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者》杂志 经济时评专栏 2008年2月号
如果让我评选最能代表本月心情的一首歌曲,我会毫不犹豫地把选票投给刘德华的那首《冰雨》。尽管那是一曲爱情咏叹,但这首经典老歌中不断闪烁着的词汇——寒雨,摇摆,心酸,发呆,无奈,等待——活生生地勾画出受困于冰雪中的游子无法回家过年的那种“最痛的意外”。
2008年初降落在中国南方大地上的这场冰雪,成了各类经济体检视自己应变能力的一面镜子。在五十年不遇的冰雪路面上,电网,铁路和高速公路都摔了一个大跟头,而且电网和铁路还不止摔倒一次。
是电网不够坚强吗?不需要拿出更多的数据来解释,事实上,根本就没有人抱怨冰雨带给南方电网的这场毁灭性的打击,因为毕竟是天灾。但在电网的恢复重建中,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正在吸引着人们的关注,比如劣质电杆。
铁路在这场冰雨中的表现,最让人感到意外。按着北方人一贯的生活经验,冬天一旦降水,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公路运输,其次是民航,而铁路自身具有的安全、快捷优势,会成为人们出行的第一选择。但是这一次,“铁老大”并没有按时把那些从四面八方涌向火车站的人流带走,因为铁路瘫痪了。
一个常识的问题是,这样程度的冰冻雨雪,会让机场暂停,高速关闭,电网垮塌,但不会让铁路瘫痪。恰好相反,在这场冰雨中,最应该挺身而出站在抗寒救灾第一线的就是铁路——民航和公路无法运输的人流、物流,铁路应该抢运;电网恢复重建所需的物资供应,铁路也应站出来勇于承担。然而这一次的关键时刻,“铁老大”没有扮演
感谢广州市政协副主席郭锡龄,没有先生的一番“炮轰”,恐怕我们至今都无法管窥这场灾难带给铁路管理系统的措手不及。
尽管两天后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对此批评“感到惊讶,难以理解”,并称“这些话既违背事实又违背常识”,但我们还是能够从事后的大量信息中,得出这样的结论:铁路的一度瘫痪,天灾是一个原因,却不是核心的原因,核心的原因就在于铁路部门太过于依赖电力牵引机车,而同时又忽略了内燃机车等相关应急设备的储备。
我们不否认电力机车在动能提升、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存在的既有优势,但电力机车靠电能驱动的事实也显而易见。一旦发生大面积停电,电力机车的停运势所必然,而此时如果没有内燃机车的顶替,那么铁路瘫痪的事实必然重演。
这些年来,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网络可以让我们在家里处理大部分文案工作,供应链可以让传统的物流实现零库存,而通讯则让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作为保障民生的重要运输方式,铁路也借助科技的力量实现了提速、更换动力机车、发展高铁运输等一系列中短期发展目标,并借此大幅度地提升了自身的系统运力。
然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却经常在不经意间给我们造成措手不及。没有网络,我们甚至不能确定大多数的记忆是否准确;零库存会让我们在水污染和猪肉短缺的时候,感叹生存之艰;而通讯盲区,则会让我们的耳朵和手指无所适从。
类似的情形每个人都会碰到:网络不通,银行柜台拒绝办理存取款;超市关门,不是少粮,就是缺盐;家里断电,看不了书,吃不上饭……
家里没有蜡烛可点,超市又无蜡烛可售。冰雨断电后的南方铁路,正如此景。而科技生活的脆弱,时不时地提醒着人们,是否应该为我们自己设置另外一套系统,并借此建立起一个后备的安全保障机制。
有句口号说的好: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从这个意义上说,头戴“保障民生”标签的铁路部门,应该吸取此次雪灾教训,诚恳地接受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监督与批评,积极谋求建设一个多层次、多梯队、多种运营方式共存的坚强路网,以尽可能地应对来自各方面的突发性的挑战,这才是“国家队”的大智慧。
任何一座合格的高层建筑,都会有一条“安全通道”。尽管有电梯上上下下,但“安全通道”的标识都被贴在最显眼的地方。每一次断电,当惴惴不安的人们从应急灯照亮的楼道步行下楼的时候,我相信任何人都会对那座建筑物的设计者,怀有深深的敬意。
那么,我们的电网、铁路和高速公路,能否有建筑设计师的心胸,为那些曾经滞留在车站过年的百姓和抬着行李步行回家的人们,准备一条安全通道?
“这是必须的!”我想说:请为我们设立安全通道,而且还要设在离我们最便捷的地方。
**此文是原稿,发表时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