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动产业升级,转变增长方式要转换思路


中国推动产业升级,转变增长方式要转换思路

 

 本文可以看作《必须尽快调整祸国殃民的产业升级政策》的续篇。之前的文章,估计有关人士看了会不舒服,估计包括国家主席在内,推动产业升级、转换增长方式是科学发展观中的一个主要内容,目前搞成这样,还给冠上“祸国殃民”的帽子,任谁也高兴不起来。发改委主推相关政策的人士可能更不高兴,可谁让你们以计划经济管理手段来推动市场经济发展行为?

市场经济的运作并不像有些学者研究现象得出的结论而后提出的建议目标那般直白,比如说要提高效率,减低能耗,降低污染排放,好像提高企业的各类门槛,逼着企业转型就能做到。事实上没有那么简单。对于企业的规范,要分门别类对待,全国几千万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会是一个模样吗?高污染、高排放事实上只有少数,这对该类企业进行规范和监管是合理的,不能简单将所有企业的标准全部进行同样的规范。而对于提高效率,提高门槛要求是没有意义的,提高某类产品的市场品质要求的作用可能比强行要求企业达标效果要好的多。市场有市场的运作规律,政府的规范必须根据市场的规律来办事,而不是靠行政直接干预的做法。我国的经济管理部门的干部往往还是喜欢搞行政命令、行政审批、行政验收的做法,无疑那是膨胀权力的无上法宝,但那是不适应市场经济大趋势的。

事实上对于发展市场经济,关键是引导,引导各种要素资源倾向发展目标,而不是堵截和硬推,像提高门槛的做法那是违反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因为那是限制市场规模和压制市场竞争。市场起点的公平性要得到充分保障,充分的自由和竞争才能让市场充分发育。对市场的规范不是要什么不要什么,而是对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是要让其明白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提倡产业升级,转变增长方式,要让企业愿意去做什么,放弃做什么,而不是让企业这部分可以生存,那部分必须消灭。

最近看到的有关的评论说,我国提出转换增长方式已经十三年了,到目前一点效果也没有,那确实是十分遗憾的。按照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管理模式,没有转变也并不奇怪。这次中央下决心要死掉一批企业来实现这一目标,决心不可谓不大,可是整个管理模式和思路没有改变,却出现“祸国殃民”的局面,是很可悲的。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十三年了没有转变的一些问题。其中与发改委功能设置的失败有很大关系,发改委成为小国务院,权力不断增大,干预不断深入,与市场经济管理明显是背道而驰的。同时我们看看张五常大加赞赏的县域竞争发展经济的模式,唯GDP模式,其实正是制造目前困境的根本原因,这一模式也不是中央提出不要唯GDP就能改变的,自上而下的经济管理模式和思路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一时间哪能就改变的了?看看这次房地产业的调整,各个地方政府那些表现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整个产业升级,转变增长方式有必要调整转换管理思路。怎么转换?

举个具体的方面。资本要素的引导。昨天《中国不应该有平准基金》一文我写了这么一段:这些年来,因为做大国有企业的关系,国有企业板块的巨量融资助长了生产性投资的过热发展,本来可以真正作为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主力的资本市场反而成了经济结构恶化的助推器。因为没有强制分红,股市的抽血不但没有给股民以回报,对我国的经济结构的消费力量实质是一个严重的压缩管道。这也是我们面对当前的经济危机,明知要启动内需却力量严重不足的一个原因,在形成国内的经济危机方面的负面作用是一个重要的形成机制。在制造国民经济严重的结构问题方面,资本市场的推波助澜作用是明显的。从中可以看到资本要素的作用吧?那么如何进行引导设计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吗?十三年来为什么就没有人去做相关的工作?当政者思路不一样,制度设计没有相关功能,是直接的原因。而我国经济学家群体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建言作用没有被重视可能是根本原因。我不相信这么小儿科的问题十三年来会没有经济学家提出。

与资本要素的操作差不多,劳动力要素、技术要素等等都可以通过相应的政策进行引导。深圳十出年来的产业发展引导就做的比较成功,现成的例子和简单的做法,北京的一些大老爷就是不屑一顾,终于闭门造车憋出一个奇臭无比的臭屁,一下熏倒全国至少会超过50万家企业。也算是奇招。

而关于县域竞争发展模式,必须想办法改变。这也不是中央下几个文件就能做到的。我看先将干部考核观察的要素先调整并明确下来,估计会有一些效果。比如,以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经济总量(如民营企业的注册数量、经济贡献比重)、居民的总体收入增长情况、当地自然环境的保护情况建档和变化对比、社会民意调查评议等几个指标来考察领导班子和具体干部我认为是当前比较合适的。先改变唯GDP发展模式,然后再完善行政管理制度,让政府逐步退出经济管理。如果可能的话,要推动地方自治,完善地方自治的制度监督,才能够最终实现依据地方情况的个性化发展。

2008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