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记者遇到了新问题"抄袭门"事件真象


老记者遇到了新问题:“抄袭门”事件真像

        今天晚上刚看完新闻联播的电视节目,打开电脑,远在重庆的邱朝举老师在俺的QQ里面留言:邱朝举 19:40:15我的博客惹祸了,凭你的感觉和分析,请给我看一看哈,谢谢。我进去一看,呵呵,原来就是昨天晚上网络上吵得沸沸扬扬的“抄袭门”事件,原来是邱朝举老师点的这把火。

        邱朝举老师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记得我毕业后,分在一个国有企业的宣传科,邱朝举那时候还在北碚广播电视台工作,因为工作需要,时常通过正规渠道邀请他到我们企业来给宣传科和各科室车间的新闻爱好者讲课,他轻轻松松的授课,我们没有一点压力,没有觉得他是大记者,而敬而远之。他一边讲课,一边说一些采访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新鲜事。让我们坐坐下面听课时,没有一点紧张感。

        后来,我考到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工作,工作几年后,我跳槽从重庆到广西南宁,再后来,我在南宁的时间长了,也通过重庆新闻圈的朋友说他也调到重庆电视台去工作了,把新闻事业做得有声有色。

        他在重庆媒体的华龙网建了一个新闻媒体记者博客,深受媒体以外的读者欢迎。写工作,写采访过程中的经历,写新闻采访中的趣事,写新闻背后的故事。同时,也写一些有关新闻圈的事情。他是我的老师,一个让我敬仰刚直不阿的老师。

        做新闻很苦,做新闻也很累,这是外人不可以理解理和了解的事情。身在其中,感叹深刻。

        通过邱朝举老师发来的链接,我看了一下,居然是邱朝举老师在岁末之时会掀起一场“抄袭门”风波。吓人啦,而且,“抄袭门”的对象直指媒体老大:新华社的记者。呵呵,惹大了不是。这样的事情,唉。

        我不作评论,只想把事件摆开,是与不是,让事实说话。无论邱朝举老师正确与错误,他能够勇敢的站出来,指说新闻圈的抄袭很严重的现象,就已经足够了。












下面是“抄袭门”事件的原因:

邱朝举的原创博客

        我个人生活中平静的2008年,没想到在岁末之时会掀起一场“抄袭门”风波。

        事情源于城口县一锰厂喷炉事故的报道。

        我是12月26日上午事故发生后不久得到这一消息的。当天我在美院授课,下午放学后又赶回单位忙着做《聚焦三十年》扫尾的几集节目。因为我一直把城口视为我的第二故乡;出事的这家企业的老板又是我私交很好的朋友,于是晚上7点多钟回到家里,便一边吃饭一边上网,查看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主要是看媒体对此事的定性和进展。

        晚上7点多钟,我用Google搜索的结果是,只有腾讯网的两条相关消息,一条是15:36 重庆商报记者李双全的报道。另外一条是16:13新华社记者刘卫宏的通稿。

        我要说明的是:商报和新华社的这俩记者,我都不认识,更无恩怨。

        看了俩人的分别报道,约有80% 文字雷同;再看时间:商报在15:36发出;新华社在16:13分发出。于是,我的博客中便有了这样的文字:“按说,不同的记者采访不同的人,绝不会出现一模一样的文稿。可是,新华社记者的通稿,却跟重庆商报的稿件几乎一模一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新华社记者抄袭了重庆商报的稿件。”

        刚才有朋友告诉我,说新华社网重庆频道刊登了《新华社记者刘卫宏关于“抄袭门稿件”的严正声明》,我才知道我的判断搞错了!     

        老邱当记者之初,也多次遇到投寄出去的稿件被记者剽窃的情况,因此,30多年记者生涯中,老邱最愤恨剽窃抄袭、不劳而获的卑鄙行为。该博的初衷,也是对这行为的痛斥。但是,作为一个老记者,在不了解新华社发稿流程,仅凭网络上标明的发稿时间先后,就轻率作出“新华社记者抄袭了重庆商报稿件”的错误判断,这教训是深刻的!既然错了,就应当认错道歉,因此在这里公开向新华社记者刘卫宏同志表示诚挚的歉意!

        因为刘卫宏同志的严正声明已经全文转载了相关博文,所以我博客中的那篇文章作了删除处理。

新华社记者刘卫宏关于“抄袭商报稿件”的严正声明:

        华龙网于12月26日在首页链接邱朝举的原创博客,这篇标题为《新华社记者抄袭商报稿件,这玩笑开大了》的博客称,新华社记者刘卫宏于26日采写的重庆城口县一锰矿发生喷炉事故的稿件,是抄袭商报记者李双全的稿件。新华社记者刘卫宏对此发表严正声明:

        12月26日11点半左右,新华社记者刘卫宏获悉城口县一锰厂发生喷炉事故,并将调动警用直升机运送医疗专家进行救援。刘卫宏立即与重庆市卫生局应急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杨荣刚取得联系,获知他正赶往市公安局,与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三名烧伤专家会合,准备乘坐直升机赶往城口。

        刘卫宏随后与城口县委书记米绍林取得联系,了解事故发生的经过以及救治、处置情况。此外,还向重庆市公安局警用航空办公室证实,这是首次调用直升机参与突发事件的救援。中午约12点半,完成了上述采访后,刘卫宏立即采写了《重庆一锰厂发生喷炉事故致4死14伤 直升机参与救援》的新闻稿件,由新华社重庆分社总编室签发到总社。此后,刘卫宏和同事张桂林一起,与市卫生局的杨荣刚保持电话和短信联系,了解进展情况并进行了后续报道。

        13:03,新华网在首页位置首先刊发了这一突发事件的新闻,全国多家网站转载了这一新闻。新华网重庆频道也于14点34分发布了这一消息,16:13,新华社国内部今日新闻编辑室签发了这一事件的新闻通稿。

        邱朝举同志因为新华社通稿的播发时间晚于商报记者的发稿时间,就判定是新华社记者刘卫宏抄袭重庆商报记者的稿件。邱老师对新华社业务流程不了解,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在没有进行任何调查,也没有在网上查阅究竟谁先发稿的情况下,就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发表署名博客,对新华社和记者刘卫宏本人提出谴责与批评,称“新华社记者的通稿,却跟重庆商报的稿件几乎一模一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新华社记者抄袭了重庆商报的稿件。”“新华社记者也不动脑经,照抄照搬,贻笑大方”,“新华社记者的通稿注明‘据重庆商报’或者‘腾讯网报道’,不仅可以避免抄袭丑闻,而且也体现了新华社老大哥对基层媒体记者的尊重”。这篇博客发表后,许多人跟帖留言,批评新华社和新华社记者刘卫宏。

        邱朝举同志在没有进行任何调查的情况下公开发表颠倒事实的原创博客,对新华社和新华社记者刘卫宏的名誉造成严重损害。新华社重庆分社总编室和新华社记者刘卫宏,对邱朝举同志侵害他人名誉的这种行为表示遗憾,希望对方能公开郑重道歉。否则,将依据现有的大量“铁证”,依法追究邱朝举同志的法律责任。

        为了让网友了解究竟是新华社先发稿还是商报记者先发稿,并看清楚是谁抄袭谁的稿件,特将新华网于13:03分播发的稿件和商报记者于15:36分播发的稿件附录于后:

附件一:新华社记者刘卫宏的稿件

        新华社重庆12月26日电(记者刘卫宏)26日上午8点左右,重庆城口县一锰业公司的电炉发生“喷炉”事故,致4名工人当场死亡,14人受伤。重庆市政府应急办公室紧急调动警用直升机开展救援活动,这是重庆首次使用救援直升机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

        城口县委书记米绍林介绍,26日上午8点左右,位于城口县高燕乡的泰正锰业公司一台冶炼硅锰合金的电炉发生“喷炉”事故,即电炉上部不断添加的原料物体突然塌陷,致使下部已经高温熔化的铁水从加料口喷溅出来。事故致现场作业的4名工人当场死亡,另有14人被烧伤,其中4人为危重伤。

        城口县位于重庆东北,属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医疗条件相对落后,且交通不便,开车约需8个小时。为了及时救治受伤工人,重庆市政府应急办接到报告后,立即调动警用直升机参与救援。中午12时许,重庆市卫生局应急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杨荣刚带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三名烧伤专家,乘救援直升机赶往城口。

        重庆市公安局警用航空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这架警用直升机是今年6月配置并进行的首飞,这是第一次使用直升机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置。

        米绍林说,事故发生半小时后,县里就启动了应急预案,受伤工人也全部送进了医院,事故的善后处理和原因调查等工作正有序展开。他介绍,泰正锰业公司年产值达六七亿元,是城口县最大的企业,从初步调查的情况看,这是一次意外事故而不是安全隐患造成的,事故的具体原因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附件二:重庆商报记者的稿件

        快讯:城口锰厂喷炉事故4死14伤 警用直升机救援

        重庆商报 记者 李双全15点报道

        今日上午8时左右,城口县一锰业公司电炉发生“喷炉”事故,致4名工人当场死亡,14人受伤。市政府应急办紧急调动警用直升机开展救援活动,这是重庆首次使用救援直升机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城口县委办公室副主任何国宇告诉商报记者,目前矿方已与死者家属达成赔偿协议,伤者正在紧急救援。

高温熔化铁水喷溅 4工人当场死亡

        何国宇介绍,26日上午8时左右,位于城口县高燕乡的泰正锰业公司一台冶炼硅锰合金的电炉发生“喷炉”事故,即电炉上部不断添加的原料物体突然塌陷,致使下部已高温熔化的铁水从加料口喷溅出来。事故致现场作业的4名工人当场死亡,另有14人被烧伤,其中4人为危重伤。

交通不便 市政府调动警用直升机

        城口县位于重庆东北,属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医疗条件相对落后,且交通不便,开车约需8个小时。为了及时救治受伤工人,市政府应急办接到报告后,立即调动警用直升机参与救援。中午12时许,市卫生局应急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杨荣刚带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三名烧伤专家,乘救援直升机赶往城口。估计3点半左右将抵达城口。

后续报道:

        直升机救援遇阻将改飞开县谭家

        重庆商报记者 李双全16:00报道

        记者刚刚获得消息,由于天气等原因,救援只升机无法飞城口。16时,城口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何国宇告诉记者,根据最新联系,飞机将改飞开县谭家乡,然后西南医院的专家将乘车前往。另据了解,西南医院派出了两名烧伤科专家及一名护士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