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论》(第十六章)


             (作者:胡志平)

 

16  响应,是人类创新实践的首发动力

 

两种高级运动方式让人的思想与人类进化一起提升。

那么,作为“主体”的人,与客体世界所构成的主动高级运动方式和被动高级运动方式,是我们今天才刚刚意识到的吗?不。让我们对现有哲学体系再作进一步回顾性探索和思考。

从人类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源头可以发现,祖先们一直在寻找物质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客观唯心主义找到的是“上帝精神”造就了一切,推动了一切,这是祖先们还没有科学知识的蒙昧时代的认识。机械唯物主义接受了较早期的科学知识,找到的是宇宙自身运动规律造就了自然,推动了一切。到机械唯物论为止,如果不能进一步看到大自然运动包含了螺旋式上升规律,那么,哲学对包括地球在内的宇宙间物质运动的认识,也就是一个机械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四季交替、月圆月缺、日落日出的过程,自始至终在一个初级循环圈里转悠。

可是,能够看出大自然具有推动物质文明向上提升运动的线索是什么呢?显然是造就生命的运动和有人类参与的物质高级运动。

人类,就是地球从物理运动到生命运动,不断提升运动质量和运动方式的高级成果。自有人类以后,自然界仍然保持了它原来的循环往复的基础和初级运动方式,不过这是包含了生命运动高级成果的――被提升了的另一个运动“圆圈”。主观唯心主义领先从哲学范围看到了:在这个新的“圆圈”里,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构成了另一种运动方式,即人的思维的运动和意识的发展,与自然面貌的被改变有着直接关系。

不过在当时,哲学家为这种发现兴奋得过了头,而把人的“意识”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实,也就是从主观唯心主义开始,人与自然与社会间所构成的高级运动方式的新动力,已经被哲学有所认识。辩证唯物论用“决定性作用与能动性作用”的关系,致力于更正主观唯心主义对本原问题的倒置,实际上,也科学地肯定了物质世界已经出现的高级运动方式和人的“反作用力”对客观世界的影响或推动。马克思在认可物质世界出现了新的动力因素方面,他是尊重客观实际的,是实事求是的。

针对上述情况,可以想到,自然界在其数十亿年的生命提升运动中,它每造就一个生命台阶,肯定就形成了一个崭新的自然生态运动圈,这个运动圈是以“信息与响应”为基本运动联系环节的。这比循环往复、四季交替的基础运动圈的运动形式,一圈比一圈更高级。既然如此,当人类产生之后,就势必预示着地球之上的高级运动方式已经产生。

不过,由于人对自然的作用力是从“认识自然”开始的,也由于之初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作用力小得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人与自然与社会结合的高级运动方式直到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逐步扩大和深入之后,人们才首先从动力要素上予以提炼、发现并重点突出了人的“意识”的地位,以显示它在客观世界中不可忽略的作用力。但这同时也出现了“物质”与“意识”谁是本原问题的对立。可是,重要的不是对立,而是在对立中促进了人类智慧的增长,“意识”的概念终于带来了一个巨大进步――导致哲学认识论的诞生和发展。

我们又惊喜地看到,当高度自觉地从物质世界高级运动方式上来看认识论的研究范围时,才悟出:任何一种认识论,它所揭示的都是人类与自然与社会所构成的高级运动方式的流程主线问题,认识论所研究的,恰恰就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方式和流程主线其所包含的运动规律。

不同的是,有的是唯心论主线(运动方式),有的是唯物论主线(运动方式)。也就是说,早在劳动再造人类的末期,哲学家们已经普遍用“认识论”概念来解说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了。这时候,宇宙间的基础和初级运动圈仍然循环往复,只有与生命物种相关的物质运动在不断提升着运动形式和运动质量。而人与自然与社会间构成的高级运动方式,理所当然更有着不断向上提升的空间。我们对物质高级运动方式提升阶段的大致描述是:

 

初始阶段:萌芽的高级运动方式――原始人群聚生活轮换消费片片自然生态。

中间阶段:被动的高级运动方式――为改善生活辛勤劳动创建人类美好家园。

目前阶段:主动的高级运动方式――扩展物质世界前沿领域改造时间与空间。

未来阶段:完善的高级运动方式――人脑响应条件取代感官的初级探索过程。

 

过去,我国高等院校哲学教材中的有关认识论的章节也是对物质高级运动方式的探讨和研究。所以,以往高校哲学教材中的“认识论”同样可以称之为“物质高级运动规律论”。由于物质世界的所有高级运动均包含了“意识”和“认识”作用力的参与,表面上看,认识论是在探讨正确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以及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但实际上,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正好紧紧扣住了物质高级运动方式的流程主线极其运动规律。

我们翻过了十八道梁,走过了十八道湾,趟过了十八道河,现在,终于又回到了认识论大循环的公式上: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在这个公式中,被清晰展示出来的物质高级运动的流程是:人类通过与自然与社会相结合,构成了推动物质文明的各种实践活动,并在推动物质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正确的认识,改变了人脑(也是生化物质)的素质,然后,用新的认识再进一步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进一步产生新的认识――进一步提升人脑生化物质的响应条件。可以看到公式流程中,有原动力,有追加动力,有周期性过程,也有阶段性表述。这是物质世界的初级运动所不能具备的高级形式,是只有人类参与才能实现的高级的物质运动过程。

由此注意到:凡是有人类参与的物质运动高级形式,其运动流程所体现的运动环节中,必须强调“认识”产生和“认识”提升这一环节。物质高级运动之所以“高级”,就是因为有人的认识参与,并伴随着认识提升;有人脑响应条件的改善,并伴随着人脑遗传基因的进化。它促成了人与物结合而成的实践发展将摆脱自然界那种周而复始的机械论初级圆圈,也构成了这个星球上的物质发展过程将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呈现出可以向上提升质量和水平的总趋势。

人的认识一旦产生,不仅仅表现为一种可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会转变成人脑生化物质记忆积累,转变成人脑物质性响应条件的改善和人脑生化物质机能的发达和完善。因此,在物质世界高级运动方式中,既包含了客体物质要被推动发展和变化,与此同时,人,这种主体物质的自身也在运动和变化――也就是当今很时髦的词汇,叫做“互动”。其互动的中间环节,是信息与响应起到了对应链接作用。表现为意识形态方面的认识积累和提升,与表现为物质形态的人脑生化物质响应条件的运动和积累,两者之间是对应的。所以,从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方面,也应该确认:认识论是“物质高级运动规律论”。

认识论大循环公式,有两点科学含义不能为后人忽略,且一定要继承。第一,它在针对物质高级运动的概括程度上,很适应人类的被动高级运动方式恰到好处的运用。也就是说,从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被萌芽一直到“主动高级运动方式”产生之前,人类实际上都应该、或者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着上述公式去推进物质文明的发展,去改善和增进人类的响应条件。第二,它为后人留下了把适应被动高级运动方式的理论公式,进一步提升为适应主动高级运动方式的理论公式的哲学的发展空间。

我们可以重点分析一下“实践”二字。不论先哲们对这两个字如何下定义,均无必要仔细对照理解。因为谁也不可否认“实践”是人与自然与社会所构成的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活动。那么,这里就要像“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又起源于什么”一样地来询问:构成人类最初实践,也就是构成人的创新实践的动力要素是什么?首发动力是什么?

先哲们启迪我们更多地思考了问题,当我们把问题考虑成熟之后,便在他们写剩下的纸角下方添写两条学识浅薄的物质高级运动流程主线。

 

被动高级运动方式是人类适应常规需求的实践活动,其流程主线是:

既成实践需求―行为动机-循环实践―认识―再响应―再动机-再实践―再认识

主动高级运动方式是人类非常规需求的创新实践活动,其流程主线是:

响应特殊信息―认知动机―行为动机-创新实践―认识―再响应-再动机―再创新实践―再认识

 

可以看出,物质运动方式越是被提升,运动流程主线就越复杂化。

在第一个(被动高级运动方式)流程主线里,“既成实践需求”是人们展开常规实践活动的首发动力,它促成行为动机产生,并进入新一轮常规实践(即曾经有他人或自己经验过的实践活动)。这与原有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流程公式基本同义。笔者加一个环节,目的是宣示一下初始动力与人们行为动机的关系。主要理由是:在物质高级运动方式中,明确显示不同运动方式的最初动力之源确有意义。被动高级运动的动力之源,是实践需求。它是既成的实践为新一轮实践提出的需求。也就是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既成事实”对人们将要接续的实践活动所提出的必须适应的客观要求。

这种被既成实践所推进和发展的“需求”,要么是他国他人已造成的既成事实,构成了此一实践者必须应对的新需求;要么是常规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推进和发展,构成了必须应对的新情况;要么是突如其来的既成事实,构成了人们必须解决,必须开展的紧急活动。“既成实践需求”是一种广泛的哲学含义,它包括古猿人响应体内饥饿信息刺激产生的欲求,也包括当今某一国家面对他国新技术革命所创造的巨大财富,足以构成本国与他国显著落后的被动局面,而被动响应他国实践所构成的本国实践需求,等等。

总之,在被动高级运动方式流程主线中,所有实践活动既是新一轮实践,也是他人或过去已经有过的实践;所有的实践需求,都可被认定为:是既往的实践或既成的事实结果而构成的新一轮实践需求,它驱动了人们接续、深入和持久推进人类文明事业的普及和深入。其中自然包含了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在第二个流程主线中,响应,被提到首要位置。认知动机被单独提炼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环节。这就是物质世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所构成的“主动高级运动方式”的主要特征。先解释认知动机为什么要被提炼为单独一环?

与被动高级运动方式相比,主动高级运动所要展开的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实践活动,在其行为动机(实践决策)产生前,伴随人脑响应某种特殊信息,而激活的认知注意力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种认知动机才能成熟、完善并最终达成。在自然和社会前沿领域探索未知的人们,不可能再像被动高级运动方式一样,因为有很直接、很现实的“实践需求”,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行为动机(实践决策)。此时,更没有可能使认知动机被合并在行为动机中。知行合一,是被动高级运动方式的响应特征。由于创新认知的艰难性,许多探索常常需要10多年甚至数十年的认知过程,才能看准创新实践需求,形成比较符合科学决策或成熟的行为动机,即创新实践方案。所以,认知动机作为单独一环,被强调在主动高级运动方式流程主线中,是比较客观的。

“响应”被提到创新实践首要位置,客观性何在?需要分两个理论层次来分别阐述。其一:人类的生产、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都是物质高级运动方式的体现,不论是被动方式还是主动方式,都要通过人脑的响应来实现。其二,只有创新实践中的人脑“响应”,才可被定位于首发动力。

我们知道,任何实践需求,如果离开了人类的响应条件就不能转变为“实践需要”,包括被动高级运动方式。物质世界通过人脑“响应”这一环,而发生的高级运动方式,表明了人脑响应结果的能动性参与。物质高级运动之所以“高级”的缘由之一,就在于它是通过人脑响应结果――是有意识的实践参与而发生的物质运动方式。物质世界所有高级运动方式都是专属于人类的。

比如:动物们需不需要有与人类平等的生存权利?主张动物与人类平等的人将做出肯定回答:需要!可是许多动物濒临绝迹的首要原因,则是因为它们没有人类的响应条件。国宝大熊猫饥饿时,竹子却遍地开花了;当它“需要”迁徙生存时,它却不能响应这种特殊的生存需要。顽石没有实践需要,也是因为它没有人类的响应条件。“需要”是普遍存在的,而能不能响应“需要”适应“需要”则因响应条件和响应结果不同而不同。我有一块尚好的蛋糕放在冰箱里,这是家里的宠物很需要的。而当它的嗅觉不能响应蛋糕的刺激时,也就不会朝冰箱方向寻找食物。人则不同,有时不用感官,仅用大脑综合知觉积累和逻辑思维就可以拥有正确的响应结果,并正确把握“实践”方向。(2008年加注:恩格斯把人与动物的区别界定为是否“有目的有意识使用工具”的经常性劳动和实践活动上,其基本理念是正确的。本书最后会谈到,凡是杰出思想家“思想”过的观点,后人一定不要轻视。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理论家可以像马寅初一样保持沉默,或创造条件激发基层民众的首创精神,但绝不可轻易地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把前人的思想磨灭得一无是处。每想到这里,笔者常为同仁暗自神伤。

既然所有高级运动方式都要通过“响应”来实现,那么,是否由此也就可以判断:在被动高级运动方式的流程主线中,响应,也应该提到前面,作为新一轮实践活动的首发动力?经再三仔细研究,确认:不能。

对于人类来说,一切被动实践或被动高级运动方式中的“响应”,均是可以被强制实现的。被动高级运动方式之所以“被动”,其因就在于:当既成的客观事实形成之后,它不在乎人们是主动响应还是被动响应,客观现实最终要强迫具备人类响应条件的人去“响应”。如果你仍然不响应,那最后的命运将类似于地球上的那些濒临绝迹的动物。在劳动再造人类时期,主要是物质世界的初级运动方式和被动高级运动方式一统天下,主动高级运动尚处在萌芽阶段。这一时期,人类已经普遍认识到了“适者生存”的道理,也看到了顺应世界潮流,适应时代变化而产生行为动机的兴旺之路。在全球进入到人类改造自然时期的这不到100年时间里,主动高级运动方式正在迅速扩展,但被动高级运动方式仍是主流形态。顺大势应潮流,仍可保留为常规思维方法和决策方法。(参见第14章描述)

在被动高级运动方式中,人们所能争取到的“主动”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当然,这种争取时间的“主动”也十分重要。民族的响应优势,在此过程中也能体现出与其他民族的“比较优势”。然而,这种“比较优势”绝不意味着:一种被动高级运动方式其首发动力机制,在流程主线中的位置可以被重新排列,可以被机制颠倒。所谓大势所趋,形势所迫,如果不响应即是不顺应客观、不顺应潮流。正如人饥饿了想吃,是被动响应;国家不改变落后状态就要挨打,也是被动响应。显然,被动响应,在被动高级运动方式流程主线中不能被列入首发动力。其首发动力仍然是他人的实践或原有的实践所带来的既成事实,构成了必须推进新一轮实践向前发展的现实需求,是人类持续不断的实践活动为接踵而来的实践发展,构成了一浪接一浪的强大推力。

响应,是人类前所未有的创新实践的首发动力。在物质运动前沿领域探索的杰出科学家,他们的认知追求与社会现实需求之间,最初无法联系,也无法挂钩(参见1415章有关前沿领域的发现,其最初状况的有关描述)。响应新知识和新发现,响应多数人不能产生对应链接的特殊信息,成为探索者、发现者形成恒定注意力并产生认知动机的强大推力。在此过程中,代代积累并遗传的人脑响应条件将成为开创新实践的初始动力之源,并最终会为全社会导入一种前所未有的创新实践活动。

在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面前,可使全球范围发生沧桑巨变的那些新科学、新领域被发现和发展的“天赐良机”,并不特别偏爱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民族,某一个探索者。但是,主动响应文明进步和主动响应科技创新的人脑条件,却在不同国家、不同人群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别。越是文明程度较高的种群,民族整体响应条件就越优秀,民族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就越强。物种进化的“马太效应”不仅在所有物种间表现突出,在人类不同种群中的表现也一样突出。每一个反对种族歧视的人,都亲身感受过某些发达国家的人确实存在着把自己列入“世界上优秀民族”的客观事实。

实验课题(NO03)能否发现一个民族一个团队的整体响应能力?

实验设计思想:在被动高级运动方式和主动高级运动方式两者间,隐藏着一种相互交叉更叠又相互区别的衡量一个群种响应条件的上升曲线或下降曲线,通过确认理论上不变的“既成实践需要”来测定一个团队响应能力所处的位置,及其与其他团队的差别关系。当这一曲线可以达到最高级别时,是否在这个团队可以出现相比其他团队更多的具备响应未知和未来新科学发现的一批有杰出响应条件的头脑?他们对特殊信息的敏感和响应表现,可以用哪些具体要素和指标衡量出来?然后,再以团队差别表现来寻找制度和体制的制约原因。

在上面两个(被动和主动高级运动方式)流程主线中,可以看到其中特殊的阶段性表述,是明确承认“既成实践需要”和“响应特殊信息”之后可以形成行为动机或认知动机。而行为动机和认知动机均属于“意识”范畴,它又被认定在实践活动的前面,不可以就此判断是否与唯心论有某种联系。其中的科学内涵可以从被动高级运动方式的“历史性作用”中找原因,也可以从人的特殊响应条件和人脑生化物质积累上找根据。

上述两条流程主线不是并行不容、分道扬镳的,恰恰相反,在人类改造自然时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正是这两条主线组成了一个范围更加广泛、运动状态显得波澜壮阔、气势磅薄的物质高级运动的国际性巨大循环圈。

两种高级运动方式相融合的流程主线是:

 

                              带动                             又带动                      带动

主动高级循环圈-被动高级循环圈――再主动循环-再被动循环

 

这就是当今物质世界除了宇宙初级运动方式之外的,发生在全球范围的物质高级运动流程主线的概括描述。各国均可以从这个巨大循环圈里找到本国的主要循环位置。科技领先的国家经常性地集中了本国具备优秀响应条件的大批科学家,任其自发寻找物质世界的前沿开拓领域,经过数年乃至十数年的默默无闻,然后形成了推动物质文明进步的初步实践动力。当一国的科技创新实践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又形成了他国对新的实践领域的被动响应。

于是大海排浪似的科技革命新潮便开始陆续登陆各国实践,继而演变成了此起彼伏的物质高级运动的壮丽交响乐章。

 

不得翻印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因至今未签出版合同,而未做最终校对,请网友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查看更多胡志平文章:http://huzhip9.chinavalu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