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美国私募公司贝恩资本宣布,其联手华为收购美国网络技术公司3COM的计划由于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对收购案放行而暂时搁浅。贝恩资本和3COM的公开声明中称,为使交易获得批准,贝恩资本向美国政府做出了多项让步,包括就3COM公司中主要开发国防安全软件的Tipping Point部门提议分拆,华为不会获得敏感的美国技术或美国政府订单,也不具有该公司的运营控制权和最终决策权。但即使如此,交易依然搁浅。
2月22日,华为就此事发给《中国电子报》的声明在回顾了华为和3COM的合作历程之后称:“双方都是出于商业投资目的启动了收购程序。由于收购程序复杂,成本增长,股市环境与一年前也有很大的变化,贝恩、华为宣布撤回申请,3COM理解并同步撤回申请。”不过,业界显然并不完全认同此处的“商业投资目的”仅仅指的是“通过对3COM实施与H3C类似的资本运作手段进而退出并寻求获利”,华为对3COM的追逐因此还会继续下去。此次收购搁浅对于雄心勃勃开拓北美市场的华为来说或许更像是一个不能融入当地文化的一个教训。
城市穷人和乡下富人的联姻
2007年,华为合同销售额超过160亿美元,增长率超过45%,海外销售额占比超过70%。而3COM财报显示,在2007财年,H3C是3COM公司唯一赢利的部门,贡献了公司全部销售额的一半和全部毛利,目前H3C公司的员工已占到3COM全体员工的80%。2008财年第一季度,3Com的营收仅为3.194亿美元,亏损为1870万美元。
这样看来,将华为和3COM分别比做富人和穷人并不为过,虽然如此,两家企业还是上演了一段曾经美满的姻缘。
华为在声明中对此段姻缘的描述是:“2001年IT泡沫破灭时,华为也濒临崩溃的边缘,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华为必须收缩战线到电信网络主营业务上,而放弃我们所不擅长的企业网业务。华为最初是在国内寻找合作伙伴,华为曾尝试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将此业务卖给某国内企业,但面对对方提出的更苛刻的商务条件,价格压得太低,华为无法接受,因此,华为转向与国际公司合作,3Com是洽谈的第二家国外公司,3Com当时的情况也无法直接收购这块业务,并使之良好成长,华为最终与3Com达成共识,于2003年11月双方成立合资企业H3C。由3COM公司投资1.65亿美元,华为投入相关技术。其后三年,合资公司H3C实现了超过了65%的复合年增长率。2005年,华为以2800万美元出售2%的股权,放弃控股权。2006年11月,华为将在H3C中的49%股权以8.8亿美元出售给3Com。实现了聚焦核心业务,收缩战线的目的,同时通过此次合资、出售等行为,华为获得了10亿美元的商业回报,实现了既定的目标。”
华为上演真实的谎言
稍早时候,华为副总裁徐直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正如华为一度在华为与3COM的合资公司H3C中获得投资回报的运作思路一样,华为此次参与3COM并购的动机依旧是资本运作为主,一旦3COM产业复兴、业绩回升,华为就会择机退出。
不过,虽然华为方面言之凿凿,但是业内资深分析师对此并不完全认同。Frost & Sullivan(中国)公司总裁、资深的市场营销和战略咨询专家王煜全在就华为为什么收购3COM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说:“华为此举就是想进美国市场。华为想换个形象,因为在美国人看来华为是乡下人,3COM虽然穷,但是是城里人,3COM在美国市场拥有渠道和大型客户。”
对于当年华为选择退出H3C,王煜全的观点是,当初华为认为国际市场上做得还行,3COM没有那么重要。“但是现在再进去是因为国际市场上做得再行,华为还是很难进入美国市场。打个比方说,乡下人往城里卖东西,即使东西再好也相对不容易被接受,所以还要找城里人合作。其实收购搁浅这个事情很正常,当初日本、韩国企业进入美国都遇到很大阻力,只是中国企业进入时对这方面的阻力估计不足。华为收购港湾以及与赛门铁克合作后,由于两家公司的业务与3COM多有重合,所以收购3COM不是为了技术收购,而是为了获得一个城里人的身份。”
对于华为出于商业投资目的启动收购,万方咨询研究总监付亮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认同。他说:“华为本身收购3COM就是为了拓展业务,不是窃取美国国家机密。华为的国际化策略决定其很希望进入北美市场,但是华为也看到难度,在积极寻找各种机会。”
不过,与徐直军副总裁说法不同的是,付亮认为,华为收购3COM看中的是3COM的渠道和大企业客户,因此收购后不会卖掉。华为卖掉H3C是特殊情况,因为根据当年双方的合作协议,3COM有权获得控股权,正因为此,华为在失去控股权后将H3C出售。
iSuppli行业分析师赵国章用“华为收购港湾是进行产品线完善,收购3COM的动机主要是进入北美市场”这一句话概括了华为收购3COM的动机。
其实,基于不为窃取美国国家机密收购3COM这一点,华为表示出于商业投资目的启动收购的表述完全可信,只是公众对此的理解有所不同。
企业网业务=鸡肋?
述声明中,华为表示,“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华为必须收缩战线到电信网络主营业务上,而放弃我们所不擅长的企业网业务。” 王煜全也认为,企业网业务在华为的长远规划中但不很重要,颇有些“鸡肋”的意味。
分析师的观点略有分歧。付亮那个认为,单纯说企业网已经不再华为的主流发展方向,但是由于对数据通信一体化解决方案的需求,未来华为的竞争对手不光诺基亚、爱立信,华为还要对付思科,甚至英特尔,因此,公司的发展结构都要做一些调整,这也是华为希望收购3COM的一部分原因。赵国章则认为,企业级应用是电信企业潜在的、比较重要的收入来源,华为不会轻易放弃这一市场。
其实,就连王煜全也承认,虽然华为很长时间以来在讨论是否将企业网业务拆除,但是实际上由于研发是一体化的,所以无法拆除。因为如果没有研发,拆除销售并没有实际意义。华为收购3COM的核心不是要变研发格局,只是要进入市场。
华为锲而不舍
华为没有在声明中表态是否将以别的方式进行对3COM的收购,但是3COM公司首席执行官埃德加"马斯里在对收购搁浅表示遗憾的同时,强调 “将继续同贝恩、华为合作,针对CFIUS的要求策划其他收购方案”。基于对北美市场的追逐,华为不会轻易放弃。但是达到目的的途径却不只收购3COM这一条。
“国际市场上投融资就是如此,不一定谁就是谁家的。微软收购雅虎也不一定是板上钉钉的事情。H3C将来不一定落到别的公司手中,3COM维持不下去的时候,H3C可能分拆出来,华为有优先收购机会,即使H3C落入别的公司也不会有致命影响。”付亮分析说,“华为还会寻找其他方法进入北美市场,目前华为在美国已经有所布点,不可能放弃美国市场。未来华为要成为世界领先的电信企业,必然要积极进行资本运作,建立全球营销、研发体系,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王煜全认为,未来中国企业进行资本运作的趋势将更加强烈。华为将持之以恒坚持试探各种进入美国市场的到路,但是到底是不是以3COM为突破点要看华为的进展。
百年老店梦想
在中国媒体的印象中,华为一贯低调。而在国际化宣传方面,王煜全认为华为曾经有不妥的举动。例如华为在美国做广告,将旧金山的两个桥放在一起,广告语为“这个桥和那个桥有什么区别?”言下之意都是路由器,华为的和思科的没区别。王煜全说:“不过这犯了众怒,由于思科起诉华为,华为在美国被烙上了不好的烙印。华为和思科的官司对华为开拓美国市场影响非常大。”
“不管谁要进入别的国家,都不光涉及收购本身,还要与当地文化融入一起,进行调整符合当地政策,例如华为不可能在印度当地再造一个华为。在国际市场上运作遇到更多的非技术因素很正常,像文化差异、营销手段的差异,需要企业从全球和目标市场的角度调整。”付亮对于华为提出了上述建议。
对于华为如何克服非技术因素带来的阻力,赵国章认为,对于华为这样的企业,如果上市的话会有帮助。在信息发布上,相比同业华为相对封闭。很多企业收购海外资产时都会遇到政治问题,华为还需要在商业化方面更公开和透明一些,这反映了华为的不足,其沿袭下来的模式需要改变。
对于华为的低调,付亮认为华为需要更好地跟媒体做好沟通,华为和中兴都有国际市场的负面影响国内市场,这是不应该的发生的事情。
从建设百年老店的要求来看,华为还须努力。王煜全说;“华为此前认为低调就对,这是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学的,我们的大企业是通过20年奋斗出来的,相对IBM底蕴不够。大企业因为规模效益节省制造成本的时候不能将节省的钱都算做利润,要做公益活动和宣传,而华为的观念有所不同。比如这次雪灾中华为做了什么?新劳动法出台,华为出现辞职事件。我们主要靠制造和研发起家,但是还要理解市场、资本、形象、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这都是一步一步提升上去的,这样才能成为百年老店。要成为百年老店,需要系统周密全面的考虑,此次收购搁浅对华为是很好的一课。”
虽然收购3COM搁浅,但是华为并非一无所获。相比中国移动在国际市场上的全资收购,华为提出跟私募资金联合收购体现出资本运作方面的进步。此外,收购不成功对于品牌提升同样有好处,总会有美国媒体替你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