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收购第一案始末


                            

                                    临危受命 东风重获新生

    返回宾馆,我陷入了沉思。“中国轮胎业国企重组第一案”完美划上句号,是业界人士和东风员工在两年之前没有预料到的结局。这让我想起2005年那晚与汪海的夜谈。

    “东风人抵制得如此厉害,你还想托管吗?”我紧紧地盯住汪海的眼睛,想从中得到答案,因为宾馆外的怒吼声还没有完全退去。

    “激活东风是双星集团战略棋局中的重要一步。”汪海的气魄和他的胆略让我暗自佩服。

    “打仗要有根据地,商战同样如此。中国轮胎行业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只有青岛这一个生产基地肯定不行。收购东风轮胎是双星轮胎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应对国际化竞争的必然选择,因为跨国轮胎公司正在逐渐减少在发达国家的投资,并将投资转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名前10位的跨国轮胎企业已有9家进中国设厂,甚至唯一未进入的德国大陆公司近日也宣布准备投资2亿欧元在中国建厂。都喊狼来了怎么办?还是那句话:我是老虎我怕谁?!”

    汪海稍作停顿后说:“从地理位置上看,东风所在的十堰市偏于湖北西北一隅,与湖北省省会武汉相距约500公里,交通优势似乎并不明显,但其处于鄂、豫、陕、渝四省市交汇之地,居中而接西,与东部的青岛能形成呼应之势。

    从双星的规划中看,我们将在五年之内把双星东风建成中部最大的半钢子午胎生产企业,主要生产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半钢和全钢胎。而青岛双星轮胎公司将主要生产全钢轮胎,供应海外市场;双星中原轮胎公司则主要生产农用轻卡胎,供应农村市场。这样,双星轮胎总公司所属的青岛双星轮胎公司、双星东风轮胎、双星中原轮胎三大生产基地将具备年产1200万套的规模。”

    我接着汪海的话问道:“如此一来,双星实现了主业转型,今后将主要发展轮胎及与轮胎相关联的产业?这个前景规划很有气派。”

    “但情况要比原来预料的差很多。”汪海换了深沉的语气说。“开始我以为把这里的设备修一下就可以投入生产了,昨天我到厂里转了转,发现那些模具都不能用了,甚至设计蒸发量35吨的锅炉点火后实际蒸发量只有18吨。你说可笑不可笑?我真不知道他们是怎样管理这个企业的。”

    “不仅如此呀,”汪海面色凝重:“设备问题好处理,但目前当务之急是处理这几乱。”

    “哪几乱?”

    汪海数着手指说,“人员思想乱,市场经营乱,现场管理乱,厂区厂貌乱。这还不算,公司4000余员工中大大小小的管理人员竟有3000多人!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这么多的问题,汪总如何治理好东风?”

    “我喜欢挑战。作为第一代企业家也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把东风治理好。办法还是老办法。用理念、用双星文化管理。东风的职工习惯了原企业计划经济时期粗放式管理,他们的思想观念依然沿袭着几十年老国企的旧观念、旧模式、旧方法、旧标准、旧作风,没有市场竞争、企业文化、创造名牌等意识。现在外部个别既得利益者对双星托管原东风也是议论的多、不服的多、观望的多,诋毁诽谤的多,没有关系。企业文化理念的管理是双星政治工作的纲,作为企业最顶尖的管理,用文化理念去教育人、改造人、管理人、团结人,我相信会彻底扭转这种旧思想、旧观念的。”

    “明天我要给他们讲一次话”,汪海坚定地说。“现在东风员工对双星有些误解,我要告诉东风人,要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提高自己,自己完善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救自己;告诉他们创名牌就是最好的爱国,也是最好的爱厂,更是最好的爱岗;一旦他们思想观念变化了,就会完成与双星市场企业文化理念的接轨,与双星文化接轨之时,就是东风巨变之日。”

    说到这儿,汪海停顿了一下,“我敢断定,不出三年,东风一定会扭亏为盈!”

    那次与汪海的谈话给我留下了极深印象,因为我知道,只要汪海认定的事情就没有办不成的。

    一个月之后,双星东风轮胎恢复了生产;一年之后扭亏,两年之后,实现了盈利。仅2007年元月至9月,双星东风轮胎有限公司生产轮胎117万套,同比增长165%,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29.5%。

    这些数字不是冷冰冰的,表明东风轮胎已经浴火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