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表哥的儿子叫小波,两三岁时父母就离异了,自小就和我舅母生活,表兄一直在外漂游,从不管小波的事,好象这儿子不是他的。舅母年事已高,家境贫困,又是一个人住,从15年前起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其中艰辛可想而知,好在小波懂事,学习还算勤奋,从小成绩就不错,但上中学以后,舅母实在是供不起学费了,眼看就要失学,在兴义工作的四舅伸出援助之手,每月给小波2—3百元的资助(我已资助过一些),让这孩子上完了高中,于去年考上了学校。小波从小面对的压力是很多的,没有父母的关爱,没有零花钱,腿还有毛病,来自于邻居,同学,老师的歧视,每天放学回家还做着同龄人不能做的活,他的心智自幼就经历了苦难的磨练,常言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所以我想小波幼时的磨难将使他一生受益不浅。而且我想他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
我常将小波的事说给我儿子小斌听,他不以为然,有时听多了还呈现反感之脸色,我虽然也是小穷人,但儿子从小没经历过磨难,没受过苦,一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现在上高中了衣服都还是他妈妈给他洗,他成绩不好,有时同学的嘲笑,老师的批评他都接受不了,甚至不想读书了,这样的小小压力就使他这样,我真担心儿子这一生怎样立足社会。我承认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了些,我也常常自责对他的前期教育没搞好,导致今天这样的结果。
两个孩子面对压力的态度不一样,其实压力是生活中的一种状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一旦出生,都无法逃避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压力,从这个角度说,压力是公正的,必然的。
既然压力不可避免,无法逃避,我们不妨培养这么一种生活态度:接受压力,喜欢压力。应该这样想:有压力说明我们正在向生活挑战,而不是被生活抛弃;我认为有压力的人生活质量高。人受的压力越大,往往收益越多——压力造就了人的自信和成熟。就象小波一样。
如果一个人能随时随地对生活转化感受,他就能比别人活得轻松自如,面对生活的重呀,他就能很快地解脱。把压力看成轻松甚至享受。
一个对生活负责的人,应为自己的生活创造亮点,就如同咖啡要加些糖,味道才会香浓甜美。中小学生虽然不可能把今天和昨天安排得不同,但请试着换一种眼光来看待今天:教学楼的楼道是嘲杂、拥挤的,可是你去看过早晚清扫过的校园吗?那正让你感到意外的清爽和静谧。美丽的校园很值得你驻足,看一看那绿树草坪和四季变更……
同时作为学生每个人都应学会调剂自己的心理天天重复做一件事,容易产生厌倦和抵触所以学习一会儿后,要休息一下,听听音乐,散散步,看一本有趣的书,另外,还应有意识地为自己制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你的精神振奋起来。
生活的艰辛源于压力的复杂分呈,只要压力不超过人的最大承受极限,就应该直面压力,笑看人生,将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这不仅是要求学生这样做,我们老师更应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