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东风劲 市域处处捷报传
何军邑/文
(2005年6月23)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在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神州大地涌动着伟大的时代春潮,掀起了西部大开发的滔天巨浪。
世纪之交,我们国家开始着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不失时机地提出进行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伟大战略。这是我们党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全国人民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备受鼓舞。白银这片古老的热土也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苏醒了,白银人民伴着时代的最强音阔步前进,改革和建设事业焕发出空前的活力。
西部地区的发展,历来是我们党十分关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50年来,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发西部,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时机,需要条件。如果时机未到,条件不成熟,却不顾客观实际蛮干硬上,结果只能是欲速不达。相反,如果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却未能及时推进,乘势而上,就会坐失良机。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雄厚的基础,发展到上个世纪末,具备了诸多有利条件,大规模开发西部的时机成熟了。
实施西部大开发,其目的是要逐步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西部开发对于推进中国的改革和建设,对于保持国家长治久安,不仅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同时,西部开发不仅为中国国内经济,也将为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商机,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我国确定的西部开发区域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十个省市自治区,这些省市的面积占到全中国总面积的44%,不仅区域辽阔,而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物产资源丰富。调查显示,西部十省区适宜开发的农用土地有5亿9千万亩,占国农用后备土地的一半多,而在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55种矿产中,西部地区有123种,尽管如此,西部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随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东西部差距的迅速扩大,西部广大地区终于被确定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开发区。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于白银这个西部欠发达的、面临艰难抉择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白银是全国178座资源型城市之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伴随铜资源的锐减,传统主导产业面临严峻挑战,白银由此被列入全国18座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中。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时期,全市上下以西部大开发统揽经济工作全局,借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正确分析、判断和把握形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科技教育等为重点,创新发展思路,营造发展环境,强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西部大开发工作强力推进。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白银从“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初步走出一条“矿竭城不衰”的发展新路。白银的发展转机引起了经济学界人士和有关领导、媒体的强烈兴趣,被形象地概括为“白银速度”、“白银现象”、“白银模式”等。现在的白银,人气旺了、投资多了、发展快了,变化大了,市域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气象。
镜头一:开发氛围日益浓厚。全市上下进一步深化对市情、县区情的认识,审视发展目标,完善工作思路,开发特色和开发重点更加突出,大开发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为使西部大开发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坚持把发展靠实到一个个具体建设项目上,每年部署经济工作任务时,市级所有领导干部每人都承担重点建设项目任务,定期检查评比,年底考核通报。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大力推行政府机关“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努力改进机关作风,不断提高行政效率,着力营造发展环境。全市上下重实干、求实效,发展热情高涨,工作状态良好,精神动力强劲,干事环境宽松,发展氛围浓厚,想发展、议发展、求发展的意识日益强烈,县区之间、企业之间、干部之间你追我赶、争优创先。广大干部群众树立起了强烈的创新意识、机遇意识、市场意识、开放意识、发展意识,发挥优势,打破常规,干劲十足,大开发的步子更大了,速度更快了,效果更好了。这种奋发有为、与时俱进的思想状态和工作热情,为我市的西部开发提供了可贵的精神力量。
镜头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为此中央提出,要从经济全局和战略需要出发,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投入,因地制宜,统筹协调,适当超前,先行建设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白银把基础设施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坚持不懈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强力推动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尤其是2001年以来,在104.9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带动下,全市交通、水利、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状况均有明显改善,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共完成市政建设投资23亿元,新建、改造城区道路46条,污水处理工程基本建成,城市供水管网改造、集中供热工程等项目也在快速建设,城市绿化、美化、亮化水平明显提高,市容市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投资硬环境大幅度提升。
镜头三:产业园建设初具规模。在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白银非常重视科技投入,把科技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来发展。最具代表的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建设。经过不懈努力,反复争取,最终使中科院与地方政府合建的第一个高技术产业园落户白银。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2002年7月正式奠基,当年开工建设,当年“七通一平”,当年入驻项目。一期开发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3亿元,二期土地开发完成投资8900万元,经过三年建设,原来5.3平方公里的荒山、坟滩、垃圾场,变成了崭新的生产园区。目前(注:文中所引全部数字时间截止2005年5月),产业园共签约项目42个,引进资金35.48亿元;有26个项目开工建设,13个项目建成投产,完成投资6.4亿元。一批新材料、微电子、生物制药等高技术项目入驻园区。碳酸锂深加工、集成电路分装、特大功率电子加速器、在恩制药等项目被列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示范项目或重大产业化项目。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2004年白银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被确定为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
镜头四:西区开发渐入佳境。白银西区是1988年设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多年来开发进度缓慢,人民群众反映强烈。2001年以后,市委、市政府把西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战场之一,带头迁往西区办公,多方筹资进行开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四纵四横”道路网和12万平米的人民广场,公用设施、住宅建设、工业项目全面铺开。四年来,西区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68个,投资规模41.68亿元,建成生产经营性项目32个,建成住宅108万平方米,入驻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92家。现在的白银西区,客商多、人气旺、建设热,既是白银的新城区,也是招商引资的主阵地,更是项目建设的大工地。
镜头五:企业改革成效明显。白银市是一个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比重大,改革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如何抓好企业改革,使企业重新焕发生机,是摆在市委、市政府面前的又一重大课题。一方面,两次派出工作组,先后深入9户困难企业,帮助解决了产权转让、身份置换和生产经营中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通过“重煮夹生饭”,狠抓项目建设,强力推动改革,盘活了国有资产,激活了生产要素,使一批老企业得到了新发展。同时,狠抓企业技术改造,2001年以来,共实施重点技改项目57项,投入技改资金35.6亿元。市及市以下企业投入技改资金13.6亿元,占全部技改投入的38.2%。红鹭铝业公司年产13万吨二期扩能、寿鹿山公司干法水泥生产线、新乐雅公司生产线等技改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增加了市及市以下企业的产能效益。加强服务和协调,帮助中央省属企业积极争取国债技改项目,多方协调落实技改投入22亿元。白银公司2.5万吨阴级铜、银光公司5万吨TDI扩建、靖煤公司王家山矿集中生产等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了传统资源型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镜头六: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所在。白银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快发展的中心环节,牢牢抓住不放,从而使全市经济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由1999年的17.4:51.2:31.4,调整到2004年底的14.9:55:30.1,反映出一产下降,二产上升,三产良性发展的趋势。从工业结构看,加工工业比重有所上升,原料工业有所下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有所上升,传统产品产值有所下降;市及市以下工业比重有所提高,中省工业比重有所下降。从农业结构看,农、林、牧各业比例进一步优化,蔬菜业和养羊业两大支柱产业让农民从中获益,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从所有制结构看,更加重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三分天下有其一。
镜头七:对外影响迅速扩大。西部大开发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白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很大程度地提高了白银在外的知名度。近几年为了招商引资,白银人的足迹遍及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区和港澳地区。2001年以来,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470项,投资200.13亿元;已开工建设320项,竣工项目181项,项目履约率达到68%。白银先后与国内外173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上市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知道白银、了解白银的人越来越多。通过项目建设和对外开放的良性互动,白银已由鲜为人知变得小有名气。美国庞卡市、德国卡塞尔市先后和我市结成友好城市,世界华商联合会、欧洲华人轮值会也开始同我们交往,其中有的是主动上门的。2004年初,我市被香港投资贸易促进会评为“中国投资热点地区”,年底,又在深圳城市博览会上被评为“中国品牌特色城市”。从今年4月起,白银被列入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午间天气预报城市之一。
镜头八: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才是硬道理。西部大开发的最终效果体现在发展上。近几年,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白银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从2001年到目前,共实施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各类项目1873个,投资规模217.44亿元,完成投资137.8亿元,超过了白银恢复建市以来前16年的总和。其中,市及市以下单位实施项目1624个,占86.7%;完成投资101.1亿元,占73.4%。在实施的项目中,投资在亿元以上的大项目41个。项目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扩大了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63亿元,增长30.06%,连续三年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达到25.53%。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26.33亿元,增长13.14%,创近十年来新高;连续三年平均递增11.88%,比“九五”时期高出近2个百分点。
白银的西部大开发取得了喜人成绩,白银人民在这块富有生机的热土上创造着发展的契机,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上挥洒着发展的激情,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书写着发展的辉煌,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收获着发展的硕果。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既要抢抓机遇、只争朝夕,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阶段性发展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干好每件事。我们坚信,只要白银人民继续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站在新的起点上,用大手笔做大文章,把西部大开发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就一定能够创造白银更加辉煌美好的明天。
何军邑/文
(2005年6月23)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在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神州大地涌动着伟大的时代春潮,掀起了西部大开发的滔天巨浪。
世纪之交,我们国家开始着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不失时机地提出进行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伟大战略。这是我们党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全国人民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备受鼓舞。白银这片古老的热土也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苏醒了,白银人民伴着时代的最强音阔步前进,改革和建设事业焕发出空前的活力。
西部地区的发展,历来是我们党十分关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50年来,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发西部,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时机,需要条件。如果时机未到,条件不成熟,却不顾客观实际蛮干硬上,结果只能是欲速不达。相反,如果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却未能及时推进,乘势而上,就会坐失良机。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雄厚的基础,发展到上个世纪末,具备了诸多有利条件,大规模开发西部的时机成熟了。
实施西部大开发,其目的是要逐步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西部开发对于推进中国的改革和建设,对于保持国家长治久安,不仅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同时,西部开发不仅为中国国内经济,也将为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商机,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我国确定的西部开发区域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十个省市自治区,这些省市的面积占到全中国总面积的44%,不仅区域辽阔,而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物产资源丰富。调查显示,西部十省区适宜开发的农用土地有5亿9千万亩,占国农用后备土地的一半多,而在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55种矿产中,西部地区有123种,尽管如此,西部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随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东西部差距的迅速扩大,西部广大地区终于被确定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开发区。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于白银这个西部欠发达的、面临艰难抉择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白银是全国178座资源型城市之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伴随铜资源的锐减,传统主导产业面临严峻挑战,白银由此被列入全国18座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中。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时期,全市上下以西部大开发统揽经济工作全局,借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正确分析、判断和把握形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科技教育等为重点,创新发展思路,营造发展环境,强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西部大开发工作强力推进。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白银从“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初步走出一条“矿竭城不衰”的发展新路。白银的发展转机引起了经济学界人士和有关领导、媒体的强烈兴趣,被形象地概括为“白银速度”、“白银现象”、“白银模式”等。现在的白银,人气旺了、投资多了、发展快了,变化大了,市域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气象。
镜头一:开发氛围日益浓厚。全市上下进一步深化对市情、县区情的认识,审视发展目标,完善工作思路,开发特色和开发重点更加突出,大开发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为使西部大开发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坚持把发展靠实到一个个具体建设项目上,每年部署经济工作任务时,市级所有领导干部每人都承担重点建设项目任务,定期检查评比,年底考核通报。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大力推行政府机关“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努力改进机关作风,不断提高行政效率,着力营造发展环境。全市上下重实干、求实效,发展热情高涨,工作状态良好,精神动力强劲,干事环境宽松,发展氛围浓厚,想发展、议发展、求发展的意识日益强烈,县区之间、企业之间、干部之间你追我赶、争优创先。广大干部群众树立起了强烈的创新意识、机遇意识、市场意识、开放意识、发展意识,发挥优势,打破常规,干劲十足,大开发的步子更大了,速度更快了,效果更好了。这种奋发有为、与时俱进的思想状态和工作热情,为我市的西部开发提供了可贵的精神力量。
镜头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为此中央提出,要从经济全局和战略需要出发,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投入,因地制宜,统筹协调,适当超前,先行建设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白银把基础设施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坚持不懈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强力推动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尤其是2001年以来,在104.9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带动下,全市交通、水利、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状况均有明显改善,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共完成市政建设投资23亿元,新建、改造城区道路46条,污水处理工程基本建成,城市供水管网改造、集中供热工程等项目也在快速建设,城市绿化、美化、亮化水平明显提高,市容市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投资硬环境大幅度提升。
镜头三:产业园建设初具规模。在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白银非常重视科技投入,把科技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来发展。最具代表的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建设。经过不懈努力,反复争取,最终使中科院与地方政府合建的第一个高技术产业园落户白银。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2002年7月正式奠基,当年开工建设,当年“七通一平”,当年入驻项目。一期开发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3亿元,二期土地开发完成投资8900万元,经过三年建设,原来5.3平方公里的荒山、坟滩、垃圾场,变成了崭新的生产园区。目前(注:文中所引全部数字时间截止2005年5月),产业园共签约项目42个,引进资金35.48亿元;有26个项目开工建设,13个项目建成投产,完成投资6.4亿元。一批新材料、微电子、生物制药等高技术项目入驻园区。碳酸锂深加工、集成电路分装、特大功率电子加速器、在恩制药等项目被列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示范项目或重大产业化项目。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2004年白银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被确定为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
镜头四:西区开发渐入佳境。白银西区是1988年设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多年来开发进度缓慢,人民群众反映强烈。2001年以后,市委、市政府把西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战场之一,带头迁往西区办公,多方筹资进行开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四纵四横”道路网和12万平米的人民广场,公用设施、住宅建设、工业项目全面铺开。四年来,西区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68个,投资规模41.68亿元,建成生产经营性项目32个,建成住宅108万平方米,入驻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92家。现在的白银西区,客商多、人气旺、建设热,既是白银的新城区,也是招商引资的主阵地,更是项目建设的大工地。
镜头五:企业改革成效明显。白银市是一个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比重大,改革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如何抓好企业改革,使企业重新焕发生机,是摆在市委、市政府面前的又一重大课题。一方面,两次派出工作组,先后深入9户困难企业,帮助解决了产权转让、身份置换和生产经营中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通过“重煮夹生饭”,狠抓项目建设,强力推动改革,盘活了国有资产,激活了生产要素,使一批老企业得到了新发展。同时,狠抓企业技术改造,2001年以来,共实施重点技改项目57项,投入技改资金35.6亿元。市及市以下企业投入技改资金13.6亿元,占全部技改投入的38.2%。红鹭铝业公司年产13万吨二期扩能、寿鹿山公司干法水泥生产线、新乐雅公司生产线等技改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增加了市及市以下企业的产能效益。加强服务和协调,帮助中央省属企业积极争取国债技改项目,多方协调落实技改投入22亿元。白银公司2.5万吨阴级铜、银光公司5万吨TDI扩建、靖煤公司王家山矿集中生产等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了传统资源型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镜头六: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所在。白银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快发展的中心环节,牢牢抓住不放,从而使全市经济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由1999年的17.4:51.2:31.4,调整到2004年底的14.9:55:30.1,反映出一产下降,二产上升,三产良性发展的趋势。从工业结构看,加工工业比重有所上升,原料工业有所下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有所上升,传统产品产值有所下降;市及市以下工业比重有所提高,中省工业比重有所下降。从农业结构看,农、林、牧各业比例进一步优化,蔬菜业和养羊业两大支柱产业让农民从中获益,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从所有制结构看,更加重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三分天下有其一。
镜头七:对外影响迅速扩大。西部大开发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白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很大程度地提高了白银在外的知名度。近几年为了招商引资,白银人的足迹遍及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区和港澳地区。2001年以来,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470项,投资200.13亿元;已开工建设320项,竣工项目181项,项目履约率达到68%。白银先后与国内外173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上市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知道白银、了解白银的人越来越多。通过项目建设和对外开放的良性互动,白银已由鲜为人知变得小有名气。美国庞卡市、德国卡塞尔市先后和我市结成友好城市,世界华商联合会、欧洲华人轮值会也开始同我们交往,其中有的是主动上门的。2004年初,我市被香港投资贸易促进会评为“中国投资热点地区”,年底,又在深圳城市博览会上被评为“中国品牌特色城市”。从今年4月起,白银被列入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午间天气预报城市之一。
镜头八: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才是硬道理。西部大开发的最终效果体现在发展上。近几年,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白银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从2001年到目前,共实施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各类项目1873个,投资规模217.44亿元,完成投资137.8亿元,超过了白银恢复建市以来前16年的总和。其中,市及市以下单位实施项目1624个,占86.7%;完成投资101.1亿元,占73.4%。在实施的项目中,投资在亿元以上的大项目41个。项目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扩大了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63亿元,增长30.06%,连续三年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达到25.53%。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26.33亿元,增长13.14%,创近十年来新高;连续三年平均递增11.88%,比“九五”时期高出近2个百分点。
白银的西部大开发取得了喜人成绩,白银人民在这块富有生机的热土上创造着发展的契机,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上挥洒着发展的激情,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书写着发展的辉煌,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收获着发展的硕果。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既要抢抓机遇、只争朝夕,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阶段性发展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干好每件事。我们坚信,只要白银人民继续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站在新的起点上,用大手笔做大文章,把西部大开发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就一定能够创造白银更加辉煌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