一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若干个的白银周也同样会受到老百姓的受欢迎。实际上,有了以上几个白银周,春节和国庆节这两个黄金周的人流压力也可以或多或少被分流一下。从这个意义上讲,3天的白银周或许比七天的黄金周更适合中国国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