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需型经济建设的条件与方向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曾经通过财政政策,强力启动内需,主要方式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启动房地产、教育、医疗等行业的市场化改革。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也受到影响,促进内需的问题,再次凸显。十年过去,世易时移。因此,个人以为,不能简单照搬97年时的内需促进思路,因为大环境条件变化了。 

当前救市措施,更多显现出的还是投资驱动型思维,还是GDP思维;内需型经济其实更该叫做内需型社会,以我为主的经济社会,以我为主的时机已经到了,因为我们现在面对的,不再资本短缺即供给方面的困难;中国的稳定对世界资本具有吸引力,资本过剩时代即将到来,一切的经济政策,需要建立在对这个战略大环境的判断基础之上。 

内需,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社会问题;换句话说,经济现象与经济规律,是运行在社会生活之中的。 

供求定律是经济学思考问题的理论框架,因此有供给函数与消费函数及其如何相交的教科书描述。我的看法是:如果说97年之后教育、医疗、房地产等领域内的产业化是为了强制性地刺激内需,吸引了更多世界资本流入中国;今天面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资本短缺转变为资本过剩条件下,内需的启动,似应考虑与97年措施反其道而行之了:降低人们在医疗、教育与房地产等领域中的消费支出,通过加大公共支出在解决人们基本生存方面的支持力度,人们的需求才会向发展型消费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供应)才能需求支撑,在此前提下服务业得以发展才能更有空间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