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与奥运的故事(一)


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圆满结束。在这次奥运会举办的过程中,我荣幸地成为一名火炬手,亲历了圣火传递的过程。作为四中人,我除了与其他所有人同样的激动、兴奋与自豪外,还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来自于四中与奥运的不解之缘。

 

在北京四中体育馆外的松树下,摆放着一块采自泰山的岩石,我们叫它“情系奥运石”,实际上是一座奥运纪念碑。岩石的上方镶嵌着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先生的头像,这是四中作为亚洲第一所目前也是唯一一所国际顾拜旦学校的标志,中间镶嵌的是当年来到四中考察的所有IOC评估团成员的签名和2007年罗格主席在四中留下的祝语,下面是一枝煅铜的橄榄枝。奥运纪念碑象征着北京四中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届奥运会的不解之缘,象征着四中人的奥运情结,记录着四中人为奥运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曾经付出的努力。我记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第一次申奥时,四中就参与了一些接待工作。长长的卡迪拉克轿车开进校园,停放在老校长室(四中接待一些重要宾客的专用会客室)旁边,据说来的是国际奥委会的官员。不过那时我还是一名普通教师,没有直接参与这些活动,因此印象并不深刻。我下面讲的仅仅是我所经历的几件事情。

 

接待IOC评估团

 

2001年初,四中接到一项特殊的任务,就是代表全中国的青少年接待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当时正是我国申奥的关键时期。国际奥委会评估团考察北京,要了解和考察许多地方,如道路交通情况、交管局、兴奋剂检测中心等,当然,在考察的过程中也要了解北京市民对举办奥运的看法。因为当时一些西方人认为举办北京奥运会是政府的一厢情愿,一定会有许多老百姓中持有不同意见。要知道,举办城市的市民支持率是一项重要的指标。

当时接受这项任务的有两所学校,四中和另一所小学。市委市政府要求两个学校同时上报接待方案,然后两校择一。四中上报的方案是从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二十几个班级中每班选一名形象大使,一对一的接待。这显然是学生处杨凌波马越她们想出的主意,她们都是策划各种大型教育活动的高手。据说这个大胆的方案一报上去,就使奥申委和市领导的眼睛一亮,最后上级决定采用四中的接待方案。时任北京市市委书记的贾庆林同志提出要求,一定要使四中的接待活动成为整个申奥活动中的亮点。

当时学校的环境条件非常不利。北京的冬天天总是灰蒙蒙的,寒冷、干燥、多风,树木凋零,草地枯黄,接待时间又定在傍晚,这种季节气候天气时间对人的心情的影响都极为不利。尤其不利的是,当时四中的校园正在施工兴建办公楼,一部分暖气管道从地下移到地面,横七竖八的,显得非常零乱。更难办的是四中的校舍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建成后,15年没有进行装修,外观已经很破旧。究竟能不能把接待活动变成亮点,当时谁也没有把握。

上级领导的决心很大,动作也十分迅速。决定后的第三天,装修队就进驻四中,开始对教学楼、科技楼、体育馆等主要栋号的外观进行维修。谁都知道,冬天不是搞装修的季节,但这是一项硬任务,必须克服困难完成。我们当时注意到,四中外面街道两侧的居民楼也在装修粉刷,这使我们更加感到这项任务的责任重大。

 

校内的接待筹备工作开展的也很快。学校立即召开的干部会,研究接待工作的细节。尽管整个接待过程只有20分钟,但是我们都感到这20分钟很可能在整个申奥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在评估团考察北京的期间,这是他们与青少年的唯一一次零距离的接触。四中的学生代表的不仅仅是四中一所学校,他们代表的全体北京市民,也可以说是全中国的青少年。很显然,只有用学生的热情才能驱走冬日的阴冷。会上,电教处主任曹宪出了个高招,他建议用三合板将移到地面上暖气管道包装起来,做成一道“申奥墙”,这个建议立即被采用;四中张桂琴老师的女儿柴欣是在艺术世家熏陶出来的天才,当时正在大学读书,她设计了一个火龙图标,印在篮球队的帽子上,制成“火龙帽”,这个火龙帽图标现在已经成为四中篮球队的标志;申奥墙上写着“四中师生期盼北京申奥成功”的口号,当时的学生会发起了全校师生的签名活动,很快,申奥墙就被师生签满了。全校师生的热情被点燃了。

 

按照接待方案,每个班级不仅要推选出一位形象大使,而且还要设计一张电脑彩色画页,作为礼物送给客人。画页设计的要求很高,要体现中国文化,体现北京奥运理念,体现学生们的热情,还要有四中的特点,当然还要活泼诙谐,有创意。为此,每个班级都成立了一个接待小组,几个学生有明确的分工,擅长电脑和美术的学生负责设计制作画页,还有的帮助设计接待时的谈话内容,当然最紧张的还是担任接待大使的学生。这个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理解奥运精神的契机。不知道开了多少次的审定会,画页一张一张的审查、推敲、修改,有很多次学生设计的方案干脆被彻底否掉,重新设计。那时还没有优盘,刻一张光盘也很不容易的,学生们都是用三寸磁盘来存贮文件,有好几次学生通宵达旦辛辛苦苦做好的文件,到了演示的时候却读不出来,急得直掉眼泪。那时还不像现在有那么多的设计软件,学生们利用了当时最好的手段,发挥了最大的智慧。经过一次次的修改,每张画也的方案最终敲定,二十几幅画页摆放在一起,像是一座百花园,每一幅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这真是学生的智慧与汗水(尽管那时是冬天,但我猜想学生一定都急出过汗)的结晶。画面上的一些话也感人至深,如高二一班的画面上写道: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的夜晚,星星在天空闪烁,像是点燃的火焰,永远在我们的心中。我们手挽着手,期盼着奥林匹克时代的到来,期盼着奥林匹克之火在这片大地上点燃。还有一个班的学生设计的是关云长举着火炬在长城上,这个火炬就是纸卷形状的,很像后来的祥云火炬的造型。为了准备这张画页,有些学生甚至彻夜不眠。当时是常菁(党总支副书记,主管电教工作)负责这项工作,李燕玲(现任西城区教委副主任)那时是四中的副校长,她带着几个英语老师逐字逐句地核实校对画页上的文字和标点符号,不少师生的眼圈都熬黑了。

 

接待过程的每个细节几乎是采用读秒的方式来安排的。从多功能厅前走到体育馆需要多少时间,一次次的反复演练。风度翩翩的邱济隆校长作为主人,口齿伶俐、漂亮大方的英语教师方芳担任翻译。邱校长谈吐诙谐、举止优雅,方芳是一位讲课颇受学生欢迎的年轻老师,曾获得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她还在全国各地开设英语学法讲座,有时一场来听课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就达七八千人,越是大场面就越能发挥,是个典型的“人来疯”,这一对绝好的搭档自然成为四中的形象代表。负责接待的学生更是辛苦。为了在接待的过程中表现的亲切自然,学校通过奥申委找来每一位客人的照片,让学生反复辨认,为的是他们一下车就能立即迎上去,缩短心理距离,尽快入境,使客人感到亲切热情。学生们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每一位客人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背景材料,认真设计谈话的细节内容,避免谈话时产生尴尬或落入俗套。学生的提高和成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的。据说当时有个别的家长对四中接受这样的任务不理解,担心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其实学生的学习绝不仅仅限于在课堂上,参与这种活动是更重要的学习。这些机会只有在四中上学才能遇到,从这点上讲,四中的教育环境真是得天独厚。现在已经没有人怀疑参与这项活动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当然,现在看来,这个活动对北京申奥成功的意义更加重大。

一切准备就绪。我猜想那时每个人的心情都一定很复杂。尽管经过如此细致的准备,每个人都充满信心,但是每个人的心里也会十分紧张,因为这次接待活动对每个人、对北京、甚至对中国来说太重要了。这么重要的事情,就要落在他们稚嫩的肩上,由这样一群十六七岁的未成年的孩子们来承担。他们能行吗?

2001年2月22日傍晚,天气灰暗阴冷。正如我们原先所担心的那样,这是一个不容易使人产生好心情的天气。来了不少记者和各级领导,更多的是上级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些人几乎天天在四中盯着,和我们早就混熟了。整个校园的装修奇迹般的完成了,环境可以说焕然一新。体育馆里,篮球队在训练,游泳队在训练,这是在正常的训练时间里的正常训练,不是做秀,当然这一天的训练还是要事先安排一下的,要做的比平常更认真。按照原来的计划,评估团要在多功能厅前下车,在邱校长简单致词后,由学生陪同到体育馆进行参观,观看学生运动队的训练。“火龙帽”就是要在篮球馆,由正在训练的学生跑过来送给每一个人。然后评估团要从操场的南面走过,穿过教学后的中厅,那里有一些学生的插花作品,是学生生物选修课和小组的作业,每一个作品也都体现了奥运主题。从教学楼出来,就到了“申奥墙”的前面。学生在整个陪同的过程中,要不停地用英语交谈,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和爱好来寻找话题,特别是要表现自己的风度,表现出中国青少年的自信、大方、热情和对奥运的期盼。当然这种期盼的心情是不会直白的表达的,至于如何表达,要看每个学生的谈话技巧。这些外国人见到孩子们一定会很兴奋,因为他们来北京后很可能很多天都是和成年人打交道,他们接触到孩子们一定会开一些玩笑,如何应答,完全靠临场的机敏,这些恐怕很难事先准备了。不过我想学生们都明白,表现的越自然越真实就越好。

 

为了避免人多拥挤,陪同的人员被严格控制,只允许国家媒体的记者跟随评估团。经过协商,四中被允许派摄像人员和照相人员跟随,但不能太多。电教主任曹宪擅长照相,尤其擅长抓拍人物,照相和摄像的任务自然少不了他。学生们也不忘给学校的摄影师创造机会。但尽管这样,照相还是受到很大限制,照片很不全,据说大部分照片都是后来从新闻单位那找来的。每个学生的手里都拿着事先准备的小礼物,还有两张画页。其中一张要送给客人。有些画页上有四中学生与该位客人握手的卡通画,很滑稽,相片是学生们设法事先搞到的,相信那些官员们一看到这幅画就会觉得很滑稽,两个人的心理距离立刻就会大大缩短,画页中的内容也有许多话题可谈,这些都是在准备画页时想到的。另一张画页是用来签名的,我们是想把签名的画页事后收集起来,做成一本纪念册,在学校永久保存。孩子们自己还准备了一些让客人签名的东西。

车到的比原定的时间晚了一些。由于天气寒冷,所有的客人都穿灰色的羽绒衣。我们的孩子们穿的不多,服装没有统一要求,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着装,要展现一种大方优雅的美。邱校长照常是一身西装,方芳穿了一件红毛衣。不过我想,他们此时此刻都不会感觉到寒冷。邱校长致词时,学生们都准确锁定了自己的目标,所以致词一结束,热烈的场面就立即开始了。听说在此之前,那些官员们一听说到四中是小孩们接待他们,许多人都高兴的拍起手来。每一对主客都像是好久未见的老朋友,他们边说边走,其乐融融。有些客人像搂自己的孩子一样照相。从体育馆出来后,我看到每个人头上都带上了“火龙帽”。

 

接待评估团团长韦尔布鲁根先生的是高一学生惠尚懿,这是个高高的女孩子,口语流利,举止大方。在接待过程中,她设计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情节:接近尾声时,她引着韦尔布鲁根先生走到“申奥墙”前。我记得她一些简单的讲述。

韦:这是什么?

惠:这是“申奥墙”,上面写的是“四中师生期盼北京申奥成功”,还有全校师生的签名。您愿不愿意签名?

韦:我也可以签名吗?

惠:当然可以!您要是签名了,就表明您支持奥运呀!

韦:那好!

据说正当他准备签名时,一位津巴布韦籍委员提醒说,你作为团长是不能签名的,否则就表示你有倾向性了,这样会有失公正。没想到这句话反而更促使韦尔布鲁根先生去签名,他一边走过去一边说,我为什么不能签名?然后从惠尚懿手里拿过笔走到“申奥墙”前,在Expect的字母E处留下了他的签名。签完名后还打趣地对惠尚懿说,怎么样,我的签名很漂亮吧!韦尔布鲁根的签名的确很有点艺术性,我觉得有点像电影《铁面人》里那个法国皇帝的签名,笔道画成一个圈圈。看到了团长的举动,评估团的其他成员也都纷纷签名留念。

 

如今,这些签名都镌刻在了泰山石上,被永远保留在四中的校园中,她成为四中学子为国家勇敢承担责任的勇气与智慧的永久性纪念,成为四中精神的一个象征。这些签名对北京、对中国来说太重要了。今天看来,这的确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情节。其实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学生制作的画页上签上了名,有些人还留下了祝福的话。这些画页后来被收集起来,装订成一本画册,成为一件珍贵的藏品保留在四中的校史馆中。惠尚懿后来考进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直读博士,学习成绩优异,特别是在医院实习时对工作极其认真,对病人体贴入微,大家都称她为“小惠大夫”。四中学生能够得到这样的锻炼机会的确是他们的幸福,这对于他们锻炼社交能力太重要了。后来有一次我带她到电视台作节目,她谈吐沉稳老练,自然大方,很受编导的好评,那次节目是上星直播,全世界都能看到。后来在学校的几次重要的接待活动中,我们还邀请她回到学校,如接待希腊奥委会主席基里亚库先生和韦尔布鲁根先生的回访。听说她这次也被选为奥运会的火炬手之一,我想她作为火炬手是当之无愧的。

接待活动一直持续了50多分钟,比原计划的20分钟超出了整整一倍半的时间。他们下面要去交管局,不知后面的考察活动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评估团的成员与四中学生成为了好朋友,据说后来还有些书信往来。接待活动结束后第二天,这些学生们被邀参加北京市政府的欢送评估团的宴会,说这是评估团成员们集体的强烈要求,显然他们都很喜欢四中的孩子们,或者换句话说,他们喜欢上了中国的孩子。

这次接待活动,也许使国际奥委会评估团的所有成员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了中国青少年的热情和对奥运圣火的期盼,确切地说,是中国人民对奥运圣火的期盼。现在没有人怀疑,这次接待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的优雅、大方和热情,不仅给每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申奥成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两天后,2月24日午夜,也许是25日凌晨,四中办公室主任黄汉文老师被电话铃声从睡梦中叫醒。电话是从奥申委打来的。评估团完成了对北京的考察,马上就要离开。在机场,他们突然提出最后要见一见所有接待他们的四中学生,据说飞机起飞时间因此推迟。于是,学生们迅速赶到机场与这些老朋友话别。那种热烈的场面我们不难想象。

三年后,2004年1月1日,北京奥组委在四中举行“纪念顾拜旦诞辰141周年暨《中学生奥林匹克知识读本》首发仪式”。会上,何振梁先生高度赞扬了四中学生成功接待国际奥委会评估团的活动。他对四中的在校学生说,三年前,四中学生接待奥委会评估团的活动,对我国成功申办奥运会起到了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四中学生接待时表现出的热情与自信,感动了评估团的所有成员,给国际奥委会评估团的每位团员留下了非常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这次接待活动所起的作用之大是你们难以想象的……我看到何振梁先生在讲这些话时,他的眼睛中放射出了晶莹的光,那一刻,我非常理解他的心情,我觉得那晶莹的光是从他内心深处发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