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万字,180页的篇幅,在掌间沉静舒适。墨绿色的封面,流淌着厚重、内敛、自信的日耳曼古典情怀。左下方一枚白文篆文小章,在布面上轻镌出曲折诱人的文字:“清园丛书”。规整平淡的仿宋字烫金,漾出书名《人物小记》和作者“王元化”,拂动着华贵雅致的气息。在茫茫书海里,这般称心惬意的装帧是不多见的。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人物小记》的内容也同样精美。“出版说明”言简意赅:“王元化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思想家,著述宏富。在其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信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原则,对当代中国诸多重大思想问题,均发表有他自己独到见解的论著。”王元化先生的十卷本文集已经面世,厚重浩繁,计划中想来是以专业学者为主要对象的。而“清园丛书”,则是由作者本人在全部著述中择其精要、按类编纂而成的单行本系列,目的当然是为了便利更多的读者。已经出版的有《沉思与反思》、《读黑格尔》、《清园谈戏录》、《读莎士比亚》,都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喜爱。我相信,第五本〈〈人物小记〉〉也不会例外。
〈〈人物小记〉〉收文二十篇,写的基本上是读者熟悉的人物,谈的都是思想史上的大问题。其中十四篇是散篇,六篇则是同类文章合成的“小集”。后者极有特色,也更见作者的匠心深意:谈〈〈论语〉〉、谈鲁迅、谈胡适、记熊十力、谈无政府主义、论文学。将原本分散的精干短片,重汇成首尾照应的“小集”,绝无敷衍成篇的水分,而有思辨考索的筋骨。开卷舒心可喜,掩卷血脉喷(此字无口字旁)张。“内容简介”讲:“作者怀抱张扬人文精神的使命感,一腔真情,挥洒文字。字里行间可窥见先生的深厚理论造诣,其见解精辟,观点独特,平淡典雅的文字隽永且富有张力,展现了一代学者思想的光芒和学术的力量。而那些由记人叙事连缀起来的历史碎片,变成活动的影像,令人难以忘却”。这段美文的执笔者是真正懂得王元化先生的。
在其中,我愿意特别标举出〈〈记熊十力小集〉〉。理由很简单,这篇小集对于今天读书界和学术界的某些习气,极具针砭作用,尤其值得我们三思。
习气之一贪多求快、不求确解,“平时并不精研原典,一旦提笔作文,就临时抱佛脚,仓促翻阅经典著作,不顾时间、地点、条件,也不问上下文的文义,各取所需,为我所用”。王元化先生对这种不良学风深恶痛绝,引熊十力先生“沉潜往复,从容含玩”,以为读书的良箴,借以改变不求其解、囫囵吞枣的读书习惯。作者并不反对读书可以作为一种消遣,但是,更认为读书之目的还在学习,精读正是要著。而精读之要,首引熊十力先生“必谨缺疑,而无放失”,在反复阅读中“触处求解”。这岂非今日所急需的读书法门?
习气之二唯新唯洋、趣新猎奇,“沿习既久,惰性已成,个性日丧,创造力终于斫伤尽净。殆至无权威依傍时,则不能创一说立一论,沉迷其中,而不知自省。”王元化先生则揭出熊十力先生语:“凡有志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吾国人今日所急需要者,思想独立,学术独立,精神独立,依自不依他,高视阔步,而游乎广天博地之间,空诸依傍,自诚自明”,以及“学术思想政府可以提倡一种主流,而不可阻遏学术界自由研究、独立创造之风气。否则,学术思想锢蔽,而政治社会制度何由发展日新?”这又岂非今日所急需的警世良言?
“不萌自足之念和不抉标榜之私”是王元化先生倡导的学风。“训解前人著作,应依原本,揭其底蕴,得其旨要,而不可强古人以从己意,用引申义来代替。我并不反对注释者根据自己的时代经验,以今度古,作出价值判断。这在阐述古人著作时,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但原义的底蕴与注释者所揭示的义蕴,二者不可混淆”,是王元化先生体贴出来的为学态度与方法,正与熊十力先生“根柢无易其固,而裁断必出于己”相通。
〈〈人物小记〉〉之小所指乃在篇幅,实则其中胜义纷陈,识者自知其大。若谓余不信,且开卷读来,且掩卷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