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六日,我和王文林先生去苏州参加了第二届中国羊肉美食节的开幕式,并演出了第一段类似于歌颂型相声的作品〈“吉羊”木渎〉。这段相声主要是介绍具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苏州木渎镇的风情和饮食.在以前我也写过以介绍传统文化知识为主体的相声〈逛庙会〉,曾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在小剧场演出效果也不错,所以接这个活的时候,还是满有信心的.
一进入操做阶段才发现,这类作品还真是不好写,不好演,在写本子的阶段三易其稿,和王先生反复排演——在火车上还在对词儿,上铺的兄弟笑称:你们说相声的真是敬业——总体演出效果算是一般吧,60分,不算太出彩。在苏州体育中心,四千多人的体育馆里,当地的领导和现场的观众还算认可我们的表现.后来江苏卫视也播出了,有朋友看了电视给我打电话说,你们在苏州也这么火啊.这是过誉了,谢谢朋友们的支持,我们会努力的.干的好干不好是一回事,用不用心是另一回事.
苏州美景无边,人文荟萃,演出完的第二天,我就去了神往以久的桃花坞,凭吊那个在几百年前用自己的才华感动一代又一代人的风流才子唐伯虎.桃花坞,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诗意,就像北京的百花深处.除了诗意之外,还有厚重.我总是想,当年唐伯虎轻衣折扇,行走在这街上,珠玑信口,顾盼生姿,是否给此处带来了永久的灵性和人文气质呢?
(桃花坞大街的东口)
现在桃花坞大街上还住着一位名士,那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制扇工艺的传承人徐义林老先生,在曲径通幽又有些窄仄的打线厂,在杂院中仅两间平房的徐宅,我见到了这位七十六岁的老人.并带去了我师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八角鼓演唱艺术和联珠快书演唱艺术的传承人,七十四岁的章学楷老先生的问候.
苏扇历史上就甲于天下,可惜现在能把艺扇做好的人凤毛麟角,徐先生制扇天下第一,但也有仅此一人之叹.好在现在传统文化有一点全面复苏的迹象,在北京也有一批年轻人开始懂扇子,收藏扇子.徐老先生谈及此处,也颇感欣慰。
(在徐老先生的工作间)
我去看了昆曲博物馆和评弹博物馆,在天下只此一家的百花书局买了十来本书,并约了神交以久的好友,评话演员陈传奇来会面.没想到一谈之下,双方都兴致勃发,几乎整夜未眠.评书和评话,太多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了.评书在北方书场寥寥,而现在上海江苏,每个城市都有一些评话书馆。陈传奇们每天都在四下里城乡中书馆说书,一住就是个把月,这种人才贮备和市场运作,很值得北方的说书人们借鉴。
(我们在谈讨两派醒木的区别)
苏州园林之美难于言表,但我们只有一天的时间游玩,在网师园,王先生在三步桥上留下了颇为洋气的照片.老先生的心态之好,令人羡慕佩服。
相比于王先生,我更像老儒,失于老气横秋了,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