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应可借鉴美国经验---写在两会期


  在中国,我们可以沿京广铁路把中国分为两个世界,一个是发达国家世界,一个是发展中国家世界,各地区经济增长水平不一样,有高有低。但事实是这样的问题不仅在中国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欧美很多国家都存在。

  在1960年代肯尼迪和林登时代以前,美国社会,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也是可以将他划为两个世界的,从东到西沿北纬37度,以此为界我们可以把美国分为两个世界,发达国家世界和发展中国家世界,虽然在美国并不这样命名的,他们把北方经济发达地区命名为积雪地带(snowbelt),而把南方发展中地区命名为阳光地带(sundelt)。就是到1975年,积雪地带(snowbelt)各州人均所得为7000美圆,但阳光地带(sundelt)的人均所得却仅仅为5831美圆
,在另一项指标非农业组合组织率中,积雪地带(snowbelt)各州为32%,但阳光地带(sundelt)的各州却仅仅为13.4%。

  到了1960年代肯尼迪和林登时代,美国经济社会因为积雪地带(snowbelt)日益枯竭的资源和繁重的生产成本、国内企业状况的恶化,美国各企业开始向有利条件的南方发展中地区命名为阳光地带(sundelt)转移了。人口也因为寻找工作的原因,也开始从积雪地带(snowbelt)的环湖的被部各州向称之为阳光地带(sundelt)的南方各州转移。这种转移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里根执政的中期。

  南方各州是如何来承接这种转移的呢?这跟它所给予北方来的企业的有利条件是分不开的,阳光地带(sundelt)的南方各州所给予企业的有利条件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种,丰富的资源和迅速成长的消费市场是前者,通过立法而在税收及福利制度等方面减少企业的负担,这是后者,其中,后者对企业决策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也就是说,由于阳光地带(sundelt)在丰富的资源优势的配合下,在有竞争力的法律的保证下,转移得到有序的进行。随着企业向阳光地带(sundelt)持续的转移,该地区的人口也得到急剧的增长,从而大大促进了这里的消费市场。到1980年,这里的购买力已经显示出极大的增长。

  阳光地带(sundelt)南方各州在认为因素中采取了那些值得我们借鉴的措施呢?

  1、税收政策:

  阳光地带(sundelt)14个州的法人所得税率平均为4.5-6%,比较积雪地带(snowbelt)的7%的税率有明显的竞争力。从该地区想要修改税法、制定更有利于吸引企业之优惠措施的倾向来看,未来对该地区的投资不会因为税收负担而出现困难,降低法人所得税收而吸引企业,尔后通过增加就业来增加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收入、通过消费市场的发展和商品的流通来增加销售税收的收入,那这些收入作为法人税的替代税源,由于阳光地带(sundelt)推行了这种税收政策,所以,税收方面的投资条件非常喜人。

  2、劳动力状况:

  在阳光地带(sundelt)的各州都有各州各城市的预算来支持推行所谓职业训练计划,因而可以圆满地向转移来的企业提供企业所需要的各种职业劳动力。

  到1983年,这里就得到长足的发展,美国《推销与销售管理》杂志(sales—marketingmanagement)在它创刊15周年特刊里所,发表的一项就美国消费增长最快的城市的评比报告,报告显示在1978-1983年这5年中美国消费增长最快的25个城市中19个城市就属于阳光地带(sundelt)各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