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泉路上


  黄泉原指地下的泉水,后来被引作阴曹地府的代称,黄泉路也成了通往阴曹地府的必经之路。走完黄泉路后,就意味着即将受到阎罗王的最后审判以及十八层地狱的最后考验了。

  本文中的黄泉路可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富有神秘色彩,只是我们小镇黄岭到县城临泉的必经之路,久而久之,便在乡俗中简称黄泉路。黄泉路上的奈河桥可以看成是两条公路间的分水岭:一个是贯通村落间的破败不堪的老式柏油路和一条水泥修筑的省道,它直接通过县城连接省城,因此这条黄泉路也就意味着通往城市,是名副其实的城市化进程之产物。黄泉路上的孟婆汤并非实体,确切的说孟婆汤就是城市化进程所激起的急于摆脱贫困和扩大财富的梦想。

  正值春节期间,即使因暴风雪阻隔了血脉的连通,但小镇喧嚣的热闹能够掩盖某种程度的惆怅,毕竟一年之中,于小工商业主来说,是很难得的光景。平日,小镇上的许多人都在外务工,有集市的时候,人群也是稀稀落落,生意惨淡以至于许多小工商贩抱怨还不如出去打工,至少每天能挣到钱,街上除了文具店和药房生意兴隆,其状况就是一些日常消费品店也难以企及。可眼下不同,集市的热闹就象欢迎淘金者凯旋的乐歌,随着外出人口的回归,气势一浪高过一浪。

  在今天的改革景象中,经济氛围的活跃瓦解着由农耕文明所培养的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重新建构着新的社会秩序,守土不离乡的观念组成的共同体已经让位于由意愿结合的外出求富群体,这一群体又被分割成涌向不同城市的小自治组织,踏着城市化进程的节拍,以不同的方式实践着向优遇生活阶层进军的梦想,然而家乡的变化是极其微不足道的,除非由于哪家的孩子结婚为村落新添早已被城市淘汰的小楼房,不过这样的点缀对村民来说是值得羡慕的。

  从小镇坐上车,便可以感受由小农意识养成的惯性思维所支配的落后地方的发展。破旧的小型客车行驶在令人颠簸的柏油路上,并且车厢内的拥挤,喧哗和难闻的异味可以让一个原本心情愉快的乘客说出不堪入耳的脏话,人们唯一期盼恐怕是赶快走上水泥省道,至少能缓解车内人为的窒息氛围。客车艰难的行驶在灰尘满天的路上,窗外的景致并不象电视中展示的那种宁谧的乡村格调,恰恰相反,其衰败程度如同美国的难民营一般。在客车行驶过后,惊起的一声声狗吠充塞了周围的天地,使原本毫无生气的村落,房舍更加的狰狞。

  破旧的客车在即将行驶到奈河桥那段,车内的乘客可以看到一所民办学校,这个学校的校长也可以冠以农民企业家的称号。几年前,他带有投机性质的作为办起了一个棉花收购站,周围几个乡镇的散户的棉花通过一道道经办人在他这里汇聚,经过他们的包装加工竟做起了出口生意,发财后,他便把心思全投放在教育上,原来的棉花收购站已经昙花一现,其价值或许只是他人生阶段的一个写照,但正是这阶段的原始积累,使他显得比别人更有眼光而办起了象县城一样的寄宿教育。周围几个村庄的外出人员的孩子很多都来这里上学,学生源的扩大不是和教育水平和管理机制成正比的,因此因为寄宿的原因令这个学校学生产生的比政府办的学校学生有更多的尊严,这一薄弱的尊严随着学校的衰退而淡化。在他办教育初期,政府已经批准这块耕地,但没有和村民达成更好的协商准则曾差点发生武斗,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县中学身上。在黄泉路的尽头新建两个中学的新校区,因为耕地的事情和村民发生争执,但奇怪的是县政府新建的行政中心并没发生类似的情况。

  客车行驶到奈河桥区域,一个小型洗浴中心沿路而落,它的位置和学校相距有20米远,在洗浴中心的招牌上画着几个裸露的美女在海滩上享受温暖的日光浴,下面是不时闪着的红灯,即便是聚精会神开车的司机象禁不住多望两眼,坐在车内无聊的乘客更可想而知,不过我相信这样的举措是对要踏上水泥省道一种焦急的表现。县城的一个金沙浴场和这个洗浴中心都同样吸引人的眼睛,但金沙浴场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豪华的装饰显然更有富贵绅士的派头,何况金沙浴场还是将原来严肃的县法院建筑修改而成一个现代化的洗浴中心呢?

  破旧的客车终于走上了水泥省道,虽没有严重的颠簸,但时时还是会有轻微的震荡,是由公路断断续续的裂纹造成的,就象在外出人们在外所遭受到的不屑一样,在心灵深处产生轻微的阵痛,这些不正是发展之殇吗。走在这个路上,轻微的震荡不算得什么了,面对的主要问题是人流的拥挤和车辆的堵塞。显然这路上集市的情况和我们那个被边缘的小镇是迥然不同的,人流量大的缘故,公路两旁生活的人们,得天时地利成为特别活跃的小工商贩,他们是城市化终端的直接受益者,不用背井离乡而有充裕的资金来过体面的生活,脸上泛着的红光就是对改革的生动回应。

  破旧的客车走过这段集市,便可以顺利的行驶了,到达经济消费中心的县城只用十几分钟就可以。刚走出这个拥挤地带1500米左右车辆就被拦下,接受公路管理局的例行检查。在这个模式统一的公路管理局对面是一个西式建筑,其气势在这里宛然就是鹤立鸡群。这个楼的主人是一个毒贩子,前两年被抓起来之后这个洋楼就没有在进行而成为一个“半拉子工程”,只是和海南在90年代初期的房产炒作后的半拉子工程的性质不一样罢了。这个西式建筑和公路管理局对面而居,如同在昭示正义与邪恶的永不可调和的矛盾。一个检查是否超载的工作人员在车下走了一圈后就放行了,车上的拥挤却视而不见,好象对上面的政策充耳不闻一样。

  走过这个关卡,也就走上了康庄大道。省道两旁的房舍,村庄被疾驶的客车很快的的给抛弃,飘出视野之外,同时同样的情景的又进入视线内。速度往往与空气的阻力相互斗争者,客车穿梭在充满着颗粒悬浮物的空气中,空气积聚成的风又灌进车厢内,车厢内空气的交换让人感觉清爽,似乎可以丢开一切的烦恼,但内心的感触被新的希求替代,令人始终处于神经高度绷紧的状态里。客车又遇到新的集市,所面临的情况简直就是前面集市的复制,只是它更接近县城,拥挤中多出点点的繁华与朝气。

  驶过这个城镇就要进入了县城的外围,在外围有个依然保持良好的中国石化加油站,每天都有很多车辆在这里充满卡路里,即使油价不段的攀升,也抵挡不住流动的诱惑,同样受惠加油站所创造的规模经济的是周围的饭店,旅社和汽配站,他们低级的服务并没有让司机同志想而生畏,毕竟物以稀为贵。

  走过这个加油站不远就是新修筑的县二环路,然后就进入通往县城中心的环城路,目前县城正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其战略可能就是在外围建设现代化的新城,吸引外资带动全县经济发展,实现县城城市化。经过新城建设不知道会不会出现老街改造,因为城里的老街已经衰弱,可用的建造房产面积在减少,衰退的老街显然和新城建设的势头不协调。

  至此,已经走完黄泉路。这条路给人们带来的机会很多,而在追求实现机遇意图的时候,手段不同而表现形式不同,有的从这个路走出去务工,有的依托这个路脱离耕种转而成小商贩,有的依靠这路做不良勾当……总之,黄泉路加速着财富的流动,提高着生活水平,改善着生活面貌,其中自发意愿占很大成分,有这么好的交通运输条件,为什么政府没有更好的引导全县的发展呢。

  据记载,太平天国后期,湘军在攻破天京前,曾国荃的一部下看到在长江游弋的外国军舰,发出“冷兵器的时代结束了”的感慨。那么这个现代化的路是什么的开始呢,这一问题或许包含着更复杂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