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梁的悲剧与中国的错误
胡星斗
康有为、梁启超是近代经济开放的“洋务运动”之后提出政治改革的先驱,他们联合举子“公车上书”,开展“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影响深远。变法失败后,康、梁在一片“革命”声中显得思想保守,一味鼓吹改良主义的渐进改革观。康有为组织保皇会、孔教会,支持张勋复辟,“从维新健者倒退为复辟的祖师”;梁启超则为袁世凯效劳,后“倒袁”加入北洋政府,鼓吹走立宪道路。
康、梁一生在政治上少有得意之时,这是他们个人的不幸,也是20世纪中国最大的悲剧、最大的错误。
康有为、梁启超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是具有政治远见卓识的人。
康有为根据《春秋公羊传》《礼记》的思想,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乱世”到“小康”再到“大同”的进化过程;因此,只能顺应这一历史规律来实行社会变革,“由酋长而渐至君主,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至共和”,如果搞“骤变”,则只会使社会陷入混乱。故康氏反对以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
康有为的“保守”并不像现代许多人的极“左”是由于孤陋寡闻、愚昧无知造成的,相反,他对人类文明、世界潮流有着深刻的洞察,据此作出理性的而非浪漫的道路选择。在他的大同理想世界里,实行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和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个人自由和人权,社会财富异常丰富,文化教育事业充分发达,人民生活幸福美满;人出生后由社会抚养,长大后为社会服务,财产共有,消灭家庭,废除国界,没有国家、军队、君主、刑罚,只有“禁懒惰”、“禁独尊”等几条简单的社会规则。康有为同时猛烈抨击封建伦理纲常,指出它是违背“人性”、“人道”的。不过,尽管如此,也不能指望一夜间过度到大同社会,只能从君主立宪做起,依靠集权来稳定社会,推行改革。
梁启超堪称中国20世纪知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他一生著述一千四百余万字,猛烈地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传播民主自由、渐进改革的世界观,文章风靡相当长的时期,其影响之大,罕有其匹。他著《开明专制论》《变法通议》《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少年中国说》《中国积弱溯源论》《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新中国建设问题》《中国立国大方针》《革命相续之原理及其恶果》等文,主张开民智、绅智、官智,倡导人权、民主、科学以及君主立宪,反对革命,认为革命之说,乃“暗于中国之内情”,“徒取乱耳”;又认为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次:周朝的革命,汉朝的革命,辛亥革命;他提出公德说、私德说、新民说、少年中国说、过渡时代说、万国大同说……。
康、梁伟矣,其语洪钟大吕,振聋发聩,实为中国的治世良方。
可惜的是,现代中国人能听康、梁之语者未几,一些老百姓或者暗昧于世界潮流,不识民主、人权为何物,或者激进于变革,浪漫主义思潮风靡于世,视康、梁为保守的代表,结果,极左的口号充斥人间,社会陷入动乱,辛亥革命、袁世凯盗国、倒袁、张勋复辟、北伐、军阀混战、反右、大跃进、四清、文革……,一次次急剧的变革,使社会付出了巨大而沉重的代价。虽然有的事件和运动对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如果采取渐进、温和、理性的方式,则代价可能小得多,效果可能好得多。激进的革命,砸烂一切,可以摧毁旧世界,而不可能在一夜间改变中国人的思想、风俗、文化和传统,其结果,人们的封建意识依旧,行为方式依旧,只不过,政治词汇变新了、“现代化”了。
回顾、痛悼康有为、梁启超,我该几回掩卷,为中国而哭!
(本文为九十年代旧作。“胡星斗中国问题学、民生经济学”网站:http://www.huxingdou.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