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市2007年在市值上全球排第七位,投资者的资金来源表现出程度很高的国际化。欧洲和美国投资者占了七成多。亚洲资金主要来自新加坡、中国大陆和日本。
外地投资者成交金额按来源地的分布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众多外国投资者中:美国投资者占2005/06年度外地投资者交易的比重最大(26%),而亚洲地区(不包括香港)合共所占比重则上升至约20%。
上市发行时国际配售比例
公司在香港上市时发售股份会涉及香港发售和国际发售。在2002年至2005 年间主板公司有相当部分(43%)同时进行香港发售及国际发售。内地相关公司进行国际发售的比率较非内地相关公司高(38%对比18%)。
研究发现,上市时进行国际发售的公司的比例数年内大幅上升,由2002年的7%增至2005年的52%。
在2002年至2005年间上市的公司中,虽然只有27% 的公司进行国际发售,但经国际发售筹集的资金占集资总额的76%。采用国际发售的公司的市值通常要比只进行香港发售的公司市值大很多(平均为156 亿元;只进行香港发售的公司的市值平均为4 亿元),筹得资金也更多(平均为42 亿元对比1亿元)。
市场成交金额历年分布
与90年代的水平相比,本地投资者的交易占总成交金额的比重逐渐下降,而外地投资者所占的比重则有所上升。在二级市场交易中,也是欧美资金所占比例最大。
过去十年,来自英国及美国投资者的交易占外地投资者交易的比重最大,两者每年所占份额均超过20%。
2007年香港首次上巿公司数目
去年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总共有86家,多数是在主板上市。
2007年香港首次上巿公司集资金额
去年在香港上市的公司集资总额为2839亿元,超过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和NASDAQ。
根据保守预测,2008年在香港上市的企业约90家,筹资金额近3000亿元。
在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到,香港股市中,创业板的状况不如主板,发育不够成熟。符合主板上市要求的大型公司均往往选择在香港主板上市。主板的新上市公司的平均发售价及集资金额(分别为2.82元及19.81亿元)远高于创业板新上市公司(分别为0.66元及1.09亿元);市值方面也是这样(平均为72.07 亿元对比3.65亿元)。主板公司的首次公开招股认购率亦较创业板高(平均为93倍对比49倍)。我们能从数据上明显看出,凡和内地业务相关的上市公司,在上市首发(IPO)时的发售价、认购率、集资额以及上市时的市值都远远超过了没有内地业务的上市公司,表明香港股市的投资者高度认同和追捧内地来港的上市公司以及与内地有业务关系的其他地区上市企业。
我们同样可以看到,香港股市在2007年的表现不如内地股市,在首发筹资额及市值方面都稍逊一筹。实际上,由于内地经济的容量大,要求上市的公司多,在首发筹资额方面,香港股市相比内地A股不占明显优势,但在A股上市的难度却远超过香港,这是由于发行制度的限制决定的。至于内地A股的市值去年创了历史记录,则与去年内地股市的泡沫程度高有关。长期来看,内地A股的规模,作为一个非国际化的证券市场,是相当可观的;而香港股市作为国际化的开放市场,是国内上市公司境外上市的优先选择,与A股将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