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公务员招录制度的一些思考(一)历史与现状


  

  公务员招录制度作为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已经在人才选拔上体现出了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正因为如此,不断完善公务员招录制度才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如何完善呢?本文将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并借鉴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同时适当的参照国外文官制度的一些有益做法,阐述关于完善我国公务员招录制度的一些思考。

  

  当代中国第一考

  

  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在我国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推行公务员制度。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6月7日,人事部颁布了《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标志着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公务员法》规定:我国对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实行录用制度,“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由中央或省级主管部门负责。报考公务员要求“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满十八周岁;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良好的品行;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同时规定“下列人员不得录用为公务员: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曾被开除公职的;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公务员录用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内容根据公务员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和不同职位类别分别设置。”当前,中央及各地机关公务员笔试主要以《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申论》为主,有的外加一些其它项目,比如专业知识。招录机关则“根据考试成绩确定考察人选,并对其进行报考资格复审、考察和体检。”根据这些结果“提出拟录用人员名单,并予以公示”,同时报设区的市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备案或审批。而“新录用的公务员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期满合格的,予以任职;不合格的,取消录用。”

  实施招录制度以来,现实状况是怎样一种情景呢?从1994年至2006年,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及垂直管理系统连续13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共录用公务员45000(原稿此处写的是4500)余人,有116万余人报名考试。具体数字如下表。

  

表格A: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及垂直管理系统几年的招录比例

年份

录取人数

报考人数

比例约数

1994

411

4306

111

1997

891

15785

181

2003

4500

87600

201

2004

6224

180000

291

2005

5170

248000

481

2006

7800

383008

491

由此表可以看出,国家行政机关及垂直管理系统招录人数逐年上升,报名人数同样是逐年上
  由此表可以看出,国家行政机关及垂直管理系统招录人数逐年上升,报名人数同样是逐年上升,但后者的增长速度要远远大于前者的增长速度。再看看刚刚过去的1997年国家行政机关及垂直管理系统的招录情况。据新华网报道:“2007年公务员招考涉及89个部门的12724个职位,共有1113966人次通过网络提交了报名申请,有742386人通过资格审查,最终确认人数535574人,报考与录取的比例约为42:1。”除了国家行政机关和垂直管理系统之外,各地的公务员招录更是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由此不难看出,公务员考试已成了继高考热和考研热之后的又一热门考试,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无论从其发展速度,还是现实表现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称其为当代中国第一大热考并不为过。

  为什么会出现公务员报考热?对于公务员报考热的原因,人们有着近乎完全一致的认识。概括起来有四点:一是公务员考试为大家提供了平等竞争的平台,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核心就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让所有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打破身份、地域等方面的限制,公务员考录制度体现出自身的公正性和优越性。二是公务员考试有很大的吸引力,公务员职业有比较好的社会声望,为实现自身的价值提供了很好的途径。2004年据广州市团校穗港澳青少年研究调查表明,党政机关干部等公务员职位成为不少年轻人求职的首选;2006年广州民意调查则显示,公务员对生活的满意度最高。(调查内容包括经济生活类指标有“就业状况”、“个人收入”、“住房状况”、“挣钱机会”、“个人经济地位”、“劳保福利”6项;社会生活类指标有“工作”、“人际关系”、“看病就医”、“个人业余生活”、“个人社会地位”、“人身安全保障”、“人权保障”7项。)三是当前社会就业压力比较大。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压力巨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存在。有关部门统计表明,“十一五”时期,中国进入新的人口劳动力增长高峰,五年新增劳动力总供给将达到5000多万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人数会持续增长,因此大学生就业的矛盾尤为突出。就我国目前的就业弹性来讲,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增加100万个就业岗位;按照年均7.5%的经济增长速度计算,五年新增就业缺口将高达1000万。四是官本位思想在人们意识里依然存在。某青少年组织对一些中小学生进行书面调查,结果表明“当官”竟然是多数人的选择。而对不同阶层的人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更是让人吃惊,中国的男女老少,几乎个个都想当官。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和国外的文官制度

  

  有人说现代公务员招录考试和古代科举没有什么区别,就是一个现代版的科举。真的如此吗?有些现象相同,就能说本质一样吗?先简单介绍一下科举制度,然后再回答这些问题不迟。当然,若是全面了解了科举制度,有些东西可以不言而明。

  对于科举制的起源,史学界多认同始于隋代说。隋以前的察举取士总体而言还是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自由投考还只是个别现象而非普遍行为,决定举子及第与否的考试还不够制度化和严密化。公元587年,隋文帝开创科举制度,实行了300多年的九品中正制废止。到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并逐渐成为考试取人的主导科目,因此说,进士科举的设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开始将科举举士制度逐步完善起来,并于武则天时期开辟了武艺科举制度。宋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王安石改革时,开创了“四股文”格式,到南宋灭亡时,它已演变成了“八股文”。宋代除了对隋唐时期形成的科举制度进行了局部的改进外,最重要的就是确立了“三级考试”的科举制度范式。元朝承接宋朝科举方法,并首次以朱熹注释的四书五经为科举版本;元代科举制度因为统治阶层的原因实质上有所衰败;到明清两代,科举制度开始渐渐僵化,八股文使得许多读书都埋头钻研其中,根本不知天下大事、国计民生,从而使科举制度下产生的官僚的执政水平大大折扣。科举制度成为了禁锢知识分子思想,摧残人才的工具。正因为没能与时而进,作为封建制度的一个部分,难逃灭亡的命数。1901年,慈禧太后发布谕令,称科举弊病与日俱增,现宜改行实学。到了1905年,慈禧宣布:“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取仕制度正式废止。

  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等级:一是童试:考生无论年龄大小,未有功名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通过之后,称为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二是乡试:每三年,八月份,在省城举行一次,也叫“大比”。乡试中试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的举人称为“解元”。三是会试:会试在乡试之后的第二年春天于京城举行,会试中试者称为“贡士”,“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四是殿试:科举最高级别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及格者称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等:一甲、二甲和三甲。“一甲”取三人,由第一到第三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和三甲分别取若干名。科举考试的项目和内容,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侧重。进士科重在考杂文诗赋和策论,明清时特重经义。明经科,以五经为主。明法科,以律令为主。明书科,以书法为主。在考试方法和考试组织方面,科举考试可谓集古代考试之大成,其中的经验教训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科举的考试方法,主要有口试,帖经,墨义,策论和诗赋。帖经,就是主考官任择经书中一页,遮盖全文,仅留一行,再裁纸为帖,盖上三、五字,令考生念出或写出这三、五字。帖经是唐代科举的主要考法之一,各科考试,均须帖经。墨义。就是从经书中编出若干个问题,要求考生用经书原文回答。策论,就是按策问临场撰文回答问题,这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考法。最后一种考试方法是诗赋,即令考生临场按文题和规定的格律创作诗赋。唐自开耀元年后,规定进士科必须试杂文二篇(一诗一赋),然后试策。今天的申论考试就借鉴了科举中“策论”的不少东西,而帖经、墨义、诗赋等考试方法则是现在的填空、简答、论述、作文等考法的渊源。明经、进士两科是科举中最重要的两科。明经注重的是死记硬背,考取的内容相对容易一些,而进士科测的诗赋难度较大,含金量比明经高得多。有记载称“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之一二”。进士科重要而且难考,能考取进士者一般都是有真才实学的才子。许多人穷其一生精力,也不能得中。所以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像白居易不到而立之年就得中进士的实在是少之又少,他在27岁一举得中,即兴赋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从此便留下了“雁塔题名”这个典故。

  文官制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中国西汉时的官吏任免制度,特别是深受隋唐时新兴起来的科举制度的影响。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起源于英国。1855年,《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正式确立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文官制度。在美国,1883年的《公务员制度法案》(即《彭德尔顿法》),确立了美国的文官制度,即“功绩制(merit system)”,主要内容包括:公开考试;机会均等;择优录用;按工作实绩评定升迁、奖励;实行统一工资和同工同酬;非因过失不得辞退等。同时建立美国文官委员会,负责实施以功绩制为原则确立的文官制度。法国、日本、德国分别于1946、1947、1950年颁布公务员法,印度、巴基斯坦于19世纪80年代,泰国于20世纪20年代分别确立现代文官制度。20世纪50年代,亚、非、拉诸多国家都相继建立了公务员考试制度。如菲律宾以及实行这一制度后迈向发达国家行列的新加坡、韩国等;拉丁美洲的委内瑞拉、秘鲁、尼加拉瓜、巴拿马等国;非洲的尼日利亚、肯尼亚、乌干达、加纳、赞比亚、塞拉里昂、坦桑尼亚、冈比亚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

  

  考录制度的意义

  

  一种制度存在一千多年,不被别的制度所取代,说明它本身具有优越性和存在的合理性。科举制度是当时最为先进的选拔人才的方法,具有积极意义。科举制度实行一千多年以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举制度作为封建制度的产物,必然为封建统治服务。科举制度为庶族中小地主、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缓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进而巩固了封建社会的统治。科举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举荐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改变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情境,为选拔人才提供了一种相对公正的方法和程序,使得寒素之家的子弟也能由读书科举进入仕途,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做官权利的局面。使国家选拔人才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对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起到了积极作用。

  科举制度推动了隋唐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对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也是有好处的。科举是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主要来源,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史学家等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跻身于社会上层。如唐时的陆贽、裴度、刘宴、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是进士出身,他们的精神面貌、精神状态都是由科学制度塑造出来的。知识分子身上体现的威武不屈、清正廉明等品质,都能从科举制度中探寻到根源。唐宋八大家中,除苏洵以外,其他七人全是进士出身。清朝260多年中,举行殿试112次,中状元的有112人,其中出了不少人才。比如乾隆庚辰科状元毕沅,除官至湖广总督而外,经、史、文字学、金石学造诣都很深,并且主持编纂《续资治通鉴》220卷。咸丰丙辰状元翁同龢,官至军机大臣、尚书,是同治、光绪两朝的帝师,甲午战争中坚决主战,戊戌变法时坚决支持光绪皇帝,以致被慈禧太后革职,其胆识为时人称赞和景仰。张謇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奠基者之一,此人就是光绪甲午科的状元。当然,科举也不是完美的,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腐败日渐严重。光绪癸卯科殿试时,适值慈禧太后70大寿,进士王寿彭名字吉利(古代传说中彭祖笺铿寿命长达八百岁),因而中状元。乾隆甲辰、丁未、庚戌三科,屈居榜眼的王鸣盛、孙星衍、洪亮吉都是名噪一时的大学问家,而状元则不太出色,有人讥讽考官有眼无珠,说三个状元都是撞上了大运。因此有人说:“科举制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是最好的,但肯定不是最坏的。如同邱吉尔评价‘民主’一样,民主的实质就是要防止最坏的。”

  科举制是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重要参照,与西方中世纪贵族政治中所体现的由血缘出身来决定的等级差别不同是,科举制本身强调的是平等精神。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西方文官制度是源自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美国学者威尔·杜兰在其《世界文明史》中,盛赞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人类所发展出的选择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令人赞赏的方法。科举制度后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可与‘四大发明’相媲美。”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古朝鲜,科举成为900多年间选士任官的首要途径,科举制对社会的重大影响不亚于中国。

  以英国为代表的文官制度,确立了以考任制为核心的任用制度和以工作实绩为基础的考核制度,奠定了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制度基础,也奠定了西方国家现代政府体制的基础。国家公务员制度为英国在国际经济和政治事务发挥重要作用达到一个半世纪之久奠定了基础。以美国为代表的“功绩制”避免了恩赐制和政党分赃制的弊病,有利于国家行政机关吸收优秀人才,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有利于国家机器的正常、稳定运转。但功绩制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对公务人员功绩的评价常含有主观看法和偏见;公务人员加薪和晋升的依据,仍然取决于年资,而非个人功绩等。总体而言,文官制度的弊端主要是:政府行政效率较私营企业低;机械的工作方式和论资排辈的晋升方式压抑人才;文官弄权,不负责任,使政务官左右为难;有权势的文官集团在社会上形成了受到特别保护的利益集团。

  我国推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以来,初步建立起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考录工作机制。公开招考开阔了机关选人视野,为机关补充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招录到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充实了公务员队伍,优化了公务员队伍结构,促进机关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公开招考促进了政府工作职能的转变和机关廉政建设,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公平竞争的机制,形成重才、爱才、惜才、用才的良好风气。公务员考录制度,为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公务员队伍提供了制度保证,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公开招录制度实行至今,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公务员报考的火爆,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对公开招考体制的一种认同。

  考试制度最大优点就是“公平”,即以考生的分数而不是考生的家庭出身、血统、背景、关系、金钱以及弹性极大的所谓“表现”作为录取和选拔的标准,这给社会带来的是公平、公正,所以这一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考试的另一个优点是成本低,而且公务员考试中还有对贫困生在报名等费用的减免政策。据人事部公务员管理司相关负责人的测算,公务员考试中笔试与面试的人均直接成本大体约为 200 元。另外,考试还有着自愿性,能最大限度的做到“人尽其才”,使应试者从事自己喜爱的职业。同时,考试又有筛选性,把不合格、不适宜者筛于外面。正是这种自愿性和筛选性,避免了“分配工作”的强迫性和任意性。

  公开招录制度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公务员的素质,而且提高了政府服务于经济的效率,并最终促进经济增长。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施莱佛等人经过观察对比和研究,得出结论:转型以来中国和俄罗斯之所以在经济增长绩效上表现出如此巨大的反差,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政府的人力资本更新得很快,政府对经济增长表现出了罕见的兴趣;而转型之后的俄罗斯政府官员与转型之前实际上并无二致。

链接:    思海常啸       驿外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