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关注三季报的机会与风险预警


在三季报披露前,市场对宏观经济拐点论有不同的见解与分歧。主要在于,金融危机将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实体经济,通胀如何走向及怎样影响企业的利润空间等。与此同时,在三季度期间,一系列影响宏观经济的重大事件也有了新的进展。如历时一年左右的通胀压力开始明显减缓,美国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金融海啸。这些重大事件的出现,使三季报具有明显的方向标作用。

三季报忧虑因素渐渐增多

据Wind资讯统计,目前有2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三季报,多数为地产、化工化肥和机械个股。这20多家上市公司中,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实现正增长的上市公司有12家,增长最多的是胜利股份(000407)约为501%,最少的北方创业(600967)约为18%;有10家同比出现负增长,平均亏损25%左右。同时,在三季报预告的700多家上市公司当中,预减的家数大约为300家,而预增的家数大约为400家左右。预增的行业主要分布在煤炭、银行、机械、建筑、等行业,预减主要分布在有色、证券、地产、电力等行业。

总体看,三季报喜仍多于忧。不过这里面包含有一个重要的信息,上市公司的盈利也正在发生“多空转化”,忧虑的因素在渐渐增多,并且行业内的分化也在不断加剧。

密切三季报的机会与风险预警

从已披露三季报情况看,已披露的预增预减对投资者来说,并没有绝对的意义,更多的只是相对参考价值。比方,煤炭行业的业绩仍然优秀,但这样的周期性行业,峰值的优秀并没有很大的价值。换句话说,结合数值的变动情况,从本质上去认识各大行业的盈利变迁才是有意义的。

首先,对于06年以来上市公司盈利增速,要有清醒的认识。从某个角度上说,这两年盈利的加速,是建立在通胀因素的催化上;价格的大幅上涨,明显放大了企业的收入、盈利增速。如果扣除通胀因素,上市公司的增长是要打折扣的。另外,新会计准则、所得税下调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盈利水平。但从三季度开始,我们开始面临着经济发展的新阶段,通胀回落、需求下行的景气度回落现象。在这种情况,通胀的后遗症开始体现出来,价格因素开始反作用缩小企业的收入、盈利增速,从而加剧的企业盈利水平的下滑。当然,在成本与产品同时回落的情况下,可能存在着某些企业的盈利空间并没有被压缩。但总的看,由于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附加值不高,管理水平能力并不是十分优秀,最后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受害于价格回落。

这里要提醒的是,过度看空我国经济也是不合理的。在我国上二次通胀结束后,GDP的增长仍保持在8%以上。另外,从美国走出大萧条的经验看,强大的政府调控、干预宏观经济,是经济复苏的最佳良药。从理性角度看,宏观经济增速整体回落的趋势基本上形成,但回落的幅度可能不会很大。目前政府在不断促成了一些经济的新增长点,以稳住经济的整合平稳。从目前情况看,政策已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加大一些重点项目的投资力度,如铁路方面,高达2000亿的京沪高铁开工、上海世博会相关投资超过1400亿,灾后重建700亿等等。另外,政府已圈定了滨海新区、成渝新区、北部湾等经济新区,加大这些地区的基建等方面的投入,符合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也有利刺激相关投资。经济新区的以点带面作用,有利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最值得注意的是,国家近几年在农村的投入较大,8亿农民的教育、医疗等主要负担不断减小,并允许土地流转,加速农村资源的流动,这些对农村消费力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当然,加强农村的基建等方面的投资,为未来农村的规模化生产提供条件,效果将是更加直接。

回到选股方向上,得到政策大力扶持与投资的领域,仍值得关注,如铁路、电网投资、上海世博会等,与及受益于此的建筑、机械等部个企业。另外,在过去一年中受到重创的行业也值得跟踪,如电力、石化等行业。而风险方面,周期性行业要谨慎对待,尤其是基本面仍没有恶化的行业。策略方面:不可否认A股的估值已处于历史低点;然而,由于宏观经济正处于回落阶段,这在某种程度削减了市场反弹的动力。不管怎样,在全球央行联手救市的大背景下,金融市场的动荡有望得明显减缓;如果幸运的话,也许最危险的时刻已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