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珉注] 黄熙瑜先生所评本人文章(链接):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6/12/21/52089.html
黄熙瑜:政治经济学是我们认识和改革社会的工具——读陈嘉珉“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根本缺陷”一文有感而言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52692.html
--------------------------------------
作者:黄熙瑜 原创 2006-12-28 03:12
关键字:政治经济学 生产力 穷人 分配 马克思理论与思想
从唯“物”客观的角度讲,人由于受到外在人为因素、内在观念因素和自身认识能力的限制,因此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人生。但我们从唯“心”的角度出发,用“钻心”的方法,却可以看清社会人生的真相。人生行为最根本的逻辑关系是:自利心——利益关系——上层建筑。伟大的马克思从上层建筑出发,用溯源求证的方法来分析上层建筑产生的原因;但他只走到半路,只走到“利益关系”这一步,然后就立足于“利益关系”来解释社会历史。虽然佛教唯“心”论已经产生二千多年,但号称吸收人类文化最高成果的马克思却不了解“佛法”这个人类的最高智慧,不知道“自利心”是超人力量所赋予。因此在“利益关系——上层建筑”这个作用与反作用的“圈子”之外,马克思没有看到“心”的问题;而只看到了生产力,误以为是生产力决定和支配这个“圈子”的运转。
马克思比较正确的地方,就是强调经济利益是价值观念的决定因素,人们的信念和意识形态所反映的是他们所处的物质利益状况。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根本缺陷或者说马克思主义的不彻底性,就在于马克思不知道——或者忽视——或者故意掩盖了——经济关系这只“看不见的手”是由什么东西来支配和挥动的。比如他认为资本家要求增加利润,工人则渴望提高工资,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经济行为决定了上层建筑。可是为什么资本家要求增加利润、工人则渴望提高工资呢?为什么资本家不舍己为人、让自己也做一回穷人呢?为什么工人也不愿舍己为人、甘心贫困饥饿呢?马克思没有看到对这一切社会关系起支配作用的是超人力量植入人体而人人皆有的“自利心”,相反他还错误地认为没有抽象的人性。
上文是陈嘉珉对马克思理论与思想的认识。
本人对这样的见解持不同观点与认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形成了经济运行规律,这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在这个理论体系中,也有人性的存在,因为任何一件事物都是人做出来的,由个人的动机和自利心产生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出现,而在事物运动的本质上,仍然还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个经典的理论认识中。
陈嘉珉先生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的评价,是对政治经济学没有完整的认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曲解。马克思所犯的错误,不是没有,而是提出了一个非经济学家和哲学家所提出的概念,他说到无产阶级要联合起来,一起去用政治的斗争形式,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存在,他是对的吗?我个人认为他是错的,他用了一个政治家的观点来改革社会,而不是一个经济学家、哲学家的观点来进行社会运动的改革,说明马克思也没看到社会运动这一事物的本质,因为事物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无论在形式的任何一种变化,其结果仍然还是一样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从马克思的思想观点来说,社会主义社会应该优越于资本主义社会,其计划经济应该优越于市场经济,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我们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认识一下商品经济的生产力问题吧!
如下是我个人的观点:
商品经济只能富国不能富民
在自然经济里,人类以权力运行社会,社会的财富只掌握在2%的人手中,98%的人受奴役。
在商品经济里,人类以权力与财富的结合,共同运行社会,社会财富只掌握在20%的人手中,80%的人是为20%的人服务的,其中有不能为20%的人提供服务的人,只有成为最贫穷的人或乞讨的人。商品经济几百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创造了极其丰厚的物质条件,可是穷人的身影总是依附在繁华的背后,同在一个阳光下暴露无遗。我们甚至要问:穷人到底是不是人?是不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同类?
因而无论是在自然经济时代、还是商品经济时代,贫穷的人是永远都存在的。好像上帝只给予了我们仅有的那些财富,不可能是能让所有的人都能富有的。我们能不能归根到底的说:“穷人其实是上帝创造的呢!”只要是有人类就必然的会有穷人,看来穷人我们是永远也消除不了的了,因为上帝都无可奈何。
一切的社会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经济的问题,然而,经济问题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才产生了我们这个社会里的穷人呢?政治经济学可以让我们去认识这一问题。
1、从社会生产四环节看穷人的产生:
社会生产四环节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从这四个环节中看,产生穷人的原因应该是在分配的环节中出现了问题。在社会生产四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分配来源于生产,并且有了生产才会有分配。
2、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看穷人的产生:
生产是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穷人是由于分配问题而产生,而分配问题应该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了,也就是说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中,由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产生了穷人。
生产力的基本构成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分为天然的劳动对象和经过加工过的对象两类;劳动资料是生产中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此外还有土地、建筑物、道路、河流、仓库等。劳动力则是具有能动因素的人。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不仅决定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的关系,而且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1)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状况。就是说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决定了什么样的生产关系。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就是说,生产力在原有生产关系下的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或迟或早要引起生产关系相应地发生改变。”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1)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2)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发展。因此,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能否适应生产力要求,是衡量生产关系是否优劣的标准,我们通常说的生产力标准。
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生产力的构成、以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形成了商品经济的社会生产方式,在这个生产方式中所决定的分配问题,导致了贫穷的问题,产生了穷人。
3、从商品经济形成因素看穷人的产生:
商品经济是从自然经济过渡而来,它与自然经济的不同是形成了一个交换的市场。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具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社会分工。有了社会分工,一些生产者生产这种产品,另一些生产者生产那种产品,而他们又都需要别人的产品来保证自己生产和生活条件,由此产生了交换的必要。第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因为是不同的所有者,相互之间要得到别人的产品就只能用产品去交换。
商品具有二重属性:一是自然属性,即它的使用价值;二是社会属性,即它的价值。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作为劳动产品,本来就是适应人的需要而生产出来。因此,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交换价值。就是说一方面它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另一方面它能用来交换别的商品。
价值体现着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是劳动产品,都要耗费人类劳动,但不同的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是不相同的,凝结在或者说物化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所以相互交换的不同商品中共同的东西,就是价值。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所以,价值体现着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也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又是相互矛盾的,对于商品的生产者来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价值,使用价值他不需要的。他必须实现商品的价值,使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得到补偿。对于商品的需求者来说,有意义的是商品使用价值,他要得到使用价值,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为它们各自的实现都以对方的实现为前提;一方面,如果商品不能更换到别人手中去实现使用价值,其价值就不能实现,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就得不到补偿;另一方面,如果不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商品无法达到需要它的使用价值的人手中,使用价值就无法得到实现。
商品是劳动的产物,商品二重性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体现在商品中的具体劳动,是因劳动目的、方法、手段、结果的不同,而具有多样性,决定了商品使用价值的多样性,形成为各种各样的商品。体现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指无论做出什么样的商品,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消耗,人的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支出。商品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表现在商品有用性所能看得见的结果,商品价值是抽象劳动凝结和物化在商品上看不见的结果,但可以体会到这个物品是劳动的结晶。抽象的东西是看不见的,所能看见的是具体的东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它们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商品价值的大小,决定着商品间交换的量的比例,价值是商品的内在属性,是交换价值的内容,而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商品经济要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是通过交换的形式来实现,没有交换关系的产生,和没有交换市场的存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无法得到实现的。
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价值是人的劳动所创造的,商品的交换是劳动的双方在相互交换劳动,由于需要进行交换,所以才有了价值的商品社会属性。
4、从价值形成货币看穷人的产生:
商品价值形式经过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最后产生了货币。货币的本质就在于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作为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货币能够购买任何商品,使它产生了一种谜一样的性质,成为一种神秘的东西。可以成为一种独立事物来存在于经济运行中,货币形式的谜,就是等价形式的谜。本来,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所以能作为别的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因为别的商品把它当作价值的表现材料。但是,由此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处在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天然具有直接交换其它商品的能力。商品世界的社会行为和货币的自然属性结合在一起,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通过货币表现出来,是货币神秘性质的由来。
商品本来是劳动产品,人手的创造物,但在商品经济中,商品能否交换出去,成为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事情,商品具有支配它的主人命运的神秘力量。于是商品生产者就把自己亲手制造的物品奉若神明。人们开始崇拜金钱、崇拜货币、崇拜资本。人们通过生产的目的,甚至是非生产的目的,其中无论是用正当手段和非正当手段,就是为了要获得金钱。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目的是为了便于交换,为了完善货币使用的功能,从而使它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权力,具有五种可运用的权力职能:“1)价值尺度——价值尺度就是货币充当衡量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来决定的,但商品的价值只能由货币来表现,价值量也就以货币来衡量。因此,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是劳动,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外部的衡量器。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商品的价格同商品的价值成正比,同货币价值成反比。2)流通手段——流通手段就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使商品交换分离灰买和卖的两面个过程。一个人可以现在买,以后再买,再到其它地方去买。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产生分离。3)贮藏手段——贮藏手段就是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做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的手段。4)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单方面支付的手段。5)世界货币。”人拥有了货币就等于是获得了这五种可运用的权力,从而使人也具有了权力,使人成为权力人。
货币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商品与商品直接交换的困难,极大的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间的物物交换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交换分解为买和卖两种行为。与此同时,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了。
在商品的交换中,商品使用价值的自然属性不成为交换条件,而是商品价值的社会属性成为交换条件,使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作为两种不同的物品来进行交换。商品价值量的大小,通过货币的价值尺度进行衡量后,以货币数额进行等量的交换。
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拥有货币才能购买物品,没有货币就买不到商品。
5、从价值规律看穷人的产生:
商品经济的活动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进行,交换则是以价值为互换条件,货币成为交换的媒介。供给与需求的双方,一方持有商品、一方持有货币,供给与需求之间形成了一个特定的交换市场,在这个市场中通过价值的作用主导着商品经济的运行。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它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如果分开来讲,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交换遵循等量社会必要劳动相交换的原则,这是价值实现的规律。价值规律是价值决定规律和实现规律的统一。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在现实的商品经济运行中,商品的价格和价值经常是不一致的,这是因为,价格虽然以价值为基础,但商品价格却由供求关系所形成的市场来决定。由于商品必须通过交换来实现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于是在供求关系的变化与发展中,形成了一个达成供给和需求双方目的的市场,供给者需求的是商品价值,但需求者需要的是商品使用价值,双方之间因需求的不同,产生了两者之间的矛盾,也形成了商品两种属性的内部矛盾。人类经济运动的内部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矛盾即运动。运动的要义在于两个对立面供给与需求的平衡,那么矛盾的要义也是在于平衡。双方之间的在矛盾中求得平衡的关系是,通过价值作用,当商品的供给大于需求时,由于商品售卖者之间的竞争,商品的价格可以跌到价值以下;当商品供给小于需求时,由于商品购买者之间的竞争,价格可以涨到商品价值以上。但价格也反作用于供求关系,其过程是:某种商品价格高于价值时,生产者可以获得较大利益,于是会扩大生产,增加供应量。随着供应量的增加,供不应求的情况逐渐缓和下来,商品的价格随之趋之下跌。在某种商品价格低于其价值时,生产者获利较少甚至赔本,于是会缩减生产,减少供应量。随着供应量的减少,供过于求的情况逐渐缓和下来,商品价格随之逐渐上涨。可见一方面是供求关系变动,使价格背离价值;另一方面则是价格对供求关系起反作用,使价格对价值不会偏离太远,并使偏离的价格再向价值靠拢。因此,从较长的时间来看,价格始终围绕价值这个中心波动。这说明,价格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相反,它正是价值规律强制贯彻其作用的表现。
价值规律的作用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1)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价值规律在这方面的作用,是通过市场价值的形成不定期实现的。在生产同种商品的部门各内部生产者(个体劳动者或企业)之间,生产单位商品所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是有差别的。个别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与个别价值相对而言,全行业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叫社会价值,即本来意义上的商品价值,也就是在竞争中形成的市场价值。一种商品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市场价值只有一个。商品按市场价值出售,一方面使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者获得额外收入,即他们换回的社会劳动大于他们所耗费的劳动;另一方面,使个别劳动时间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者所得到的收入不足以补偿他们所耗费的劳动。这样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诱导和迫使商品生产者竞相努力减少自己在生产中的劳动消耗,即降低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两部分构成的。因此,要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生产者就要一方面节约生产资料成本,一方面提高活劳动的生产率,而这两个方面都需要通过改进技术来实现。各个生产者都努力这样做,就会把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下来,这意味着同量的社会总劳动可生产更多的产品。随后,围绕已经降低了的社会价值,新一轮力求使自己商品个别价值更低的竞争又会展开。这样价值规律就在客观上起着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展开激烈竞争,促使生产者发生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在努力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竞争中,一部分条件好的生产者不断取得成功,连续获得额外收入;一部分生产条件差的生产者处于不利地位,甚至遭受失败、破产。价值规律的这种分化作用的积极意义在于,它造成优胜劣汰的局面,鼓励效益高、效益好的生产者,淘汰落后的生产和管理方式,从而有力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3)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价值规律的这种作用,是通过市场价格的形成实现的。这个过程,就是商品的供求影响价格、价格反过来调节供求关系的过程。某种商品供大于求,意味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该商品生产部门的分配过多,其价格就会降到价值以下,这就会促使生产者把一部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到别的部门。反之,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意味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该部门的分配过少,其价格会升到价值以上,这就会吸引其他部门把一部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移过来。总之,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市场价格符合价值,这种规律性要求促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趋向合理。价值规律这种调节作用,有客观、及时、灵敏等明显的优点,也有自发性的和在矛盾的本质上产生破坏性后果等缺陷。”
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拥有生产资料的人,他们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