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得砚台 重温历史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有不怕”的一句七八十年代流行的一名口号几乎伴随着从小学走完大学. 大学毕业后初中\高中,甚至大学. 一离开校门,原来为应付考试”临时抱佛脚”获得的历史知识也就完成其使命,从脑海中消失.对某些人津津乐道的古玩,字画更是弃之以鼻.记得有一个企业领导为了讨好我,送给我一个黄山地区有名的歙砚,我也随手赠预他人不留心上.
然而,一个偶然的所得却让已近中年我重新睁开双眼探求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有一次我在菜市场偶然发现一个摆古董地摊的地方放在两个漆黑的砚台盒,在一个盒子上我突然发现了谭嗣同的名字,这不是中学学过的戊戌变法事件中讲的那个人吧,心想,如果是他的话其遗物也不能如此不受尊重.于是就前去问摊主,你知这砚台这写的人名是谁吗,摊主管日:”我不识字”,我说字都不识卖啥古董啊,他不好意思说,’说我不识字是我骗你,我上过小学两年级,不过上面的字我大多数不认识”.我心想与此人谈也白谈,就与其讨论起两只砚台的价值,此人一再说每个低于300元不卖,最好我说400买两,摊主同意了.
我也没有细看,就将其放到塑料袋中拎回去.过了几日,闲来无事,打开袋子,一股擅香般的香气直冲鼻而来,于是打开砚台,砚上雕刻的什么宗炎\石如\丹枫等,不胜了了.于是坐到计算机前,对这些人名一一查寻,这一查寻仿佛将我从混沌中带出引向历史的深渊。
一,明清以来,文人把玩砚台,除讲究石质以外,更要求形、铭俱佳(文人砚,重品位,讲文采,雕刻铭文,刀痕不外露而内含,似神来行笔,仙来运刀。所刻之铭文与原作书法完全一致,笔体笔锋丝毫不差;格言警句、妙文趣语,恰倒好处,正所谓:“砚如其人”。它不但有很好的使用价值,还独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这两只砚台都是端砚,见图,
一个砚正面刻的一个在月光下正在云中行走的牛,牛背上方有一石眼,;另一砚正面是一个在月光下在云中飞行的扇子.两只砚台放在一起不得不使人想起西游记故事的牛魔王与铁扇公主.,再比较两句:如今直上银河去, 万古云霄一羽毛 各为七字,又好似牛郎与织女在七月七日相会.
大收藏家张伯驹曾有一段“一夜得夫妻砚”的美谈:一日傍晚,
送杂什旧货到张府的商贩,拿出一块好端砚,上铭有明末艺妓柳如是字样。张伯驹喜出望外,彻夜未眠,梦中思念能再得柳如是夫君钱牧斋(谦溢)的宝砚
配成一对。第二天一早,信步琉璃厂,无意中又得“钱牧斋砚”,梦想成真
二,两只砚台的底面,一个是宗炎款,一是石如
黄宗炎(1616一1686),字晦木。崇祯中贡生,与兄宗羲俱受业于刘宗周,学者称“鹧鸪先生”,《清史稿》有传。易学著作今存《周易象辞》二十一卷、《周易寻门余论》一卷、《图学辩惑》一卷。黃宗炎,工詩詞繆篆,又善制硯,为明末清被的反清人士。
另一个则是石如,清代有历史记载的石如共有三人,一是1734-1805的邓石如,一是清朝中期的江介(字石如),最后一个就是受雍正喜欢的内待张笃行,号石只,又作石如.见吕厚龙所写的<惊世之作孟永光人物作品存世珍品的发现> 一文中的分析.
石如以其“游刃徜徉,行刀如笔”的高超技法,融徽派的阴柔与浙派的阳刚于一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后人称“邓派”的被当时人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的邓石如(安徽休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讳,故以字行)刻的是取自杜甫 咏怀古迹: 读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中的诗句.
三,获至宝两只砚盒均为红木,两个盒均用一个整红木灶凿开而成,包括其底的四个垫角,均与盒身为一体凿成,整个盒身无一钉\,令人叹为观止.
后找行家赏眼,被认为两砚为清左右的端砚,木盒为红木,似后配。其实,东西真假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我能在工作之余能够让我重温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优秀历史,能让我们对我国杰出的古人和灿烂文化心存感激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