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8月4日头版:研判经济形势,校准调控政策


[导读] 上半年的宏观调控旨在降低通胀,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但受到多重因素叠加效果的影响,广东经济出现外贸增速放缓、工业利润大幅下滑等问题,对许多企业的发展甚至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当前需认真研判经济形势,谨防宏观调控硬着陆。作者与合作伙伴在2008年7月撰写了调研分析报告,被《香港商报》2008年8月4日以头版头条整版刊登,引起了巨大影响,被国内外媒体广泛转载。现在的宏观政策调整基本上采纳了作者的建议,和作者的分析结果基本吻合。 

一、中国需要转型:传统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粗放式、资源消耗式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传统的粗放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中央适时提出了经济转型战略,倡导节能减排,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和要求,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近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提升我国产业结构,降低通胀率,保障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但是上半年的宏观政策效果不甚显著,不仅没有实现年初温总理提出的CPI控制在4.8%的目标(有近3%的差距),反而造成了中小企业资金进一步短缺和生存压力进一步增加的问题。据7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消费者信心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双双连续下滑。

在这一轮宏观调控中,广东经济出现外贸增速放缓、产业转移阻力较大、工业利润大幅下滑等问题,一些经济指标首次出现了绝对值的下降,如问题不解决,将危及到广东在全国的经济排头兵地位;如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会对广东乃至全国经济造成巨大的危害。

现在的经济局面不是单一的因素可以解释的,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考虑:既有结构升级产生的“阵痛”,也有各方对升级准备不足的问题;既有政策工具密集出台的因素,也有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二、多重因素叠加导致经济形势严峻

近几年来,由于贸易顺差急剧增加,国际贸易争端不断增多,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状况明显,外贸政策开始朝“中性化”发展,取消了一些不合理的补贴措施,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外贸政策的转型本来有助于我国贸易结构的提升和加工贸易的升级,却与一系列其他政策措施及国内外其他因素产生了叠加的影响。人民币持续升值、信贷紧缩,以及次贷危机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结合日渐偏紧的外贸政策共同作用,对许多出口企业的发展甚至生存,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而首当其冲的是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形势的严峻,必然还将波及到就业问题。

1.结构升级过程的“阵痛”

广东经过30年改革开放,在多项经济指标上居全国前列,也是中国经济第一大省。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保护压力加大,拼资源、拼成本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消耗高、附加值低、国际竞争力弱,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是必然选择,新的外贸政策就是逼迫中国企业迅速向国际高端产业链条移动,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出口退税新政中,进一步降低了一些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出口产品成本增加压缩了低附加值产品的市场空间,可能会使得一大批企业处境艰难。但要想继续保持广东的经济领先地位,就必须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双转移”战略,必须对原有产业布局进行调整,而调整可能会对一些地方局部利益产生影响,可能出现低附加值的企业大量关闭的现象;或者原有落后产业淘汰搬迁之后,不能及时补充更高级的产业形态,造成“产业空心化”,这些都是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各行业需要经历的一场阵痛

2.各方对升级准备不足

50年,工业经济成功转型的有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和韩国。根据他们的经验,工业要升级、转型、转变增长方式,除了基础设施的配套外,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储备和完善的经济、法律和政治制度等软性条件。相比新型工业化国家当时的转型,我们还不具备升级的条件,高素质人才储备远远不足、法治社会还未全面建立,产业结构并不比周边国家高很多,甚至存在产业同构化的竞争关系,政府官员、学者和业内人士对升级的认识和准备尚显不足,这些欠缺令中国的经济转型任重而道远。所以,较高的政策预期与较低的现实条件的冲突,现实与设想之间的差距,导致经济转型障碍重重。

3.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综合影响

宏调政策组合密集出台,有硬着陆风险

中央提出节能减排的要求,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是正确的,但在具体实施和步骤安排上略显集中。因为宏观面上客观存在着市场逆向调节机制开始启动,产业投资高峰期开始自我收缩,多年来宏观调控政策累积性滞后因素开始释放的情况。在非常短的时期内,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人民币升值、提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多项政策组合密集出台,必然使营商成本大幅增加,使企业成本瞬间高企,可能会产生调控过度,甚至导致宏观调控的硬着陆。

政策调整缺乏缓冲期,力度强度较大

中国多年来实施的是渐进式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本轮调控政策的过渡期较短,未能留给有关企业合理的调整缓冲期,很多企业因此大额亏损甚至濒临倒闭。经历了高速扩张式增长后,中国的宏观调控进入紧缩期,而我们的产业结构层次还较低,相当一部分是典型的资金驱动型产业,这些企业离开资金就无法生存,而且企业比较弱质,市场适应能力不强,经不起政策环境变化的冲击。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并非一朝一夕,企业生存不了,宏观经济也吃不消。而国际上的热钱是不进入生产领域的,所以政策的急速紧缩,不仅没有控制好货币供给,反而限制了国内资金驱动型产业,而被限制的企业产出能力又回过头来加剧了通胀水平,反而造成经济更大的波动。

人民币升值较快,企业成本大幅提升

2005年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已经累计升值超过18%,从2007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速度明显加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经破7并上升到目前的6.8。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压减了出口企业利润,最近广州市外经贸局对广州市1361家外商投资生产企业就“2007年人民币升值对利润的影响”进行普查的结果显示,这些企业共减少了利润19.58亿元,约占其上年度利润总额的30%以上;二是人民币升值增加了生产企业国内购料加工出口的成本,以加工贸易企业为例,2007年广州市出口产品有30%是国内购料的;三是最直接的影响——出口价格上升,降低了出口竞争力,造成企业订单减少;四是企业普遍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产生恐慌心理,不敢接长单和大单,有的甚至压减生产和出口规模,以规避风险。

银根紧缩,限制了中小企业

近年来,多数时期我国原材料等上游产品价格上涨明显高于消费价格上涨幅度,积累了原材料成本上升压力;为了缓解流动性过剩问题,近期货币政策导向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从去年下半年至今,5次加息,13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资金成本迅速上升,进一步恶化了企业的投资营商环境,进一步打击了中国制造业。受税率、汇率、利息和原材料、劳动用工价格等 “三率两价”的变化影响,今年上半年企业生产综合经营成本上升明显。企业生产成本增加1035%不等,企业利润率普遍下降。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增长速度,财政和银行信贷的大部分资金进入到具有垄断性质的基础设施相关行业,这导致了中国经济“一头热,一头冷”的二元局面。“热”的,是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冷”的,是大部分民营企业投资。这次宏观调控中一刀切的紧缩信贷,部分地加剧了“冷、热”二元化,本来民营中小企业的信贷问题就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现在更是雪上加霜,温州地区出现很多中小企业转向民间融资,借高利贷来维持企业生存,这是一个必须得到重视的问题。

4.美国次贷危机和国际通胀压力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市场需求萎缩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经济放缓,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客商下单犹豫,购买力下降。美国是我国最大贸易伙伴国,美国经济不景气促使美国国内需求大幅萎缩,直接压缩了我国的外贸出口。广州市出口结构中美国市场约占1/5,今年上半年广州对美国出口下降了5.54%,可见其需求的低迷对广州市出口影响较大。广州市出口美国的商品受影响较大的是鞋帽、服装(全国服装出口下降11%,广东下降20-30%),此外,还有微型电脑、中央处理部件、空调、键盘鼠标等电子消费类产品及钢材、纸板、塑料制品等。有些企业订单萎缩达30%。

国际通膨压力促使原材料供应紧张

由于国内需求增长过快,相关产品价格机制尚未完全理顺,以及多次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再加上国际市场一些重要初级产品价格的持续攀升,石油、谷物价格一路攀升,世界钢材价格涨幅超出50%以上,铜价格涨幅超过60%,铝价格涨幅近30%,机电、轻工、化工等行业原材料价格涨幅多在20%以上,给我国的企业运行成本造成严重负担。今年以来国内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煤电油运供求关系趋于紧张的状况。某些重要产品和部分地区的紧张状况较为严重,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缓解。这对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抑制物价上涨带来了不利影响。

调研显示,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造成许多企业出口规模萎缩。根据花都狮岭皮革皮具商会的统计数据,皮具产品原辅材料价格上升了5%,整体毛利率从以往的1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6-8%。对纺织服装行业来说,由于服装面料的原材料就是石油加工产品,去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居高不下,致使服装面料、辅料价格上涨。据统计,今年以来,服装面料已提价4次,每次涨幅都在15-20%。

5.经济的周期性反应

从经济增长的长周期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经历了1978-19881989-20012002-今天 三个增长周期,每轮增长前都有一个2-4年的调整预热期,然后是一个连续7年的高增长期。本轮周期从2002年开始到今年恰好也是7年。这个周期性规律是由产业发展规律决定的,由于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新兴产业的发展,7年左右的高增长主要是新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峰期,固定资产投资高峰期一过,经济增长就会进入调整期。

从宏观数据和经济周期结合看,经过2002年到今天连续7年的高增长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房地产、汽车等新兴产业投资高峰期已过,产业投资经过量的扩张阶段后,将会进入到为新一轮增长预热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三、从紧政策可微调:防通胀、保稳定、求增长

由于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估计不足,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遭遇美国次贷危机等市场萎缩因素,导致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中小企业普遍资金链吃紧,尤其广东非公有制经济比较发达,目前面临的困难也比较多。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广东乃至中国将面临经济衰退的威胁,失业人口将激增,金融秩序将出现混乱,不仅全民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难以实现,而且会对社会和政治造成巨大的冲击。不仅会使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毁于一旦,还会造成经济、社会的重大危机。

鉴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出现的新情况,在中国经济开始降温进入调整期的时候,最重要的目标是保证经济增长不要大起大落,使经济增长保持一个健康、稳定的增长速度。这需要对从紧政策做出局部微调。

搭配宏调工具,发挥财政政策作用

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已经显现,近期不宜再出台紧缩性政策。可考虑更多从财政政策着手,发挥财政政策稳定消费需求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储蓄存款利息税税率,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低收入者生活水平,增加居民实际收入。为缓解企业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可以降低公路通行费等税费标准,对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的企业加大税收减免和抵扣。当前,企业最为关注的减税措施是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和扩大税收优惠,广东企业界反映,现行的加工贸易政策对出口退税的调整力度较大,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浙江企业界则反映,新税法取消了国产设备40%的所得税减免优惠,极不利于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放缓人民币升值步伐,稳定汇率

人民币升值过快是导致很多企业成本提高的重要原因,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中美利差是热钱流入规模急剧扩大的直接原因。由于人民币快速升值,外向型企业订单的利润损失现象比较普遍,也打击了企业扩大规模、接受订单的愿望,进一步造成投资营商环境的恶化,使得企业家把应当投资的钱转移到股市和楼市上,期望保值和增值,反而加剧了经济波动。

扶持中小企业信贷,建立信贷配给基准

此次银根紧缩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杀伤力很大,紧缩信贷的目标是避免过多的资金流入过热部门,而民营中小企业本来就难以获得信贷配给,属于经济中较冷的部门。所以,政府对过热和过冷部门的宏观调控要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首先对过热的部门要采取行政手法压抑他们的过热行为,对过冷部门不仅不应该打压,反而应该通过政府的力量协助民营制造业走向比较好的明天,要扶持和鼓励,要适当保持对中小企业的平均信贷规模,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与倾斜。长期来看,有必要借鉴产业经济学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方法,建立信贷配给基准(如生产率基准、关联度基准等),科学地配给银行信贷。

微调加工贸易限制目录,细化甄别机制,延长过渡期

加工贸易限制类和禁止类目录界定过宽,缺乏细致的甄别机制,沿用海关报关的商品分类目录不能区分企业耗能和环保特性,很多低能耗无污染的优质企业也被列入禁止类目录,一刀切地限制肯定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更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调查研究,细化限制基准,建立更详尽的限制标准,对不同企业能够区别对待。而且出口退税的调整力度较强使企业有些应对不及,很多企业在接受订单时是考虑到出口退税的,现在降低了出口退税使原本有利润的订单可能变成亏损了。另外,政策的过渡期较短,未能留给有关企业充分的调整缓冲期,很多企业因此大额亏损甚至濒临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