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斗争与人生(我看《红楼梦》中的晴雯)


文/剑韬   
 
    晴雯是《红楼梦》中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
    在《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图册中对晴雯的判词有“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句便点明了她与宝玉的关系,也评判了她的悲惨遭遇,更为她在《红楼梦》众多人物中做了历史性定位。在判词中,晴雯在金陵十二钗中排在首位,我们不能说这是作者无意的,由此,她在众多女子中的地位可见一斑。要说在众多丫鬟中,对宝玉照顾最周到的是袭人,那么,与宝玉感情最深的便数晴雯了。这或许与作者成书所要表达的主题有关,《红楼梦》决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它说的是爱情,讲的是政治,写的是阶级斗争,记述的是一个反封建主义者和他的许多追随者反封建的具体事实,而在这众多追随者中,就有晴雯的身影。
    宝玉与黛玉之间存在的是生离死别的爱情,而夹杂在宝玉与晴雯之间的感情便很难一口说清,这之间既有主仆之情,也有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宝玉多情,我们不敢说这之间不存在爱慕的分子。晴雯和黛玉是站在宝玉一方反封建的革命战士,也是与他相依相伴同舟共济的红颜知己。&nbs p;
   《红楼梦》展现了一场反封建的斗争,而晴雯便是这场斗争中牺牲的第一人。具有叛逆思想的黛玉,在这场斗争中,最终也被曾经口口声声叫她“心肝儿肉”的贾母一脚踢开,更何况晴雯是一个“身为下贱”的丫鬟。她“风流灵巧”,自然招来很多人的嫉妒,她性格刚烈嫉恶如仇,自然树敌很多,最终因为在封建家长王夫人眼中因“行为淫荡,怕影响宝玉”而被赶出大观园。那时她已经病体支离,无药可救,在年仅十七岁那年便悲惨地死去。 
    一首《葬花吟》字字是血,一篇《芙蓉女儿诔》催人泪下,这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壁,分别为书中两个不寻常的女子所写。“忆女儿囊生之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起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再现一位美丽纯真、心灵手巧、愤世嫉俗和富有叛逆精神的少女形象。作者借宝玉之口打造这样一篇祭文,实际上是对无数反封建革命者的祭奠,最终没有脱离全书反封建的主题。“钳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只心,忿犹未解”表示了对那些挑弄是非的恶奴无比地愤恨,也表示了对封建统治者和摧残人性的封建旧道德的无情批判。 
    小说安排黛玉在宝玉念完诔文后出现也绝非偶然,晴雯的死预示着黛玉的死,是黛玉悲剧的一次预演。脂砚斋评曰:“知虽诔晴雯,实乃诔黛玉也”,由此可以将晴雯看作是黛玉的一个影子。宝玉在夜里祭奠晴雯而大念诔文,此时偏偏被黛玉跑来听见,而后他们在评论里面的词句时,宝玉随口改了一段:“茜纱帐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这“黄土垄中”与“他日葬侬知为谁”又有同意之妙,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表却不肯露出”,敏感的她“忡然变色”,已经把一切都明了化,也更加重了全篇的悲剧色彩。 
    宝玉见晴雯的最后一面时,书中写到:
 
    ......宝玉看着,眼中泪直流下来,连自己的身子都不知为何物了,一面问道“你有什么说的?趁着没人,告诉我。”晴雯呜咽道:“有什么可说的!...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我虽生得比别人好些,并没有私情勾引你,怎么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一个狐狸精?我今儿既担了虚名,况且没了远限,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说到这里,气往上咽,便说不出来,两手已经冰凉。

    从晴雯的话语中,我们更能看出她如同光风霁月般磊落的高洁品质,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也在为自己悲惨的命运抗争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与污淖陷渠沟”,这是她为人的信则,也是她一生的最大愿望。病势沉重的晴雯在与宝玉最后的生死离别中,咬下指甲,交给宝玉,并且将贴身的一件旧红绫小袄儿脱给宝玉,倾注了她一生的爱和她那纯洁无私的情感。在最后一刻,她还哭道:“你去罢!这里腌 H,你那里受得?你的身子要紧。”在临死之前,她还是考虑着宝玉的安危,这种爱,不是一个寻常人可以付出的。 
    晴雯的一生只有十七个春秋,而她的情感,不仅仅是影响着宝玉,而且影响着后世观看和评赏她的人们。
 
                                        (200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