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悟“在场主义”


 

 

最近执行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化经理人项目时,就听到散文流派的领袖人物周闻道先生提出“在场主义”,觉得很奇怪。通过百度、google了解到什么的“在场主义”总感觉自己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当我有幸研读到以周闻道为主编的在场主义散文《从天空打开缺口》书籍时,在《散文:在场散文宣言》的文章中发现了本真原初这样一些词。大约在场主义与时代性相关,又不能离开自然性吧。他在文中说:过分的修辞,概念化,都是散文语言的病态。他说:在散文写作中,在场性在场(即存在的状态)或存在意义的显现,只能通过本真语言领悟和显示。
  深究下去,立足于周闻道对于在场主义的阐述,我对于这个在场的概念产生了多重质疑。在,是在现场,还是在源头?在现场才可能产生现实主义作品吗?在源头,通过回忆去到论者所谓的原初,是不是又与庞大的散文传统之流——“意识流相融合了呢?再者,在场主义”的精髓是本真,那么是本来还是本源的真?要强调本来的存在状态还是强调本源的历史存在?现代人从哪里去找原初,又想要找到什么样的原初

所谓在场,简言之,就是一种本真的存在方式;在场写作,追求的是对本真存在的完美呈现。但是,现实却存在许多遮蔽,主要表现在主体、客体和语言三个方面。因此,去除遮蔽,呈现敞亮,展示本真,是在场写作追求的目标。在场主义提供的是一种方法论,而不是作品本身。在这里,在场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是不可分的。    

因此书中谈到:我们必须说到“真理”这个终极价值词。在希腊语中,“真理同时含有“真实”“真相”的意思,也即海德格尔所揭示的“无遮蔽状态”。还应该感说到另外一个词:“澄明”。 “澄明”。源出于动词“”照亮。照亮某物即意味着“使某物自由”, “使某物敞开”。

“澄明”即自由的敞开之境,也是通往“在场性”的唯一可能之途---只有“澄明”才能使“在场性”本身的“在场”成为可能。而欲达致“无遮蔽状态”,只有通过“去蔽”“揭示”和“展现”。因此,“在场主义”散文所强调的“在场”和“散文性”追求就是“去蔽”,就是在与黑暗是主动接触和冲突中,通过无遮蔽的敞开,而达至自由之境。在此意义上可以确认:“在场”就是去蔽,就是敞亮,就是本真;“在场主义”散文就是无遮蔽的散文,就是敞亮的散文,就是本真的散文。

 而有幸在本周末能够见到周闻道为主编的在场主义”散文《从天空打开缺口》的部分作者,真诚期盼周末的到来,能够得到现场的“在场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