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几天的阴湿之雨,今天的杭城总算有了阳光,很好的天,一时众弟子从各方聚集,登楼入室,相悦晤谈。志成师先让思蓉介绍刚译出的保罗•尼特的一篇论文《“我的上帝比你大”》。
思蓉: 保罗·尼特在这篇文章里面表露出急迫之情,认为在当前的世界状况及处境之下,诸宗教需要对一些优越性和绝对性宣称进行重新解释,在宗教意识上实现另一次轴心式转变。作为基督徒,在文章里,他尤其强调需要破除基督教优越性的宣称,认为这种自我优越性的宣称在认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同时在政治上也存在风险,不利于世界和谐。放弃优越性宣称是必须的,原因有三点:1,诸宗教必须共同生存,相互成为好邻居;2,诸宗教必须相互对话3,诸宗教必须手拉手,心连心为促进世界和平而努力。保罗·尼特借用了保罗·蒂利希的理论,认为诸宗教放弃优越性宣称是可能的,因为所有宗教都具有三个极性。即神秘的、伦理先知的和圣事的极性。随后,保罗·尼特就实现这一转化,就基督徒在教会内和教会外生活之建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孔汉斯说:“没有宗教间的和平,就没有世界的和平。”保罗·尼特说得更加完整:“没有宗教间的宽容,就没有宗教间的和平,没有宗教间的和平,就没有世界的和平。”就宽容而言,基督徒在面对走在其他宗教信仰道路上的信仰者时,要为彼此所拥有的信仰感到高兴和自豪。反之亦然。如果诸宗教皆有此心,那么这就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志成师:保罗•尼特按我的直觉和理解,他会越来越靠近东方的思想,他的一个宗教间对话的学术课题就是在斯里兰卡做的,而且他夫人原来是天主教徒,现在也成为了一个佛教徒。
彩虹:老师,人们都需要破除原来的神话吗?
志成师:是的,在全球化时代,需要重新考虑这两个维度。一是在垂直维度,需要考虑人与神,人与道、自然的关系;二是水平维度,人们需要重新考虑人与人的交往。而且人与人的交往和对话有时候就像化学反应一样会燃烧起来,会发出光来。
罗健:王老师这话我深表同意,人与人交往有时候的确犹如化学反应一般,会产生能量,会发光。本来两者都安安静静,一旦相遇就能撞出思想的火花,两者都燃烧起来。
近来读薇依时,发现薇依对吃这件事情有很深刻的理解。像吃圣餐在薇依那里就有深刻的理解,它拥有自己的精神含义。其实,我们吃着某种食物,而这食物就变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这本身就很奇妙,很不可思议。
我于是想到了人们有很多是关于肉体的禁欲的,比如不去满足诸多欲望,不吃不喝,这样身体就开始吃自己,坏的组织坏的细胞(比如癌细胞)由此得以消灭;而精神上的禁欲也是这样,有不同层次的欲望,一些是低层次的,比如虚荣,名利的欲望,也有一些高层次的欲望,比如对真理的渴望,对圣洁的渴望等等。这样当禁欲的时候,那些浅层的、低层次的欲望逐渐被高层次的欲望所吃,所消灭。
薇依认为没有偶然性,一些都是可以深究的,她像毕达哥拉斯一样,一切都很科学,很数学,十分精密,获得丝丝入扣的解释。
闻中:关于肉身的禁欲,尤其是在身体治疗方面,可以看看李叔同出家前的过程,因为那里就有一个禁食的过程。而李叔同经过这次虎跑寺的禁食以后,不但治愈了身体,清净了身体,而且更加重要的是清净了他的思想。这也是他后来出家成为苦行僧的直接原因。
说到欲望,弗洛伊德有许多有趣的理论,而他的基本理论与罗健的恰好相反。佛洛伊德认为欲望是无法消灭的,越低层次的欲望比如食的欲望,性的欲望其力量越强,它们无法消灭,反而沉潜为庞大的前意识领域,在暗暗地支配着人及其行为。
彩虹:佛洛伊德的理论应该与他所在的背景和氛围有关,他可能是要反对什么。
闻中:佛洛伊德的理论是在他的行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他本身未必是为了反对什么,但是他的理论出来以后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他研究的仅仅是现象,一些精神病例的症状和现象。发现了利比多对人的压抑而导致的病症。
不过,我倒比较同意罗健刚才所说的高级欲望对低级欲望的逐个消灭,也就是把低级欲望占领的可能。我想,作为医生,弗洛伊德的伟大和准确是在告诉我们人是什么,是怎么一回事,而他没有办法告诉我们人可能是什么。罗健这里所提出的是一种可能,而且在很多圣者那里已经是一种现实。
志成师:佛洛伊德在他的利比多理论基础上很自然地就有反文明的倾向。因为利比多是不可消除的,而压抑又只能强化了它,变为更加有力。而人类的文明礼仪却是越发抑止着利比多的自由表达。精神病症也越发多了。而一涉入宗教也是如此,可以说世上的大部分宗教是在抑制利比多的表达,压抑着人性。而基督教尤甚,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对人性的提倡正是应此而来,而在佛洛伊德的影响之下,20世纪5、60年代的性自由,性开放也就有了反文明的倾向。
在佛洛伊德看来,由于利比多是不可消除的,于是除了自由表达以外,就只能以另外的方式疏解,比如梦境,比如文学艺术的创作,比如频繁的社交等,都是疏解途径。
关于欲望我写有一些相关文章,在《全球宗教哲学》里面就有一个章节,关于三德(gunas)对人的影响。我把社会分成了三类:愚痴型、情欲性和良善型。而相关的社会伦理也与之相应。我们现在的社会应该属于情欲型社会,人的基本欲望还是得到了理解和肯定的。这在有些时候很难理解,许多现在认为是合适的行为在过去无法让人接受,甚至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而欲望其实是可以转移的,欲望如果没有上升,那无法激发人的高级灵性。印度的瑜伽,不妨看作为是:能量转换的艺术。(老师对能量的转化谈了很多。不细录。)
谢德兴:我近来上完了章学富老师的古希腊哲学的课程,很受启发,现在要交作业了。我还读了弗洛伊德、弗洛姆和荣格的一些书。我还在思考一个问题:瞎子能够看到什么?
志成师:首先你要搞清楚“什么是什么”。比如你所说的瞎子是什么意思,看又是什么意思?我们闭着眼睛也可以看到很多东西啊,像做梦,其实我们眼睛就是闭上的,但是所看甚多;而平常我们似乎睁大双眼也在看这个世界,但未必能够看到很多;另外有些人可以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这些人有第三只眼睛,开了天眼。你说的“瞎子看到什么”究竟是什么意思?
谢德兴:呵呵,老师这么一说,我的问题没了,消失了。
(然后大家涉及到语言的重要性和创造性的一面,涉及到一切都是语言的作用。涉及到维特根斯但,涉及到库比特。)
闻中:我觉得这里很有问题,有个很大很大的问题被现在的人弄错了。我觉得,人如果认为一切都是语言的创造,那是很狂妄的。用语言来照亮事物勉强可以,而且要明白,照亮的很有限,但是用语言来创造事物是很狂妄的一种姿态。如果换成“语言创造了人类的文化”,或者夸张一点说“语言创造了人类的世界”。但是仅止于此!与人类遥远的事物远非此列,而那是非常庞大的,与之相比,人类的文化简直就是太仓之稊米,沧海之谷粟。
维特根斯坦保留了一个沉默的世界,康德保留了一个物自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这都是在尊重宇宙的规律,尊重奥秘,而这些庞大的奥秘不是人类的文化所能照亮或者说涵盖的,它像庞大无匹的宇宙黑暗在包围着太阳系的一星灯火。人类试图言说此境,那么语言的无力感和疲惫感将不可遏止!而需要明白的是:那还是我们的来处和归处。(契诃夫在《草原》中有这样一段话可以放在这里做个注释:“当久久地目不转睛地看着深邃的苍穹,不知何故思想和心灵就感到孤独,开始感到自己是绝望的孤独,一切认为过去是亲近的,现在却变得无穷的遥远和没有价值。天上的星星,几千年来注视着人间;无边无际的苍穹与烟云,淡漠地对待人的短促的生命;当你单独和它们相对而视并努力去思索它们的意义时,它们就会以沉默重压你的心灵;在坟墓中等待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孤独之感便来到了心头。)
建平:我比较同意闻中的观点,我也认为语言有大大的局限。林贝克认为一切归之于语法,人类的不同文化构成源于语法的不同,出现了诸多的规则和文化现象。库比特的后现代立场更把语言的创造性功能推到极致,对了,彩虹,库比特有没有把他的后现代立场贯彻到极致?
彩虹:其实你理解了库比特,你会发现他一点也不偏激。
闻中:可能这么理解会比较好:在库比特所在的文化圈,他的思想是极为激进,极为偏激的,因为在基督教文化圈里面,这种彻底的非实在的立场的确有耸人听闻的效果。但是在我们本来就没有实在论传统的中国世界而言,这些并没有超出了我们的常识范围。所以非但不觉得激进,反而还是温和的、有趣的。
志成师:库比特在自己的网站上说:我的知音在中国,呵呵。
思蓉: 保罗·尼特在这篇文章里面表露出急迫之情,认为在当前的世界状况及处境之下,诸宗教需要对一些优越性和绝对性宣称进行重新解释,在宗教意识上实现另一次轴心式转变。作为基督徒,在文章里,他尤其强调需要破除基督教优越性的宣称,认为这种自我优越性的宣称在认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同时在政治上也存在风险,不利于世界和谐。放弃优越性宣称是必须的,原因有三点:1,诸宗教必须共同生存,相互成为好邻居;2,诸宗教必须相互对话3,诸宗教必须手拉手,心连心为促进世界和平而努力。保罗·尼特借用了保罗·蒂利希的理论,认为诸宗教放弃优越性宣称是可能的,因为所有宗教都具有三个极性。即神秘的、伦理先知的和圣事的极性。随后,保罗·尼特就实现这一转化,就基督徒在教会内和教会外生活之建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孔汉斯说:“没有宗教间的和平,就没有世界的和平。”保罗·尼特说得更加完整:“没有宗教间的宽容,就没有宗教间的和平,没有宗教间的和平,就没有世界的和平。”就宽容而言,基督徒在面对走在其他宗教信仰道路上的信仰者时,要为彼此所拥有的信仰感到高兴和自豪。反之亦然。如果诸宗教皆有此心,那么这就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志成师:保罗•尼特按我的直觉和理解,他会越来越靠近东方的思想,他的一个宗教间对话的学术课题就是在斯里兰卡做的,而且他夫人原来是天主教徒,现在也成为了一个佛教徒。
彩虹:老师,人们都需要破除原来的神话吗?
志成师:是的,在全球化时代,需要重新考虑这两个维度。一是在垂直维度,需要考虑人与神,人与道、自然的关系;二是水平维度,人们需要重新考虑人与人的交往。而且人与人的交往和对话有时候就像化学反应一样会燃烧起来,会发出光来。
罗健:王老师这话我深表同意,人与人交往有时候的确犹如化学反应一般,会产生能量,会发光。本来两者都安安静静,一旦相遇就能撞出思想的火花,两者都燃烧起来。
近来读薇依时,发现薇依对吃这件事情有很深刻的理解。像吃圣餐在薇依那里就有深刻的理解,它拥有自己的精神含义。其实,我们吃着某种食物,而这食物就变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这本身就很奇妙,很不可思议。
我于是想到了人们有很多是关于肉体的禁欲的,比如不去满足诸多欲望,不吃不喝,这样身体就开始吃自己,坏的组织坏的细胞(比如癌细胞)由此得以消灭;而精神上的禁欲也是这样,有不同层次的欲望,一些是低层次的,比如虚荣,名利的欲望,也有一些高层次的欲望,比如对真理的渴望,对圣洁的渴望等等。这样当禁欲的时候,那些浅层的、低层次的欲望逐渐被高层次的欲望所吃,所消灭。
薇依认为没有偶然性,一些都是可以深究的,她像毕达哥拉斯一样,一切都很科学,很数学,十分精密,获得丝丝入扣的解释。
闻中:关于肉身的禁欲,尤其是在身体治疗方面,可以看看李叔同出家前的过程,因为那里就有一个禁食的过程。而李叔同经过这次虎跑寺的禁食以后,不但治愈了身体,清净了身体,而且更加重要的是清净了他的思想。这也是他后来出家成为苦行僧的直接原因。
说到欲望,弗洛伊德有许多有趣的理论,而他的基本理论与罗健的恰好相反。佛洛伊德认为欲望是无法消灭的,越低层次的欲望比如食的欲望,性的欲望其力量越强,它们无法消灭,反而沉潜为庞大的前意识领域,在暗暗地支配着人及其行为。
彩虹:佛洛伊德的理论应该与他所在的背景和氛围有关,他可能是要反对什么。
闻中:佛洛伊德的理论是在他的行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他本身未必是为了反对什么,但是他的理论出来以后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他研究的仅仅是现象,一些精神病例的症状和现象。发现了利比多对人的压抑而导致的病症。
不过,我倒比较同意罗健刚才所说的高级欲望对低级欲望的逐个消灭,也就是把低级欲望占领的可能。我想,作为医生,弗洛伊德的伟大和准确是在告诉我们人是什么,是怎么一回事,而他没有办法告诉我们人可能是什么。罗健这里所提出的是一种可能,而且在很多圣者那里已经是一种现实。
志成师:佛洛伊德在他的利比多理论基础上很自然地就有反文明的倾向。因为利比多是不可消除的,而压抑又只能强化了它,变为更加有力。而人类的文明礼仪却是越发抑止着利比多的自由表达。精神病症也越发多了。而一涉入宗教也是如此,可以说世上的大部分宗教是在抑制利比多的表达,压抑着人性。而基督教尤甚,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对人性的提倡正是应此而来,而在佛洛伊德的影响之下,20世纪5、60年代的性自由,性开放也就有了反文明的倾向。
在佛洛伊德看来,由于利比多是不可消除的,于是除了自由表达以外,就只能以另外的方式疏解,比如梦境,比如文学艺术的创作,比如频繁的社交等,都是疏解途径。
关于欲望我写有一些相关文章,在《全球宗教哲学》里面就有一个章节,关于三德(gunas)对人的影响。我把社会分成了三类:愚痴型、情欲性和良善型。而相关的社会伦理也与之相应。我们现在的社会应该属于情欲型社会,人的基本欲望还是得到了理解和肯定的。这在有些时候很难理解,许多现在认为是合适的行为在过去无法让人接受,甚至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而欲望其实是可以转移的,欲望如果没有上升,那无法激发人的高级灵性。印度的瑜伽,不妨看作为是:能量转换的艺术。(老师对能量的转化谈了很多。不细录。)
谢德兴:我近来上完了章学富老师的古希腊哲学的课程,很受启发,现在要交作业了。我还读了弗洛伊德、弗洛姆和荣格的一些书。我还在思考一个问题:瞎子能够看到什么?
志成师:首先你要搞清楚“什么是什么”。比如你所说的瞎子是什么意思,看又是什么意思?我们闭着眼睛也可以看到很多东西啊,像做梦,其实我们眼睛就是闭上的,但是所看甚多;而平常我们似乎睁大双眼也在看这个世界,但未必能够看到很多;另外有些人可以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这些人有第三只眼睛,开了天眼。你说的“瞎子看到什么”究竟是什么意思?
谢德兴:呵呵,老师这么一说,我的问题没了,消失了。
(然后大家涉及到语言的重要性和创造性的一面,涉及到一切都是语言的作用。涉及到维特根斯但,涉及到库比特。)
闻中:我觉得这里很有问题,有个很大很大的问题被现在的人弄错了。我觉得,人如果认为一切都是语言的创造,那是很狂妄的。用语言来照亮事物勉强可以,而且要明白,照亮的很有限,但是用语言来创造事物是很狂妄的一种姿态。如果换成“语言创造了人类的文化”,或者夸张一点说“语言创造了人类的世界”。但是仅止于此!与人类遥远的事物远非此列,而那是非常庞大的,与之相比,人类的文化简直就是太仓之稊米,沧海之谷粟。
维特根斯坦保留了一个沉默的世界,康德保留了一个物自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这都是在尊重宇宙的规律,尊重奥秘,而这些庞大的奥秘不是人类的文化所能照亮或者说涵盖的,它像庞大无匹的宇宙黑暗在包围着太阳系的一星灯火。人类试图言说此境,那么语言的无力感和疲惫感将不可遏止!而需要明白的是:那还是我们的来处和归处。(契诃夫在《草原》中有这样一段话可以放在这里做个注释:“当久久地目不转睛地看着深邃的苍穹,不知何故思想和心灵就感到孤独,开始感到自己是绝望的孤独,一切认为过去是亲近的,现在却变得无穷的遥远和没有价值。天上的星星,几千年来注视着人间;无边无际的苍穹与烟云,淡漠地对待人的短促的生命;当你单独和它们相对而视并努力去思索它们的意义时,它们就会以沉默重压你的心灵;在坟墓中等待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孤独之感便来到了心头。)
建平:我比较同意闻中的观点,我也认为语言有大大的局限。林贝克认为一切归之于语法,人类的不同文化构成源于语法的不同,出现了诸多的规则和文化现象。库比特的后现代立场更把语言的创造性功能推到极致,对了,彩虹,库比特有没有把他的后现代立场贯彻到极致?
彩虹:其实你理解了库比特,你会发现他一点也不偏激。
闻中:可能这么理解会比较好:在库比特所在的文化圈,他的思想是极为激进,极为偏激的,因为在基督教文化圈里面,这种彻底的非实在的立场的确有耸人听闻的效果。但是在我们本来就没有实在论传统的中国世界而言,这些并没有超出了我们的常识范围。所以非但不觉得激进,反而还是温和的、有趣的。
志成师:库比特在自己的网站上说:我的知音在中国,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