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高贵的出身,显赫的地位,生前不是圣人,不是神仙,更没有当过皇帝,可死后却受到了圣人般的尊敬,神仙般的供奉,连皇帝都要为他祭祀,向他顶礼膜拜,这个人就是孔子。
他周游列国宣传自己主张,不得用。遂后整理古籍《诗》《书》《易》《礼》《乐》《春秋》称为“六艺”。提倡施行“仁政”,君主要有爱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春秋大一统,反对政权下移各自为政,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大约比孔子晚100年的孟子,师从孔子之孙子思学儒,晚年编有《孟子》一书。孟子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是2300多年前战国时代的第一人。
后来秦灭六国,秦始皇以法家学说统一天下,不允许有人议古非今,下令焚书坑儒。儒学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刘邦弃法而改用道家的“黄老之学”治理国家,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刑德并用,发展生产,恢复秩序。
武帝即位,诸侯坐大,危及朝廷。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登上了历史舞台。明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这个儒术已不是当年的儒学了。董仲舒本来就是个杂家,为了适应汉武帝的需要,他把道家和阴阳家的一些学说引入儒学,“天人感应”成了学说的核心,主张天不变,道亦不变和“君权神授”,搬出一个莫须有的“天”来,加上阴阳五行之类的说法,否定了孔孟儒学的民本思想。
孔夫子成了圣人,可他的学说却被阉割了,这不能不说是个“天”大的悲哀,之后又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来变去。
到了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派的兴起,又把佛教中的“佛性”引入儒学,成为“理”。提出“以理为本”,“理在气先”,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把伦理道德视为最高准则,并把纲常礼教宗教化、制度化,抹煞了人的合理追求,取消了人的人格尊严,最终成为明清两代的主流思想和阻碍发展的绊脚石。朱熹把《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分别加以注解,谓之“四书”,此后科举考试的试题全出自四书五经。
孔孟儒学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与诸子百家平起平坐,并无高下之分。汉武帝时,儒学由子学一跃变成了经学,在地位上就高出一筹。而儒学何以在汉武以后能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呢?一方面,因为它宣扬“尊君”,就受到帝王重视;另一方面,他也宣扬“民本”,就受到百姓拥戴。所以在中国社会就逐渐地达成了这样的一个共识。
孔孟儒学被后来的人变来变去,不断被革新、被修正、被篡改、被利用,不管是好是坏,是批判还是继承,都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影响着各种文化的内容和走向,并深深进入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孔子在塑造民族性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谁也无法否认,确实具有对中华民族持久的作用力。
我的儒学笔记
评论
1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