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处置方法与预案制定及演练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处置 方法 预案 制定 演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的规定,表达共同意愿的上访人员,代表人数不能超过五人。超过五人,则称为“群体”,视之为恶意上访。而根据有关“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实施办法的规定”,我们对大规模人员违规集体上访;人数较多的非法聚会、示威、游行;非法集体罢工、罢课、罢市;聚众围堵,冲击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他重要单位;聚众堵塞公共交通枢纽,交通干线,破坏公共交通秩序或非法占据公共场所;聚众阻挠,妨害国家、省、市重点建设工程施工;聚众围攻、挟持国家公务人员和其他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危害公共安全、扰乱公共秩序的事件均称为群体性事件。
一、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职责、任务和方法
1、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职责和任务
发生群体性事件后,当地公安机关的主要职责大致有三项,一是维护现场治安秩序;二是作好领导参谋 ;三是为事件升级做好处置准备。
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主要任务概括起来大约为七项:一是协助主管部门通过广播等方式,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解释有关问题,争取教育大多数群众,孤立少数为首分子;二是实施现场警戒、管制;三是必要时对现场可疑人员进行人身搜查,查验其证件,收缴其非法携带的凶器、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和用于非法宣传、煽动的工具、标语、传单等物品;四是播发通告,责令违法聚集的人员在规定时间内离开现场;五是根据总指挥部或现场指挥部的决定,对超过规定时间仍滞留现场,围堵党政机关和交通要道的人员;进行打、砸、抢、烧或群体性械斗的人员;组织、煽动、串联、挑起群体性事件的为首骨干分子依法采取驱散、拘留等相应的强制措施;六是依法使用录音、摄像等手段进行现场取证,为妥善处置和事后依法处理提供有效证据;七是对于群体性事件中的违反治安管理条例的人员,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情节轻微不需要追究法律责任的,可令其具结悔过或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对党员和干部参与事件需追究党纪和政纪责任的,通报其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处理。
2、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方法
处置群体性事件和应对其它一些突发性意外一样,也有一些规律和一般程序可以遵循。应急处置程序是指从发现群体性事件或接到群体性事件警情信息到指挥调度警力处置的全过程,按时间先后包括警情报告、先期处置、指挥调度、善后处置等8个逻辑环节。
(1)、警情报告。各单位对接报、发现和了解到的人员聚集、可能滋事信息或突发群体性事件信息要立即报告所属单位或上级部门,或直接报告局指挥中心。属于重大和特别重大的群体性事件信息,必须立即向局指挥部报告。
(2)、先期处置。群体性事件所在地派出所是第一处置责任单位,属地交通警察配合。发现或接到群体聚集行为或群体性事件警情后,在向上级报告的同时,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迅速派出相应警力赶赴现场开展调查,掌握动态,维护秩序,控制事态。属地派出所到达现场后,在组织警力维护现场秩序的同时,还要尽快了解发生事件的原因,对事件性质、影响程度作出初步研判,连同现场情况在10分钟内向县(分)局指挥处或地(市)局指挥部报告。属地局指挥处接到报告后,视情上报局指挥部并做好随时启动预案的准备。
(3)启动预案。一是局指挥部的指挥员对预警信息、报警事件的风险系数、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判断后,依照群体性事件级别的量化标准,按管辖级别权限,做好应急准备或分别向地(市)局、县(分)局局处置群体性事件领导小组提出启动地(市)、县(区)相应级别处置预案的建议,以及现场警力和装备配置的建议,经同意后,再分别向地(市)、县(区)应急指挥中心报告,由其报请有关领导批准。经批准后,启动公安处置预案。紧急情况下,地(市)局、县(分)局可以直接启动公安处置预案,然后再报请批准。
二是县(区)、地(市)应急指挥中心从其他渠道接到发生群体性事件的报告,按有关程序启动县(区)、地(市)应急预案的,地(市)局、县(分)局处置群体性事件领导小组在接到指令后必须立即启动公安相应应急预案。
三是在处置群体性事件过程中,由于事态趋于严重,适用原处置预案难以控制时,指挥部指挥员应视情按程序向局处置群体性事件领导小组提出升级处置申请,经同意后,再分别向政府应急指挥中心报批。紧急情况下按管辖级别,可以直接决定升级处置。
四是在处置较大群体性事件过程中,局指挥部应视情派出观察员到现场掌握情况,为升级处置提供指导和依据,并负责提出现场警力和装备配置的初步建议。
(4)调度警力。因处置群体性事件要调动公安警力的,用警单位应按照规定向上级公安机关报批。情况特别紧急,不及时调动警力采取果断措施则难以控制事态时,可以边出警处置边迅速向上级公安机关报告。因处置群体性事件要调动武警部队的,用警单位应按照规定向上级有关单位报批。
处置较大群体性事件,负责组织工作的属地局在调警权限范围内可以直接调动本辖区内的交通警察、消防警察的警力配合,不需向上级局请示。
而警力的集结需由局指挥部按照已批准启用的相应级别处置预案和批准的警力及装备配置,分别向有关单位下达警力集结指令,接令单位必须按本辖区15分钟内,跨区30分钟内,组织警力赶到现场向现场指挥部报到,迅速按分配任务开展工作。
(5)成立现场指挥部。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指挥系统启动后,根据相关预案,及时成立现场指挥部。现场指挥部根据处置事件的需要,适时指挥调度相关应急行动组开展工作。与此同时,现场指挥员应实时跟踪指令的执行情况和处置警力的到位情况,并及时向现场总指挥报告,以使现场总指挥全盘掌握警力数量、种类、分布等情况,牢牢掌控现场局势。
(6)依法处置。现场指挥部应指挥各应急行动组,使其根据现场情况采取措施严密控制现场,维护秩序,依法进行宣传教育,疏散围观群众,做好取证工作,掌握犯罪事实,必要时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果断、迅速平息事态,并及时清理现场,恢复正常秩序。事件平息后,指令相关行动小组对违法犯罪人员依法及时作出处理。
(7)加强报告。在事件的处置过程中,现场指挥部一方面要注重事件实时信息的收集,另一方面也要督促各单位及时报告情况,并按省、市公安厅上报群体性事件信息的具体要求,加强情况报告。
(8)善后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决定了群体性事件的善后工作非常重要,有时比前期处置还重要。为此,第一,现场指挥员应指令“善后审查处理组”的人员继续跟进情况,防止事件反弹;对违法为首分子依法处理;做好强制带离人员的善后工作等等。第二,由于公安部门尤其是现场指挥部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平息等过程信息掌握较多,所以应向政府涉事部门提出化解事件矛盾的建议。第三,总结点评,不断提高处置水平。理论上讲,任何一次群体性事件都有其特点,处置方法也各不相同,因而处置任何一次事件都有其成功之处,也有其不足之点。只有总结经验,剖析不足,并使广大民警掌握相关情况,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水平才能取得质的、不断的提高。
二、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预案的制定
处置群体性事件需要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也就是说要制订科学而详实的预案。其预案的制定应满足如下要求。
1、群体性事件处置预案的基本框架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为便于统一管理,我们将应急预案制定的基本框架定为以下几个部分。
(1)、序——简略的阐明制定预案的目的,以及编制预案的依据。
(2)、适用范围——阐明所制定的预案针对的特定事件及其状态,即指要处置的事件及按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影响时间长短所划定的分类和分级。通俗地说,就是指预案所针对的目标。
(3)、基本原则——阐述所针对的特定事件在处置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方针,也可以说是在处置过程中要达到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可以是本级制定的,也可能是上级提出的,更有可能是法律和法规规定的,不得违背。
(4)、组织指挥——包括所针对的特定事件在处置过程中的组织体系框架及组织领导机构设立的地点。
(5)、职责分工——处置预案所针对的特定事件的单位及所担负的任务。
(6)、处置措施——防止预案所针对的特定事件发生、发展,或事件发生后为将其影响和危害降至最低程度应采取的工作步骤。
(7)、处置工作保障——为做好预案所针对的特定事件的处置工作应提供的基本保障及提供保障的有关责任单位。
(8)、基本要求——完成处置工作应注意的事项。
(9)、附则——为保障预案得以实施应明确和遵循的事项。也就是有关要求、训练和演练办法、各种图表(如警力部署图)、监督查检和奖惩措施等。
2、群体性事件处置预案的基本要求
(1)、要按事件的分级,逐级编写预案。
(2)、要依据有关规定编写预案。按照统一的框架,根据本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及编制装备等情况,将任务和职责细化,并与警用地理信息(PGIS)结合,将装备分布、警力分布、警力资源分布等标注在PGIS上,以实现可视化操作。
(3)、要将编好的预案经审查后立即分发;预案审定后应立即印发有关单位组织演练。
三、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预案的演练
我们认为,制定处置群体性事件预案有三个基本环节,即:拟订、演练和修订。其中,演练是最重要的一环,演练不仅可以完善预案,也是“练为战”的最终目标,更是未雨绸缪、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最高体现。演练,不论是对处置人为的群体性事件,还是应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都是十分重要的,是生命之重的完美诠释。
根据防暴处突实战的要求,我们推荐以下一些预案演练的基本内容。
首先要明确防护装备,做到熟练着装与使用。并根据群体性事件的等级,统一着装。
警察各种防护等级的着装有:轻装警察:警察着常服(或作训服),扎勤务腰带,没有防护;半重装警察:警察着作训服,穿戴防暴手套,护臂甲,护腿甲,防暴头盔,携带防毒面具、催泪喷剂、手投式催泪弹和警棍;半重装轻盾警察:半重装警察,携带防护胸腹部的轻型防暴盾牌;重装警察:警察着作训服,穿戴全套防暴盔甲服,携带防毒面具、催泪喷剂、手投式催泪弹和警棍;重装轻盾警察:重装警察,携带轻型防暴盾牌;重装重盾警察:重装警察,携带重型防暴盾牌。
其次是统一标志。在防暴头盔的左右和后脑部(或防暴服的后肩部),按大队、队和分队的建制标上明显的建制编号,或贴上醒目的彩色编码图块;如果是在夜间要使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编码图块。
再次是演练防暴队型。警戒、引导队形:由轻装警员组成,得到半重装轻盾警组的后备支持,或者由轻装警员及半重装轻盾警员混编组成,得到重装重盾警组的后备支持;防御对峙队形:由轻装警察和半重装警察组成,得到重装重盾警组的后备支持,或者由重装重盾警察和半重装警察组成,得到半重装轻盾警组的后备支持。
防暴队型基本构成要求至少设立三层防线:第一层为盾牌,第二层警棍、催泪喷剂相间部署,第三层做后备支援。层与层错位站立,队形中避免锐角衔接,原因是锐角处最容易被冲散。
最后,要特别演练一些重点科目:如在有人抢夺盾牌时,第二层的警棍打击其手部令其退缩;当受到棍棒类攻击时,第二层使用催泪喷剂将其推到安全距离之外;而当受到燃烧瓶攻击时,第三层使用干粉灭火器将其扑灭。特别要努力保持密排队形,防止任何人被拉出或挤出队列;受到投掷物攻击时,由错位站立变为对位站立,转为盾阵防护队形。注意:受到任何攻击或威胁,都应发出明晰的口头警告。若无命令,不得推进。
(原载《警察实战训练研究》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