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农民王乐义


      

     如今的社会干什么都要讲究个资历,如什么资深律师,资深记者,资深媒体人士,高级教授,高级教师,主治医生等等,简直不胜枚举。可以说几乎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资深代表,成功人士,但你见过或者听说过资深农民这么一个职称吗?恐怕没有吧。

     农民一直没有职称,这是从历史上传下来的潜规则,职称是知识分子的专利,从古代封建社会数不胜数的官衔,给知识分子戴的帽子也五花八门如秀才,进学,举人,进士榜眼,探花一直到最高级的状元等等,所有的荣誉全是给知识分子准备的,从事简单但很繁重的体力劳动者一直不配享受这些荣誉,有人说农民的劳动简单 没有技术含量,那么我反问你一句,简单的农业劳动你会干多少,能干多少,你懂的二十四节气吗,你会种植各种各样的蔬菜吗?人们为什么躲避简单的体力劳动而主动投怀到复杂的脑力劳动中呢?这说明简单的农业劳动不那么简单,其繁重的体力付出和单调才是人们恐惧的。

     一般在某个行业从事二十年以上的皆可以称为资深人士,资深意味着知识全面,行业经验丰富,一定的影响力和成功代表作。如果以二十年为评量标准,每个农民几乎都是资深农民,试想一个农村孩子从初中毕业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到三十五六岁即可达标,完全可以独自承担起一切农业生产任务。农业不象其他行业需要学习投入大量精力,只需要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就足够了。这里不是贬低农民层次低而是说明农业是一种先期投入最节省,成本最低的自然工作。然而仅以农龄作为考核资深标准是欠妥的,因为农业的劳动雷同性极大,农民之间在种地上的技能差异不大,那么如果要把资深这个闪耀的名词给农民的话,什么样的农民有资格戴呢?

     我们以为只有对农业生产技术做出重大贡献的农民才有资格享受这个荣誉。有没有呢?有。山东寿光三元朱村的王乐义就算一个,他在全国推广的冬季温室大棚种植蔬菜法是一次革命,不但解决了北方人吃蔬菜难的问题,而且让农民有了工作干,家家户户种大棚,忙的不亦乐乎,再也没有了以往冬天农闲时人们无聊的只有打扑克现象,农民种蔬菜有了收入,稳定了社会,搞活了市场,丰富了人们的物质需求,推动了经济的展。  

     王乐义虽然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被人们所熟知,但要对他的认识上升到资深农民的高度却没见报道过,别小看“资深农民”这个称谓,它对未来解决三农问题和改变人们对农民的认识上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有人说王乐义不就是推广了个大棚吗,我早就懂得这个道理了。也许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很多,也比王乐义早,但你没推广开就没有价值,只能算是自己的祖传秘方罢了。温室大棚的原理很简单,就是用土培成厚墙,三面围绕,向阳的一面开放,用水泥柱支撑,竹竿和铁丝作为横搭,上面罩上塑料薄膜,薄膜上再覆盖一层苇草栅子,里面种上蔬菜,早上拉起草栅接受阳光,下午四点放下草栅保温。这个看似简单的创造,以前就没有人试验过,大棚的模型也许每个农民都晓得,但把它放大200倍加高,加宽,加长就不是每个人能够办到的。所以说王乐义对农业的贡献是很大的,他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完全在于他是一名农民,是善于思考,大胆实验创新的结果。这样的发明也只有农民自己来创造了,等农民之外的专家来发明还不知道猴年马月。而把大棚推广就更公德无量了,不是有人跑到加拿大利用大棚种蔬菜发了大财吗?

     王乐义对家乡寿光的贡献就是让这个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一跃成为全国蔬菜集散市场,每天的价格在这里生成,每天运输车辆川流不息,整个山东因此而受益。作为北京的蔬菜供应基地,山东的蔬菜供应量占了北京市场的三分之一, 而“乐义”牌蔬菜则成了苛刻的上海人眼中的名牌。而寿光顺应时势每年举办一次高规格的国际蔬菜博览会更是把自己打造成了国际知名城市。

    文章最后,笔者要告诉大家的是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并不是为某个人歌功颂德,而是要借王乐义这个人物来引出“资深农民”这个概念,以改变对农民和农业的传统认识,实际上每个农民了不起的,都是潜在的发明家和事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