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中一夜成名的水暖工


  如果观看过美国总统大选的最后一场辩论,相信一定不会对水暖工乔(Joe the Plumber)感到陌生. 在第三场,也是最后一场电视辩论中, 小乔先后被两位候选人麦凯恩和奥巴马提了23次 (也有媒体统计被麦凯恩和奥巴马提到了26次). 辩论刚刚结束,当地三家电视台已经开着卫星采访车, 赶到小乔在俄亥俄州的家里,抢着要采访他

  小乔的全名叫山姆.乔.沃泽尔巴赫(Sam Joe Wurzelbacher), 是一位三十四岁的单身父亲, 成名的原因在于他遇到了在当地拉票的奥巴马,并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 他是一名水暖工, 想买下工作的小型水暖公司,收入将增加,但按照奥巴马对高收入阶层增税的计划,他的利益将受损. 问题虽然简单,但杀伤力很大. 为了摆脱目前的经济危机,麦凯恩和奥巴马都出台了自己的一系列拯救方案,奥巴马倾向于照顾弱势群体和中产阶级,麦凯恩主张保护资本阶层.小乔的问题抓住了奥巴马计划的要害,所以迅速被对手麦凯恩发挥,用来攻击奥巴马的政纲

   根据媒体事后的调查,小乔并没有水暖工资格证,也不属于那家小型水暖公司的在册员工. 充其量,就是个临时雇员,与国内许多民工类似. 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小乔在此次大选中成为美国工薪阶层的代理人,两党拼命争夺,多家媒体纷纷跟进,而小乔也象模象样地在家里开起了记者招待会,也有公司卖起了"我们是乔"(We are Joe)等类似的纪念品

   乔的故事值得我们思考, 那就是如何照顾中下层的利益. 曾经的时候, 就是掏粪工人在中国也享有很高的地位,. 但国内的权势阶层这些年逐渐抛弃了中下层群体. 两者之间的矛盾, 用对立来形容都不为过. 联想到最近的哈尔滨六名警察打死林松岭的事件, 就可见一斑. 当网民听说警察打死的是学生,民间舆论指向是警察. 但当听说死者是权贵子弟,舆论一百八十度大转向,支持警察殴打死者. 警察的形象在翁安和扬佳等案中已经表明,但比警察形象更糟糕的却是号称人民公仆的一群人. 有关部门指责民间的舆论是造谣惑众,却无人反思深层原因. 在美国, 警察被打死,几乎没有人同情凶手,但在中国却会. 在美国, 警察打死人, 几乎没有人会同情警察,但在中国却会,难道还不值得警惕吗?是不是非要发展到不可收拾才会觉醒?!!!!!什么时候中下层会重新成为有关部门的争夺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