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教案(下册)一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人物:刘谷雨(刘咏梅之子,12岁,属鼠)

刘谷雨(阳历1996430日晚9点过八分,阴历3月13,出生于长沙附二医院。出生时体重72两。钳产。轻度窒息。脐带缠颈。医生的打分是7分。

现在湖南省双峰县青树坪镇大泉乡大坪中学读书,读小学六年级。

2008年刘谷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一课是毛泽东的词――――《卜算子  咏梅》。)

《高职语文》教案(下册)

 

授课班级:高职四班、高职五班、高职六班

授课教师:刘咏梅

授课日期:二00五年二月至七月

 

 

    《高职语文》教案(下册)一

教师:刘咏梅(副教授)

联系Email: [email protected]

联系QQ359091935

联系单位: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评建办

联系电话:0731----4080372

 

 

第一大节

课题:《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明确作为当代学生的重大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2、知识目标:理解讲话稿的写法与特征;了解北京大学的光辉历史。

3、能力目标:掌握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培养学习语文的一些基本技能与习惯。

教学重点:

讲话稿特征的理解;掌握本文思路,并培养掌握文章思路的方法以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方法与习惯。

教学难点:

文章较长,如何指导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掌握文章的思路。

教学设想:

首先,以讨论的形式,适当导入课外内容帮助理解课文(假设本校庆时各个不同人物讲话内容的设计与讨论),以推进学生对讲话稿特点的理解——受讲话人身份、讲话时条件的约束;受听话人的素质、层次和所关心的问题的约束。其次,单元教学目标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阅读中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路”,而快速理解文章思路应根据一定的原则和使用一定的方法达成的,针对本文特征,可传授给学生语段拆分法、中心句寻找法等,并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

教学立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篇课文是一篇演讲词,是江泽民同志在199854日北大百年华诞的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二、初步认识

本环节主要内容:对讲话稿的特点作初步猜测、推理、认识。

假设环境是校庆会场,需要有人发言,要求学生代替发言者考虑发言内容。分组针对学生代表、学校领导、校友代表、上级领导四种身份进行自由讨论。要求学生动笔作简要记录。

讨论2分钟,教师参与其中一组讨论。

指名学生简要说明讨论结果。对结果作简要评论讨论,并简述理由——初步明确讲话内容与身份、环境有关。

(本环节主要目的:初步探索讲话稿的内容特点,提示培养动笔习惯。)

三、朗读课文

课文第1自然段,是演讲词的开头,属于讲话的起始段落。

从第2自然段起,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2-6)对北大历史的回顾和总结

第二部分(7-10)强调当今科教兴国的意义,以及我国要有若干具有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有四段文字。由宏伟目标到科教兴国战略,由所有的大学到若干所大学。为什么要从宏伟目标谈起?为什么先讲所有的大学,再讲若干所一流大学?明确:“若干所”,包括了北大,同时又不局限于北大,这就为整个高等教育事业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第三部分(11-18)对青年学生提出四点希望,勉励他们做到四个“统一”。四个“统一”就是处理好四种关系。从具体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统一的两个方面是有所侧重的,侧重点都在后一方面,分别是“思想修养”“社会实践”“服务祖国人民”“艰苦奋斗”。四者的逻辑关系十分清楚。

小结:在分析结构层次的基础上,全文的主旨非常清晰。文章通过回顾过去----直面现在----寄望将来,凸现了“回顾历史,给北大以高度的评价;展望未来,对北大和同学提出殷切的希望”的主旨。

四、思考练习

1、本文认为,北京大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建的?它在哪些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本文概括的北京大学的传统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3、江泽民同志对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提出了哪四个“应该”?这四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

1、            北京大学创建背景:列强入侵、民族危亡,发生戊戌变法,爱国志士兴学图强,北京大学应运而生。北京大学为国家民族所做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政治方面,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基地;二是思想文化方面,宣传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新文化;三是学术教育方面,振兴教育“繁荣学术,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

2、            本文概括的北京大学的传统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3、            四个“应该”是: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交流借鉴的桥梁。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题第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