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雨巷》,其实并不懂“雨巷”,那“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显得那么陌生,那么遥远,只是在心底里隐隐萌生出如诗人那般的愿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其实,即便那丁香花我也没有见过,只能从诗句中隐约感知到那一定是很凄美的花,绝非乡野里遍地可见、摇头摆尾、快乐调皮但却叫不出名字的小花,油纸伞倒是在外婆的故事里时常听说。
那年去江南某城读书,见识了青石板铺就的、纵横交错的小巷,目睹了在小巷里鱼贯出入的人们,尤其是或炎炎夏日,或阴霾雨天,小巷里那些五彩斑斓、恣意攒动的小花伞,才似乎对诗人笔下的《雨巷》渐渐有了些许认识。
记得那是第一学年的国庆,班上六位对文学比较有兴趣的同学相约去城里采风,主题是“古城风韵”,而倡议者就是平时女生中最为活跃的S,她还是系文学社的副社长。
说是古城采风,大伙儿心里都清楚,那是S刻意安排的。进校不久她就跟我们说过,要带大家去她家瞧瞧。她就住在这座城市里,父亲还是市委副书记,标准的高干子弟。尽管她不只说过一次,但谁也不敢当真。
早上出发时,天空飘着淡淡的浮云,S提醒大家别忘了带着雨伞。可临行前接了老家打来的电话,听母亲唠叨了很长一段时间,也就把带伞的事给忽略了,匆匆忙忙地跟上了队伍。说实话,这还是我生平第一次去城里逛街,哪里敢怠慢,万一掉队找不着北,岂不让人家笑话?
原以为S住在某个豪华的别墅区,可在一簇老房子面前,她竟告诉我们,快到目的地了。她似乎看出了大家写在脸上的疑惑,忙补充道:这里原是市委的干部大院,现在大都搬走了,老头子觉得住在这里快二十年了,舍不得走,说是住着这样的四合院既亲切,又舒坦。不然我们个个都去面对着高楼大厦,如何才能找到古城的印象呢?
也就在差不多同时,老天爷不经意间泼下一场雨,让我第一次领略到雨巷的风景,更在我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情缘。
她是那么迅速,令我来不及反应更来不及躲闪,S已经把伞撑过了我的头顶。S是个很讨人喜爱的女生,漂亮、清纯、活泼、大方,用青春美貌形容她绝不为过,而她时不时发出的银铃般的笑声,一种特别的诱惑总是挡也挡不住。尽管内心是那么喜欢,可我从来不敢想入非非,毕竟我是一个土里土气的农家小伙,落差太大了,而她身后不乏狂热的“粉丝”。
S的高跟鞋踩在青石板路上发出的叮叮咚咚的响声,顷刻间变成我狂乱的心跳,已经让我找不到原先错落有致的节奏,两边屋檐上哗啦啦的滴水声已经淹没了我的视线,这样的“亲密接触”不但没有让我滋生幸福的快感,倒令我窒息得几乎喘不过气来,想竭力挣脱,却又是那么无助。心里甚至还在琢磨:要是换在往日的雨天,在窄窄的乡间小路上,即使淋着雨,即使浑身沾满泥巴,也不至于如此狼狈吧?
大学四年的欢乐时光不知不觉中稍然逝去,对S的那份爱慕终究不敢有丝毫流露,生怕一不小心碰碎了那个美妙的梦境。毕业时,S问我是否愿意留存那座城市,她说只要我愿意,让她的父亲出面是没有困难的。我略加思索,还是摇了摇头,告诉她,我得回到老家去,那里有一手把我拉扯大的孤独母亲,我必须照顾她老人家。
到单位报到后,我随即给她去了一封信,告诉她我的联络地址,并鬼使神差地附上了戴望舒的《雨巷》。很快,便接到她的回信,信中告诉我,她知道分配回老家的意向很坚决,原本要打算随我一起走的,但家里反对的态度也异常坚决,她是家里的独女,她不想让父母失望、伤心。很简短,语气也很平静,但我分明读到了一丝淡淡的忧伤。
我不再有勇气再提笔给她写信,也没再收到她的来信。转眼已是来年的中秋,我突然收到S寄来的小包裹,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本戴望舒诗集,在《雨巷》那一页,夹着一枚小笺,是她亲手抄写的《雨巷》,看着那熟识的清秀的诗行,仿佛她又含笑站在我的面前。她过得好吗?她是不是依然还在怀念一起相处的日子?我急切地搜索,却没有再找到只言片语,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心头。
而这种不祥的预感很快在同时收到的另一封信里得到了证实。这是S父亲写来的信,信中说,可怜的女儿S已经走了半年多了,毕业分配体检时就已得知不幸患上了白血病,但她怕我牵挂,怕我为她而伤心,才一直隐瞒着,才打消了与我一同却北方工作的念头。临终时,她让父亲无论如何在中秋节前夕把包裹寄给我……
天哪,怎么会这样!我几乎一下子坠入了悲伤的深渊。我后悔,我自责,我顿足!我后悔为什么没有勇气向她说出心中的那份爱,我自责为什么用四年的时间都没有能够读懂她的那份深情,我顿足,在心爱的女孩最痛苦、最远望的时候却没有能够与她厮守,替她分担哪怕一点点!
多少年过去了,S抄写的那首《雨巷》一直放在我的案头,重读《雨巷》都禁不住泪流满面,而与她一起撑着小花伞走过雨巷的情景更是常常萦绕在我的梦里,每当雨季来临,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她甜甜的声音和亲切的笑脸,常常情不自禁地踟躇于雨中,默诵戴望舒的诗句: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像梦中飘过/一支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叹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其实,即便那丁香花我也没有见过,只能从诗句中隐约感知到那一定是很凄美的花,绝非乡野里遍地可见、摇头摆尾、快乐调皮但却叫不出名字的小花,油纸伞倒是在外婆的故事里时常听说。
那年去江南某城读书,见识了青石板铺就的、纵横交错的小巷,目睹了在小巷里鱼贯出入的人们,尤其是或炎炎夏日,或阴霾雨天,小巷里那些五彩斑斓、恣意攒动的小花伞,才似乎对诗人笔下的《雨巷》渐渐有了些许认识。
记得那是第一学年的国庆,班上六位对文学比较有兴趣的同学相约去城里采风,主题是“古城风韵”,而倡议者就是平时女生中最为活跃的S,她还是系文学社的副社长。
说是古城采风,大伙儿心里都清楚,那是S刻意安排的。进校不久她就跟我们说过,要带大家去她家瞧瞧。她就住在这座城市里,父亲还是市委副书记,标准的高干子弟。尽管她不只说过一次,但谁也不敢当真。
早上出发时,天空飘着淡淡的浮云,S提醒大家别忘了带着雨伞。可临行前接了老家打来的电话,听母亲唠叨了很长一段时间,也就把带伞的事给忽略了,匆匆忙忙地跟上了队伍。说实话,这还是我生平第一次去城里逛街,哪里敢怠慢,万一掉队找不着北,岂不让人家笑话?
原以为S住在某个豪华的别墅区,可在一簇老房子面前,她竟告诉我们,快到目的地了。她似乎看出了大家写在脸上的疑惑,忙补充道:这里原是市委的干部大院,现在大都搬走了,老头子觉得住在这里快二十年了,舍不得走,说是住着这样的四合院既亲切,又舒坦。不然我们个个都去面对着高楼大厦,如何才能找到古城的印象呢?
也就在差不多同时,老天爷不经意间泼下一场雨,让我第一次领略到雨巷的风景,更在我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情缘。
她是那么迅速,令我来不及反应更来不及躲闪,S已经把伞撑过了我的头顶。S是个很讨人喜爱的女生,漂亮、清纯、活泼、大方,用青春美貌形容她绝不为过,而她时不时发出的银铃般的笑声,一种特别的诱惑总是挡也挡不住。尽管内心是那么喜欢,可我从来不敢想入非非,毕竟我是一个土里土气的农家小伙,落差太大了,而她身后不乏狂热的“粉丝”。
S的高跟鞋踩在青石板路上发出的叮叮咚咚的响声,顷刻间变成我狂乱的心跳,已经让我找不到原先错落有致的节奏,两边屋檐上哗啦啦的滴水声已经淹没了我的视线,这样的“亲密接触”不但没有让我滋生幸福的快感,倒令我窒息得几乎喘不过气来,想竭力挣脱,却又是那么无助。心里甚至还在琢磨:要是换在往日的雨天,在窄窄的乡间小路上,即使淋着雨,即使浑身沾满泥巴,也不至于如此狼狈吧?
大学四年的欢乐时光不知不觉中稍然逝去,对S的那份爱慕终究不敢有丝毫流露,生怕一不小心碰碎了那个美妙的梦境。毕业时,S问我是否愿意留存那座城市,她说只要我愿意,让她的父亲出面是没有困难的。我略加思索,还是摇了摇头,告诉她,我得回到老家去,那里有一手把我拉扯大的孤独母亲,我必须照顾她老人家。
到单位报到后,我随即给她去了一封信,告诉她我的联络地址,并鬼使神差地附上了戴望舒的《雨巷》。很快,便接到她的回信,信中告诉我,她知道分配回老家的意向很坚决,原本要打算随我一起走的,但家里反对的态度也异常坚决,她是家里的独女,她不想让父母失望、伤心。很简短,语气也很平静,但我分明读到了一丝淡淡的忧伤。
我不再有勇气再提笔给她写信,也没再收到她的来信。转眼已是来年的中秋,我突然收到S寄来的小包裹,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本戴望舒诗集,在《雨巷》那一页,夹着一枚小笺,是她亲手抄写的《雨巷》,看着那熟识的清秀的诗行,仿佛她又含笑站在我的面前。她过得好吗?她是不是依然还在怀念一起相处的日子?我急切地搜索,却没有再找到只言片语,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心头。
而这种不祥的预感很快在同时收到的另一封信里得到了证实。这是S父亲写来的信,信中说,可怜的女儿S已经走了半年多了,毕业分配体检时就已得知不幸患上了白血病,但她怕我牵挂,怕我为她而伤心,才一直隐瞒着,才打消了与我一同却北方工作的念头。临终时,她让父亲无论如何在中秋节前夕把包裹寄给我……
天哪,怎么会这样!我几乎一下子坠入了悲伤的深渊。我后悔,我自责,我顿足!我后悔为什么没有勇气向她说出心中的那份爱,我自责为什么用四年的时间都没有能够读懂她的那份深情,我顿足,在心爱的女孩最痛苦、最远望的时候却没有能够与她厮守,替她分担哪怕一点点!
多少年过去了,S抄写的那首《雨巷》一直放在我的案头,重读《雨巷》都禁不住泪流满面,而与她一起撑着小花伞走过雨巷的情景更是常常萦绕在我的梦里,每当雨季来临,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她甜甜的声音和亲切的笑脸,常常情不自禁地踟躇于雨中,默诵戴望舒的诗句: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像梦中飘过/一支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叹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