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CPI的变身术
吴木銮
今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7.1%。这个纪录之下,官方居然鲜见通货膨胀之说。房价高涨,CPI早已剔除房价;食品价格上涨,CPI成了核心CPI,剔除能源和食品价格;下一步不知道剔除的对象将是什么?这种掩耳盗铃式的做法通常只能适得其反。当前,必须有政策出台帮助弱势阶层。
对社会变化的适应和调整能力当是政府执政能力的一部分。但是,这个适应和调整能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时候,政府有心有力做调整,因为眼光放得太长远,也可能遭到攻击。不过,这种情形下,历史自会有公断,并不担心。有时候,政府无心也无力进行调整,这时如果坦诚相对,与民众共度难关,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是,无心无力下出奇招,推出一些新名词,旧新瓶装旧酒,反而弄巧成拙。甚至,新名词掩盖了大问题,那就更不可取。
去年大陆的居民开始注意到除了GDP外,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也频繁地出现在报章上。CPI直接反映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而货币政策需要与CPI相挂钩。货币政策不能建立在各种猜测的基础上,加息、减息、调准备金必须有个说法和根据,CPI或核心CPI就是个依据。同时,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准确测量和反映CPI还有另一用途,就是政府以此为依据对弱势阶层进行补贴。
在2007年以前,核心CPI在官方的表述中出现概率并不高。但是2007年核心CPI出现的频率很高。统计局的官员说,剔除食品和能源的价格变动,中国的通货膨胀程度并不高,因此,民众无需担心。言外之意就是,中国不需要采取与通货膨胀有关的货币政策,也不需要对弱势阶层进行物价补贴。但是,民众的主观认知与这个判断很有差别。猪肉是中国民众厨房最常见的食品,虽然价格有回落的时候,但大多时候是以月两位数增长。即使不说大陆,香港的市场的物价上涨也令人惊心。按理说,香港市场产品来源多样化,物价上涨不会特别迅速。但是11月份的统计就证明了“唇亡则齿寒”的道理。牛肉一月上升31.3%,蛋上升30.6%,罐装肉类上升29.3%,猪肉上升28.3%,咸水鱼上升19%,冻肉上升17.2%,新鲜蔬菜上升16.5%,家禽上升14.9%,及其它肉类上升15.8%。许多人出外就餐发现菜牌一月换了好几次。香港的市场尚且如此,不用具体测算,笔者也可以知悉大陆与民生关联极重的产品涨价程度。
因此,许多人不免担心,核心CPI增长温和只不过是托词而已。中国官方统计已经把房地产价格剔除出去,再剔除能源和食品价格,是粉饰太平的做法。今后如果还有其他方面涨价,统计官员仍然可以找到另一个指标,还可以说中国没有通货膨胀。但是官员却坚持:核心CPI衡量通货膨胀的程度要与CPI科学一些。而且为美国等发达国家所采用。
事实上,核心CPI是否有那么神奇本身就值得探究。核心CPI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戈登在1975年提出,但各国自己有一套相应的测算指标。它与CPI的区别就在于考虑了季节性因素的干扰。核心CPI不计算食品和能源部分的变动。但是,有几个重大的疑点:一是,到现在为止核心CPI没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学界自始自终对这个测算方法存疑。是否对货币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有明显的贡献,没有大量的实证研究支持。二是,中国许多官员误认为美国只用核心CPI来测量通货膨胀。其实,美国关心的是核心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简称是(Core PCE),而非Core CPI。2000年,美联储给国会的货币政策报告中就说到,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的优点在于不仅与CPI一样测量当期价格变动,还涵盖了上期价格变动。从核心CPI到核心PCE的变动,只能说明各种测算指标有很强的本地性。美国的指标并不一定能在中国使用。中国说美国使用了该指标也不能获得正当性。三是,核心CPI还要剔除行政管制的一些价格。行政管制的价格中国是非常之多,因此,如果真的需要用核心CPI,那就得干脆剔除掉所有有关行政管制价格变动的项目。如果是这样,核心CPI要测的指标就所剩无几。
而且,通常来说,核心CPI与CPI的关联程度非常之高。也就是说,CPI高的国家,核心CPI也相应几乎同比例上涨。但是,中国的数据让人有些让人疑惑。核心CPI与CPI差别悬殊。这是很不正常。也只能说明指标这种事物可以被当局者所左右。如果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引入这指标那指标是毫无意义。
最近发布的2008中国社科院《经济蓝皮书》作者之一认为,应该透过食品价格上涨的背后看隐含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一是,我国存在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压力。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一直明显高于下游产品价格上涨幅度。二是,存在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压力。由于各种比较复杂的原因,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缓解。
如果足够细致地分析上述观点,许多人可能就不会轻率地下结论,肉价上涨仅是流行性疾病或流通环节的盘剥所导致的。除了2007年9月猪肉价小幅下挫外,猪肉价格一直是在上升的。事实上,在猪肉涨价前,房地产、股市、普洱茶价格都在涨。这不当是孤立的现象。因此,中国肯定存在着一些内在的问题,导致所有的价格连环上升。
从长远来看,货币政策制定机关是否用核心CPI来衡量通货膨胀,并进而决定加息或上调准备金,是尚属可探讨的领域。但是把一个新概念当成一件防护衣,无疑是一种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