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改结束后限售股股东套现意愿强烈 机构做多压力较大看淡后市气氛渐浓
自从沪综指从4300点平台快速破位而下,市场对机构投资者弃守政策底的动向颇为关注。3月22日,来自公募与私募的各路明星基金经理云集鹏城,言语之间透露了机构内心的恐惧和期待。
在国泰君安证券公司2008年投资策略报告会上,尽管各路机构投资者对股市牛熊之辩仍有分歧,不过,记者发现,当前最困扰机构投资者的,既不是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不是宏观调控的紧与松,而是当前扑面而来的大小非减持压力。由此带来的市场供需格局的失衡,使基金纷纷看淡中短期后市。晓杨投资的杨骏更认为,“不投资”才是今年最好的投资策略。
大小非决定市场估值
在报告会上,大成价值成长基金经理何光明的一席话得到了在场机构们的共鸣。他认为,市场正迎战估值水平的理性回归。2008年以后,决定市场估值水平的,再不仅仅是现有流通股东,而是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们、大量的产业投资者。A股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重要变化,长期来看估值水平将保持在15-20倍左右。这一观点在多家基金得到反复验证。
南方基金策略分析师王炫认为,市场目前只是经历了一轮回归性的调整,但是未来是否还会有下一轮的调整,取决于通胀、出口等多种因素。在市场供给问题上,此前市场担心较多的新股首发融资、甚至是再融资规模等,都是可控的,而非流通股的减持规模,却处在一种无法控制的状态。从非流通股的减持时间表来看,减持高峰集中于3月、8月、12月,届时将给资金链带来极大考验,市场也最有可能出现剧烈波动。目前中国平安(601318行情,股吧)(601318行情,股吧)的大小非减持进程就表现得十分猛烈。因此,他认为,当前阶段投资者最该回避的就是减持压力大的企业。
广发基金公司副总经理朱平认为,当趋势投资结束的时候,市场崩溃了,2008年需要价值投资者对市场的估值体系进行重新定位。但是,在流通股东与非流通股东的博弈之中,流通股东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惟一能做的便是用脚投票。
深圳私募基金当中的传奇式人物——晓杨投资董事长杨骏,也罕见地在国泰君安投资策略会上亮相。他认为,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两大问题,一是宏观因素的不确定性,包括政府调控政策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则是大小非不受约束、不计成本地减持,将使市场短期受到极大困扰。他建议,应该发挥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的配置功能,通过创新型的制度设计,使投行在大股东的减持活动中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使大股东的减持有一定的可预见性。
机构看淡中短期趋势
尽管上周市场出现了连续反弹,尽管许多机构投资者看好这一轮反弹的力度,但是在整个市场的中短期趋势上,“大腕们”纷纷表达出谨慎甚至有些悲观的观点。
“下跌也是股市的一部分,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市场估值体系的重建不可避免。”广发基金的朱平毫不讳言,当前市场正处于动荡期,资产面临折价,投资者持币等待。但是值得乐观的是,证券市场的长期牛市仍然没有改变,投资者仍然可以期待。
南方基金的王炫认为,A股市场上在未来一两个月里都将保持这个震荡格局,向上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向下的空间仍然有。投资者应该回避的包括:减持压力大的行业;对货币政策敏感型的行业、高负债类企业,如银行、地产;低附加值的出口企业;受全球经济冲击较大的周期敏感型行业;电力、石化等能源类。
华安基金首席投资官王国卫认为,当前市场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压力:估值压力;供需失衡;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而机会也体现在三个方面:通胀背景下,关注行业和公司在价格转移能力上的变化;升值趋势下,关注企业成本的变化;产业政策的调整带来的投资机会。
与公募基金的婉转相比,私募基金们的观点更加直言不讳。
柏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谢柳毅更明确表示,A股未来呈下降趋势,中短期看淡市场,但长期仍然看多。
“今年的投资很难做,可能不投资是最好的策略。”晓杨投资的杨骏出语惊人,市场短期面临回调,但是长期的成长趋势同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