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在时光的长河里,一周只是一朵涟漪,然而,一滴水尚可映出太阳的光辉,一朵涟漪足以记录下人类进步的足迹。过去的一周,七天里共有六个节日,国际教师节、世界保健日、世界标准日、国际盲人节、世界粮食日、世界消除贫困日,可谓是一个节日周。节日,总是充满亲情的,而西安在这一周里也始终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从第四届西部文博会,到世界客属第22届恳亲大会,西安将最美的形象展示给世界,而世界也以全新的目光,重新审视这座千年古都。
    四天的文博会上汇聚了15个省市区的1300多家企业,印尼、韩国、泰国、新加坡驻华使领馆和中国台湾地区也设立了展台,吸引了26万人流连于会场,成交合同额高达58亿元。基于西安深厚的文化底蕴,西部文博会将从此扎根在这块汉唐盛地。
    如果说这份沉甸甸的收获让西安人激动,那么,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所表达出的浓浓的亲情,则让西安人为之感动。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位客家乡亲会聚西安,共同追寻客家悠久的文化根源。凤凰卫视等海外媒体全程采访恳亲会。世界客属联谊会荣誉主席曾宪梓,在接过西安市市长陈宝根赠予的“入城金钥匙”后大声说:“我们回家了,这是我们的家,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家。”
    家,一个让人心动的词,一份让人心动的情。这个家,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是中华儿女魂牵梦萦的心灵故里。
    为了让家的发展更具活力,西安市政府从9月初开展“问计于民”,到上周,收到市民网上发帖、跟帖1.35万条,收到意见建议5000余条。全市53个区县和部门共认领网民意见建议1911条,回复网民意见建议1706条,约51万字。网民“山河万里”评论道:“欢呼,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标示着这届市政府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是积极倾听民意的,落实工作是有效率的、真诚的”。正是这种效率,正是这份真诚,让西安市民看到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看到了西安市走向未来的强劲的发展活力。
    为了让家的环境更加和谐,市政府提出“绿满西安,花映古城”的目标,动员全民参与,植树造林,扮美家园,使西安新增城市绿地面积486万平方米,人均新增1.14平方米。基本达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各项指标,实现“城市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的人居环境目标。这一目标为西安勾勒出绿色生态家园的愿景,将创造出西安健康、和谐的人居环境。我们可以充满自信地说:西安应当成为一座绿色的家园,西安必定成为一座绿色的家园。
    为了让家的成员更加富足,周五,全市选派了1万名干部,陆续进村入户,集中宣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干部将自带行李,深入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采取座谈会、入户宣讲、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群众谈心等方式,灵活多样、通俗易懂地宣讲促进农村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方针政策。同时广泛收集、征询和了解农民对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帮助农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农民这个家庭成员尽快走上小康之路,过上富足的生活。
    一个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家必定会引来世人的关注。周六,凤凰卫视《震海听风录》栏目组来到西安,拍摄了三集访谈节目。参加访谈的专家、领导,就西安对世界的价值作出全新的诠释:西安是中国人的祠堂。西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血脉相连的统一意愿,体现了开放包容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文明几千年连绵不断的历史根基。西安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不仅要看经济发展,更要看文化价值和文化含量。近年来西安从三方面入手,梳理山河、梳理文脉、梳理人心,对秦岭北麓、浐灞生态区的山川河流进行保护和治理;对大明宫、曲江等一大批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居住在古城的市民的幸福感和自信心明显增强。西安可以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并与西方和谐相处。
    这是充满喜悦的一周,这是充满希望的一周。

(2008-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