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风采”:张瑞敏成为第一个登上哈佛大学讲坛的中国企业家


  

                “代表风采”:张瑞敏成为第一个登上哈佛大学讲坛的中国企业家

  一提到海尔电器,我们就想到一位颇有思想的“儒商”企业家,党的“十七大”代表和全国人大代表的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荣选“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张瑞敏1984年临危受命,接手海尔,历时25年,与员工共同缔造了今日的海尔集团。他在创造“海尔神话”的实践中,不断整理,与时俱进,升华自己的思考和经验,凝成了许多富有哲理的经营理念,并把这些经营理念物化在实践之中,“要么不干,要干就争第一”的主导思想,他一个破烂不堪的企业“进化”成了集科研、生产、贸易、金融等融于一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能够连续几年横扫国内外各大企业家排行榜榜首位置的,惟有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张瑞敏有一个“吃‘休克’鱼”的理论:从国际上讲兼并分为三个阶段,当企业资本存量占主导地位、技术含量并不占先的时候,是“大鱼吃小鱼”;当技术含量的地位已经超过资本作用的时候,是“快鱼吃慢鱼”;到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强强联合阶段,即所谓的“鲨鱼吃鲨鱼”。在现行体制下,“活鱼”是不会让你吃的,吃“死鱼”你又会“闹肚子”,因此只能吃“休克鱼”,即那些硬件好、管理不行的企业。这样的“休克鱼”一旦注入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它就会很快“活”起来。

  张瑞敏把“吃‘休克鱼’理论运用于实践,海尔的前身是由两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合并而成的青岛日用电器厂,后改名为青岛电冰箱总厂。1995年7月4日,海尔将面临破产边缘的青岛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整体接收,第三个月就实现扭亏为盈;1997年3月,海尔盘活了中国家电之乡广东顺德的爱德洗衣机厂,只用了30多万元就使停产一年之久的生产线重新运转起来。前几年,海尔共兼并盘活亏损总额近6亿元的十几个企业,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近20亿元。这些亏损或濒临破产的企业加盟海尔后,迅速脱离“休克”状态,很快“活”起来。1998年初,“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案例正式进入美国哈佛大学课堂,张瑞敏成为第一个登上哈佛讲坛的中国企业家,中华民族为之自豪,希望像张瑞敏这样中华民族精英的代表越多越好,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