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记载,邹忌入朝见威王,曰:“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齐王善于纳谏,已经成为了千古佳话。时过境迁,曾几何时,省长接待日、市长接待日、县长接待日等领导接待日活动,被视为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倾听群众呼声、为民排忧解难的务实之举。一来因为它给了市民一个倾诉的机会,是政府官员了解民情,联系群众的一种有效形式。二来因为它的确实实在在解决了一些棘手的“老大难”问题。而且媒体也是非常关注,每每遇到领导接待日“火”得不得了的时候,常常大肆报道、美誉不绝。一些地方还出现过群众打地铺等待市长接待的“奇观”、“壮景”。
领导接待日,确实是一种很好的了解民情、民意、民怨、民恨的途径和方式。群众有问题、有冤情,能够找到领导可以反映,并得到切实解决和落实,确实也是一种欣慰和幸福。但是“领导接待日”只能是一种临时性的措施,而不能成为日常工作,更不能经常性地出现“门庭若市”的情况。
群众在领导接待日蜂拥而至,当然不是为了看领导长的啥样,而是因为有矛盾要化解、有问题要解决、有冤情要申诉。但是做好工作,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还得依靠下面具体工作部门。领导接待日来的群众越多,一方面只能说明基层平时的工作没有扎实开展或者说办事效率极低,反映出在平常的工作中,一些基层组织的办事效率、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还有许多不足。另一方面还反映出,有些老百姓平时没有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常规方式无法解决,只好寄希望于领导接待日上能够说话管用的“大领导”。
2007年以前很多地方说,上访80%是无理取闹,2006年年末乌鲁木齐市市委书记栗智说,80%以上有道理或有一定的实际困难,无理取闹的只占一小部分。从去年5月起,乌市规定:无论是区、县还是市委,被提拔的干部都应先到信访部门接受锻炼。(2008年2月15日中国青年报文章《乌鲁木齐市委书记:八成上访者是有道理的》)上访者不是无缘无故上访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干部都能像乌鲁木齐市委书记那样坦承“八成上访者是有道理的”。一些基层干部还会动不动就将刁民、闹事者、添乱者、不安定因素等这些称谓加在上访者的头上。其实,谁都不会吃饱饭没事干跑去上访,跑腿、费嘴不说,还得花钱、花时间,说不定还落下“刁民”的骂名。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维权意识的提升,我们没有理由不让群众“上访”,也不可能预言“上访”事件不再发生。然而,有一点是能够做到的,那就是坚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真正把群众当作自家的亲人,当他们有困难的时候,在第一时间来到他们的身边...而不是寄希望于“领导接待日”去等群众来“上访”。如果领导接待日成为一种花架子、空摆设,就更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任务。而建设一个务实高效、民主清廉的服务型政府,需要各个职能部门、政府官员都得真正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恪尽职守、勤勉工作、为民服务、为国尽力,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把来自基层的矛盾化解在基层,把群众的问题解决在群众中间,而不是将一些下水道改造、公共厕所新建等事情都“上交”到大领导、大干部那里。
按照道理说,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开门头件事,就应该是“接待”来访者;其工作日(甚至非工作日)的每一天,都应该像“领导接待日”那样,为群众排忧解难。真正做到像温家宝总理所说的“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只有及时倾听民意,并及时化解矛盾,才能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领导接待日,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更不能盲目地断言就是一种最好的方式。它应该成为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完善各项制度的开始,而不是省长、市长、县长操心具体事务的开始。领导接待日,也许会在一定时期内并可能长期存在着,但是我们期待那么一天的到来,领导接待日成为“无上访群众日”,领导接访室里不再是群众诉苦、申冤的场所,而是干群谈心、交心的天地。
齐王善于纳谏,已经成为了千古佳话。时过境迁,曾几何时,省长接待日、市长接待日、县长接待日等领导接待日活动,被视为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倾听群众呼声、为民排忧解难的务实之举。一来因为它给了市民一个倾诉的机会,是政府官员了解民情,联系群众的一种有效形式。二来因为它的确实实在在解决了一些棘手的“老大难”问题。而且媒体也是非常关注,每每遇到领导接待日“火”得不得了的时候,常常大肆报道、美誉不绝。一些地方还出现过群众打地铺等待市长接待的“奇观”、“壮景”。
领导接待日,确实是一种很好的了解民情、民意、民怨、民恨的途径和方式。群众有问题、有冤情,能够找到领导可以反映,并得到切实解决和落实,确实也是一种欣慰和幸福。但是“领导接待日”只能是一种临时性的措施,而不能成为日常工作,更不能经常性地出现“门庭若市”的情况。
群众在领导接待日蜂拥而至,当然不是为了看领导长的啥样,而是因为有矛盾要化解、有问题要解决、有冤情要申诉。但是做好工作,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还得依靠下面具体工作部门。领导接待日来的群众越多,一方面只能说明基层平时的工作没有扎实开展或者说办事效率极低,反映出在平常的工作中,一些基层组织的办事效率、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还有许多不足。另一方面还反映出,有些老百姓平时没有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常规方式无法解决,只好寄希望于领导接待日上能够说话管用的“大领导”。
2007年以前很多地方说,上访80%是无理取闹,2006年年末乌鲁木齐市市委书记栗智说,80%以上有道理或有一定的实际困难,无理取闹的只占一小部分。从去年5月起,乌市规定:无论是区、县还是市委,被提拔的干部都应先到信访部门接受锻炼。(2008年2月15日中国青年报文章《乌鲁木齐市委书记:八成上访者是有道理的》)上访者不是无缘无故上访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干部都能像乌鲁木齐市委书记那样坦承“八成上访者是有道理的”。一些基层干部还会动不动就将刁民、闹事者、添乱者、不安定因素等这些称谓加在上访者的头上。其实,谁都不会吃饱饭没事干跑去上访,跑腿、费嘴不说,还得花钱、花时间,说不定还落下“刁民”的骂名。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维权意识的提升,我们没有理由不让群众“上访”,也不可能预言“上访”事件不再发生。然而,有一点是能够做到的,那就是坚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真正把群众当作自家的亲人,当他们有困难的时候,在第一时间来到他们的身边...而不是寄希望于“领导接待日”去等群众来“上访”。如果领导接待日成为一种花架子、空摆设,就更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任务。而建设一个务实高效、民主清廉的服务型政府,需要各个职能部门、政府官员都得真正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恪尽职守、勤勉工作、为民服务、为国尽力,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把来自基层的矛盾化解在基层,把群众的问题解决在群众中间,而不是将一些下水道改造、公共厕所新建等事情都“上交”到大领导、大干部那里。
按照道理说,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开门头件事,就应该是“接待”来访者;其工作日(甚至非工作日)的每一天,都应该像“领导接待日”那样,为群众排忧解难。真正做到像温家宝总理所说的“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只有及时倾听民意,并及时化解矛盾,才能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领导接待日,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更不能盲目地断言就是一种最好的方式。它应该成为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完善各项制度的开始,而不是省长、市长、县长操心具体事务的开始。领导接待日,也许会在一定时期内并可能长期存在着,但是我们期待那么一天的到来,领导接待日成为“无上访群众日”,领导接访室里不再是群众诉苦、申冤的场所,而是干群谈心、交心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