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家说“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2009年毕业生将达610万人,就业压力将更大。
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当然与金融经济危机有关,与创业环境发育不完善有关,与就业理念和就业价值取向有关,但是我想是不是也与我们高校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式及培养人才方法有关?
我对美国学生创业型就业和创业型高校之间的关系关注了很久。他们的一些办学制度和做法很有借鉴意义。
美国很多大学,特别是应用技术和工程技术大学以及职业技术学院都是创业型高校,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都是较为典型的院校。他们广泛参与企业的活动,与企业结成紧密的联合体。企业向他们委托科研、提供实习实践基地;而他们的教师则兼职企业的工程师,或者本人就是企业的股东、董事。大学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经营和管理机构,向企业推荐属于学校的专利等技术成果,一旦取得经济利益,就按照“三一三十一”的原则在大学、院系和成果发明人之间均分利益。还有些教师、毕业生直接应用研发成果创办企业,成为新兴产业的生力军。所有这些活动,都有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在这些学校,学生的发明专利卖给企业的案例也并不少见。还有很多学生在低年级时,就开始业余兼职工作赚钱,这种业余兼职工作绝不仅仅是通常维持生活意义上的打工,而是一种创业就业的尝试。在这种办学理念和科研、教学方式的熏陶下,相当多学生的梦想和志向是当企业家、当老板。可以说这些高校成为了企业家的孵化器和创业型就业人才的摇篮。
最近,清华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一套《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丛书。丛书共有五册。其中,《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是一部全面揭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形成与发展,分析其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著作;《哈佛走向现代:美国大学的崛起》集中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之后,哈佛大学走向现代化历程;《创建冷战大学:斯坦福大学的转型》深入分析了政府和工业界通过资助方式对大学办学理念和知识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影响;《令人骄傲的传统与充满挑战的未来:威斯康星大学150年》是一本论文集,作者以威斯康星大学为例,从不同视角阐述了美国巨型、州立、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与现代。我特别看重的是《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作者是一位专门研究大学与企业关系的学者,他认为,麻省理工学院是一所将基础研究和教学与创业创新相结合的创业型大学。书中不仅介绍了这所创业型大学形成的动力机制和历史过程,介绍了这种大学模式向斯坦福大学的转移及之后在整个学术界的传播,还介绍了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新型师生关系、新型文化价值观以及“大学——产业”、“大学——政府”的新型关系模式。我与作者一样坚信:“创业型大学在一个产业愈发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反观我们中国高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方式和引导学生就业方法,我感到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大学的校长、教师少有与企业结合牢固的理念,本身也缺少相应的实践经验。因此,我们的高校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前,必然是绝大多数没有做好思想和技能上的准备。还有一些传统的保守思想作祟,导致了绝大部分大学生宁愿就别人的业,不愿创自己的业。不少学生好高骛远,缺乏脚踏实地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坚忍不拔的事业心,致使用人单位聘用成本大幅度提高。试想连就业都有障碍,何谈创业!
当然我并不是鼓动每个人都去创业,那也不现实,但是只要有千分之一的人创业成功,就会带动一大批的大学生就业。中国经济要崛起,首先要推动工商业的创新创业,因此要在大学生中间树立一种创新创业光荣的理念,创业要追求成功,但也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
我认为大学生就业的思路应该是走向基层去创业,有句话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在美国硅谷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放弃读研究生,从很小的一件事情做起,创办自己的公司。成千上万的这种普普通通的创业者,造就了硅谷传奇神化,树立了硅谷特征精神,它对我们的创业就业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我希望有抱负有雄心的青年学生走创新创业的就业道路,这是一条充满风险挑战也充满希望机遇的道路,人生能有几回搏,今生不博待何时。
2008-12-23 | “出国创业”应该摆到台面了
2008-12-10 | 公务员考试火爆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倒退
2008-11-26 | 在中国寻找知识天使
2008-11-12 | 创业创新使天津更有希望
2008-11-08 | 创业是一个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性议题
2008-09-22 | 创新,怎么都行
2008-09-19 | 后奥运时代,中关村将走向何方?
2008-09-16 | 王德禄:火炬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前瞻性成果
2008-09-13 | 轿辰集团汪家三姐妹的创业历程
2008-09-01 | 时不我待,精细管理不能放慢拓展步伐
2008-12-01 | 中关村与硅谷对话:“硅谷网络”与长城所
2008-11-19 | 知识分子要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基础
2008-07-01 | 80、20和4——创意的帕累托平方法则
2008-06-23 | 五龙潭游记
2008-06-02 | “2008硅谷指数”带给我们更多的创新启迪
2008-05-29 | 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关村
2008-05-28 | 吴明瑜回忆关于中关村的高层决策
2008-03-13 | 我的美国之行是空间专业化之行
2008-03-12 | 我的美国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