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出差驻襄樊某宾馆,打开电视是CETV频道,正在讲课的是上海师范大学一位教授。能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授课的导师都不是等闲之辈,而是学界权威。仔细听了一段,正好涉及到“生产力要素问题”。屏幕文字提要
我记得,在一家网站论坛上,我曾就生产力要素的科学构成问题与网友展开过讨论,结论也是很明确的。看来影响力还是太弱小,不足以改变权威和高等学府的教材观点。这里只好再给上海师范大学致函,希望接受我的建议,理顺教科书观点。
自从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后,我国理论界曾在过去20多年中普遍认为以往的生产力要素理论与邓小平思想不相符。于是开始为生产力补充新的要素:有补充为五大要素的,增加了“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两要素。后来,许多人发现引进先进管理也可以提高生产力水平,就提出“管理也是生产力”。又逐渐增补为六大要素。表面看似乎是对的,其实错了。先是错在对邓小平论断的理解有误,还错在这样的“补充”可能造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逻辑内涵发生混乱,导致基础理论的科学地位丧失。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提出的。我们阅读邓小平著作(绝大多数是讲话),可以知道邓小平的许多科学论断都不拘泥于既定的概念形式,而是把握一个科学方向,以口头语言和政治格言的方式极为简练地表达出来。邓小平深深感悟到了科学技术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作用,才以上述格言表达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感的观点。他为什么不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后加“要素”两个字呢?他没有首先想到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第一要素,而是理解到了科学技术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作用;科学技术是衡量生产力进步的第一指标;发展生产力摆在第一位的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我们从最原始的生产力构成状况看:原始人(劳动者)手持尖利的石头(劳动工具)围杀猎物(劳动对象)。这时,三要素齐全,生产力也就构成。但是,我们如何来衡量生产力水平呢?这个衡量标准不能用构成中的三要素自己比,而要寻找另外的指标。历史学家找到了,科学技术水平历来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第一指标。先用人的科学技术素质(学历水平)衡量劳动者(原始人没有学历,暂放弃);再用科学发明的进步程度衡量劳动对象的进步(从狩猎→种田→造汽车→造电子芯片→克隆羊等等,劳动对象不同,生产力水平不同);又用科学技术的物化水平衡量劳动工具水平(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电子工具时代等等,劳动工具的科技含量指标,也同样很客观地表达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可以看到:作为客观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科学技术指标,自原始生产力三要素构成时就已经成为客观的衡量指标。当今再把它提升为第一生产力指标,更符合时代特征。但是,绝不要认为电子工具是科学技术,石器就不是科学技术。原始人发明石器,比当代人发明克隆技术更不容易。所以,石器也是科学技术,和电子技术相比较,才知道水平太低。这就是时代指标。人类自有目的有意识开始从事生产劳动的那天起,生产力的三要素就构成了最低等的科学和技术含量。这是人类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天然特征。然而,我们却不能因为石器也有科技含量,就把“石器知识”看作是第一生产力要素,也不能因为今天的“信息科学”很先进,就把信息科学看作是“第一生产力要素”。
“科学知识”和“科技手段”不能列为生产力要素。科学知识不转变为劳动者素质,没用。一旦成为劳动者(大脑)素质,他就是有过培训学历(指标)的劳动者。科技手段不完成劳动工具物化过程,那个“手段”是什么?一旦物化为劳动工具,这个工具的科技含量(指标)就可以衡量出生产力发展水平。
我们常用的生产力衡量指标分为质和量两种:质的指标,以科技含量和科技进步为标准,也叫技术水准和时代水准。比如:“数控机床”代表劳动工具的技术水准;比如:我们的生产工具已进入电气化时代,纳米材料(劳动对象)已被普遍采用,这,代表的是一种时代水准。量的指标,则以劳动力数量、机器(工具)数量和产出效率为指标。两种衡量方法在经济学宏观和微观领域各有用途。
科学技术不能列为生产力要素,科学管理更不能列为生产力要素。
首先,管理科学的进步从来不能改变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既定水平和状况,它只能改进或改善生产关系。为什么企业有了科学管理,生产效率会大大提高呢?这是因为,科学管理改善了生产关系的既定状况,推动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进步。因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拥有约束、释放、刺激、阻碍生产效率的强大作用。
下面,我们利用管理科学通过改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科学性调整,看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会起到什么作用:
实行土地承包制(管理科学中的利益机制)改变“吃大锅饭”的状况,这是用变通方法改变了生产关系中土地所有制的僵硬制度,改善了生产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从所有权中分离出经营权归农民所有,七十年不变,从而使科学的激励机制通过生产关系的合理改善得以实现。
用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科学的一种发明)改造企业体制、机制。把原来的政府治理制度改造成法人治理制度,国家所有制通过“法人”来体现(所有制的完善),企业所有员工以“法人”为核心(人与人关系的重新调整),“法人”可以获得年薪制报酬(分配制度的改革)。由此提高了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产出效率。
运用KPI考核指标(现代管理科学重要门类)实现员工薪金制度与岗位贡献直接挂钩。这改进和完善的是生产关系中人与物(财富)的关系,但达到的目的是刺激劳动者的潜力释放。
行为科学管理改善的是人与人结成的生产关系,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更接近人性化和人本化管理水平。财、物管理制度的核心问题也同样是激励敬业、强化责任的赏罚严明、纪律严明的问题,其所完善的仍然是生产关系中的人与人、人与物质利益的关系。“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是现代化大生产实现科学化质量管理的重要制度,突出体现出服从大生产工艺、工序细化条件下的人与人之间应所结成的正确关系。不结成这样的人与人关系,大生产条件下的质量管理就是一句空话。
生产关系的改善程度如何,不仅与生产力状况的适应程度关系极大,同时与管理科学在生产关系中的运用含量关系极大。科学管理不是生产力要素,而是改善生产关系的手段和衡量指标。
自然科学对生产力的促进,管理科学对生产关系的改善均体现的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强大作用。科学知识完成生产力物化过程之后便又成为新的经济基础。历史,就是这样在认知成果和物质成果的互动中前行的。
上述观点没有什么可以争议的。不论是名牌高校、著名权威还是权威教材,既然错了都应该改正过来。尤其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党校要带头改。
胡志平2005,6,6
(引用请注明出处,未经允许不得翻印转载)
原载:胡志平主页http://huzhip9.bok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