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粮农到帝王


公元前6年,刘秀出生在济阳(今河南兰考)。他是西汉皇室后裔,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一脉。史书上说,汉景帝夜招他的妃子程姬,程姬因故不愿去,把她的宫女唐儿送去蒙事儿,景帝喝醉了酒,迷迷糊糊“幸之”,于是就有了刘秀这支后裔。刘秀的先世,从王降为列侯,到他父亲这一辈,只是济阳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公元3年,刘秀的父亲去世,他一家人回到故乡南阳,成了普通的平民。

  这个时期,西汉政治腐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危机四起。外戚王莽利用这一形势,玩弄权术,公元9年夺取政权,建立新朝。但王莽篡权有术,治国无方,他“增重赋敛,刻剥百姓”,法令严苛残酷,并且朝令夕改,法无常制。王莽曾在7年内,四次改换货币,“每一易钱,民用破产”,老百姓手里的钱一夜之间成了废铜烂铁。所有这些导致社会更加混乱,矛盾更趋激化。公元17年,绿林、赤眉先后起义,天下越来越动荡不安。

  刘秀的哥哥刘縯勇武刚毅,希望在乱世有所作为,他喜欢结交四方侠士,不愿种田。而刘秀当时是个没多少想法的人,从小喜欢种田、读书,常有多余的粮食到宛城(今南阳)去卖。汉高祖刘邦就不愿意种田,被他父亲太公称作“无赖”,而刘邦的哥哥刘仲却很善于经营。刘邦在做了皇帝以后,曾经反问父亲太公说:“现在我的产业,与哥哥比谁多?”这时刘縯就笑话刘秀,把自己比作刘邦,把刘秀比作刘仲。在哥哥的激励下,刘秀才“愤而有志于天下”。但谁料刘縯后来因为功高被猜忌他的更始帝刘玄杀死了,这一回是喜欢种地的刘秀做了皇帝,这是后话。

  公元22年,一场大灾荒向南阳郡袭来,合郡地方,树皮草根,剥食殆尽;饿殍遍野,入夜磷火飘忽,一片凄凉恐怖的景象,老百姓再也生存不下去了。28岁的刘秀和刘縯一起,借机利用宗族势力起兵,并与进入南阳的绿林军联合起来。

  开始刘秀在部队中并不重要,他的军事才能在著名的昆阳大战中显露出来,在最危急的关头,刘秀经受了考验,指挥部队上演大逆转,以少胜多,敲响了王莽新朝的丧钟,也拉开了自己走向成功的序幕。

  公元23年,绿林军已发展至10万人,拥立汉室后裔刘玄为帝,年号更始。义军派主力围攻宛城,同时派王凤、王常、刘秀等率军2万人北上,连克昆阳(今叶县)、定陵(今郾城西)、郾县(今郾城南),缴获大量物资,供应围宛大军。

  王莽感到长安受到极大威胁,急派王邑、王寻调集各州郡精兵42万人,号称百万,直扑昆阳,守城绿林军仅八九千人,看着王莽的军队铺天盖地而来,多数将领主张撤离。但此时避开敌人,正在攻打宛城的主力部队就暴露在敌人面前,两面受敌,必然大败。在改写历史的关键时刻,刘秀以冷静的分析和远见卓识,说服众将坚守待援,自率13骑趁夜出城,前往郾县、定陵调集援兵。王邑、王寻依仗人多势众,不听撤围攻宛和网开一面、让守军逃离的建议,扬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喋血而进,前歌后舞,岂不快耶!”他们发动强攻,以冲车撞城,挖地道攻城,架云梯爬城,但昆阳城小而坚固,绝不是省油的灯,何况困兽犹斗,守城的被逼上绝路,死命抵抗,王邑、王寻干着急没办法。

  六月初一,刘秀率领近万人救援昆阳,先头部队1000多人距王莽军四五里列阵。王寻派兵数千迎战。刘秀亲自挥刀杀向敌阵,诸将说:“刘将军见小敌怯,见大敌怎么这样毫无畏惧?!”因此人人奋力拼杀,歼敌千余,击退王莽军。

  刘秀假传宛城已克战报,射入城中及王莽军营,一面鼓舞城内部队坚守,一面动摇王莽军心。接着,刘秀率3000敢死队秘渡昆水(今叶县辉河),迂回至王莽军侧后,冲击王寻、王邑大营。王邑、王寻认为义军不堪一击,下令各营不得擅自行动,自率万人迎战。两军激战,刘秀率精兵勇猛冲杀,王邑、王寻军阵势大乱。各州郡兵却又因王邑有令在先,谁也未敢去救援,致使王邑军溃败,王寻也做了刀下之鬼。昆阳守军乘势杀出,内外夹击,王莽军纷纷夺路逃命。这时,忽然下起暴雨,河水猛涨,王莽军涉水溺死者上万。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往洛阳。如此这般,创造了2万打败42万的奇迹。

  昆阳之战,是决定性一战,它逆转了形势,聚歼了王莽赖以维持统治的军队主力。但最大的功臣刘秀并没有得到升迁,反而陷入极大的危险中。

  威望日增的刘縯受到猜忌和排斥,被更始帝刘玄杀害。正领兵在外的刘秀自知势孤,强忍悲痛,主动回到宛城谢罪,忍辱负重,不为哥哥举办葬礼,反而与相恋多年的爱人阴丽华热热闹闹地举行了婚礼,洞房花烛夜之后,天天花天酒地,一副及时行乐的模样。刘玄对他放了心,认为刘秀不过是纨绔子弟一个,因此他得以躲过杀身之祸。

  为全身避祸的刘秀,白天强颜欢笑,晚上泪湿枕席,有人说刘秀是中国古代最懂得“忍术”的皇帝,在大哥刘縯被谋杀后的日子里,刘秀苦苦地忍耐,等待着属于自己的历史机遇。

  王莽政权被推翻后,天下形势仍纷乱不堪,刘秀争取到了独立发展的机会:刘玄命刘秀以大司马身份,“持节北度河,镇慰州郡”。当时河北形势纷繁复杂,各种武装林立,刘秀依照冯异“理冤结,布惠泽”和邓禹“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的建议,“所过郡县,考察官吏,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吏民喜悦,争持牛酒迎劳”,争得了各阶层民众以及一些地方实力派的支持,逐渐形成了建立政权的基础力量。先拿下河北做立身之本,逐步夺取天下,是刘秀的如意算盘。

  但刘秀刚刚在河北找到点感觉,王郎在邯郸称帝,势力盛极一时,兵微将寡、羽毛未丰的刘秀被逼得四处奔逃,“趣驾南辕,晨夜不敢入城邑,舍食道傍”,处境艰危,几度陷于绝地。但刘秀再次经受住了考验,他的所作所为,让人们看到了天下安定的希望,众多英雄纷纷投奔,如今在刘秀祠二十八宿馆内供奉的云台大将,这个时候大都归附了刘秀,这些人个个能征惯战,智勇双全,带领自己的部队效忠刘秀,刘秀才在河北站稳了,组织力量一举消灭王郎势力,扫除占领河北的最大障碍。

  公元25年6月,在众将的极力拥戴劝进下,刘秀即皇帝位于鄗城,年号建武,正式建立了东汉王朝,这一年,他年仅31岁。此后刘秀随即派大司马吴汉统军十余万,渡河围攻洛阳,并亲至河阳坐镇指挥。他采取政治诱降策略,终使洛阳30万人不战而降。进入洛阳城的刘秀宣布定都于此,此后数百年,洛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不久,定都长安的更始帝政权被赤眉军打败,忌贤妒能的刘玄死于军中。刘秀先后派邓禹、冯异与赤眉作战。冯异诱敌于崤底,取得大捷,迫降赤眉8万余人。赤眉余部十多万人仓惶东走宜阳。刘秀早已断定“赤眉无谷,自当东来”,此时已亲临宜阳,率诸军严阵以待。赤眉军正好落入圈套,十多万人全部投降。至此,刘秀取得了关中地区,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

  历经艰难后的刘秀,开始“顺风顺水”地进行他的统一大业。根据当时各地割据势力的地理位置及其力量强弱,刘秀制定了由近及远、先东后西、逐个击破的战略方针。他联陇制蜀,使汉军得以偏师扼守关中,主力则用于对付东方。自公元26年到30年,刘秀平定了东方,移军西征,经过两年多的战争,平定陇西。然后命吴汉、岑彭、来歙、盖延等分道伐蜀。他坐镇长安,亲自指导战争进程。在汉军强大的攻势下,蜀军全线崩溃。公元36年11月,吴汉击杀公孙述于成都,蜀地平定。至此扫平各地的割据势力,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大统一。

  刘秀要统率驾驭很多不容易领导的人物,他极强的领导能力不容否定。同时他对大小事宜,都亲身督察经营,毫不松懈。他经常在局势艰危的时候,冒生命危险亲临前线。有人说他平生“见小敌怯,见大敌勇”。我们也可以想像大敌已在他预料之中,若不规避,一定是准备好一决雌雄,所以能临危不惧。反而是小敌会出其不意地出现,需要警惕,否则处置不当,“阴沟翻船”,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毛泽东称赞刘秀是“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与他的祖宗刘邦不同的是,刘秀没有杀戮功臣,而对他的功臣非常“厚道”,给他们丰厚的待遇。但为了避免功臣权力过大带来问题,他“退功臣,进文臣”,把治理国家的事交给了文臣。

  经过多年的战乱,国家残破,人民贫穷,有资料显示,西汉人口最多时达5900万,东汉建立时,人口只剩下2100多万。刘秀完成了统一大业后,采取“以柔道行之”的治国方针,致力于发展社会经济,安抚周边少数民族,东汉一度兴盛。史家誉之为“光武中兴”。

  为了恢复国力,刘秀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实行汉文帝时期的“三十税一”。同时,他大量裁减官员,“十留其一”,合并400多个县。并大量释放奴婢,解放生产力,经济很快得到复苏,中国重新走向稳定和繁荣。1900多年前,有规模庞大、学生多达3万人的太学,有张衡创制地动仪、浑天仪的灵台,王充在这里写作了伟大的《论衡》,蔡伦在这里造出了人类第一批纸。

  当时的洛阳不仅是国内最大的商业都市,而且是一个国际丝绸贸易中心,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当时有数以万计的外国人在这里生活:“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刘秀开创的东汉时期,无疑是洛阳最辉煌的岁月.

  在位32年,刘秀生活简朴、终日操劳,公元57年,63岁的刘秀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他死在“工作岗位”——洛阳南宫批阅文书的龙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