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中央对孟学农任职的调整,取代山西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于幼军,主政山西的消息,使沉寂四年的孟学农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003年4月20日,新华社消息称,中央免去孟学农的北京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一职,却没有给出任何解释。根据中国的政治惯例,孟学农实际上已经被撤销了北京市长一职,只不过需要人大程序性通过。也就在同一天,孟学农请辞市长一职。孟学农也就书写了迄今为止“历史上最短命的北京市长”的历史。
2003年4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受中央委派,宣传中央关于北京市政府主要领导职务变动的决定。贺国强说:“从工作上说,北京市在信息收集、监测报告、追踪调查方面存在较大疏漏,没有及时准确地上报疫情,救治和预防措施落实的不够好,未能有效地监控和切断传播渠道,给北京地区的疫情控制带来很大被动,影响了防治工作的开展。这里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为加强北京地区的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确保首都大局的稳定,中央决定调整北京市政府主要领导。”
这就给仅仅上任三个月的北京市长孟学农去职丢官做了很好的注解。同样的悲情亦是笼罩着时任卫生部长张文康。历史多有“时势造英雄”之论。诚然,时势也当然可以让一个官运亨通、前程无量的官员不说卸甲归田,至少也可以去职丢官。孟学农无疑属于不幸的后者。
5个月之后,因SARS而丢官的孟学农出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只是这次的任职与以往多有不同。
一是低调上任。这一次孟学农上任的消息先是通过网站发布,稍后官方才正式发布。在9月29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中国南水北调网站已经发布了关于孟学农任职通知的公告。直到10月1日才以官方名义正式发布这一消息。
二是身兼中共中央委员的孟学农职务虽为副部长级,却依然享受着正部级待遇。对于中国职业化官僚来说,职位可以挪动,要挪动待遇恐怕并非易事。毕竟前者是世人可见之处,后者除了体制内之人,外界又有几人知晓?特别是对于省部级官员来说,这一点尤其是如此。
关于孟学农、张文康的“下课”,有一种说法就是他们无疑属于“替罪羊”。亦如前述贺国强的说法,孟、张的免职无疑有客观原因,即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即行政人员的施政效能问题。这里值得玩味的是,孟、张去职以后,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对诸多媒体的约访,孟学农一一拒绝。
“我不接受采访”。“至于何时能接受记者采访,孟学农面色一沉,‘十年以后’,他说,‘十年以后我就退休了’。”“‘历史越久远越清晰’这句话,他谢绝采访时前后说了两遍。”聊聊数语,总是给人无限遐想。为什么不接受采访?个中缘由何在?是不愿意接受采访?不能接受采访?无法接受采访?
公职人员必须面对媒体,而且要善于面对媒体,这是当今领导学、管理学、传播学的通则。越是回避媒体、回避镜头,越是给人以各种猜测和推理。十年以后为什么就可以接受采访?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十年之后就退休了。退休了就可以说了?现在务须保持谨慎?在其位、不在其位,为何差别就这么大?难道仅仅是因为在其位就是为了谋其政,不在其位就可以不谋其政的差别?
“历史越久远越清晰。”这句话多少饱含了孟学农些许无奈。为啥无奈?当官员个人面对一个强大的体制的时候,他能怎么样?是官员个人服从这个强大的体制,遵守这个强大体制的游戏规则,还是与这个强大的体制闹不和谐,打破既定的游戏规则。奉行前者的话,无论是从官员个人的政治前程,还是从风险收益来说,绝对是有好处。倘若践行后者,恐怕只能是拿鸡蛋碰石头,弄不好身败名裂,何苦来哉?“有觉悟”的共产党人总是会“义无反顾”的选择前者,决不选择后者。更何况当时中国的医疗卫生系统管理权限如是之不清晰。彼时彼景,谁在其位,要是按照那种“问责”机制的话,恐怕也难逃丢官之命运。如此说来,当时中国宁可牺牲两个高官,换来抗SARS的胜利,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之举。
“历史越久远越清晰。”这句话多少也饱含了孟学农的几许期待。为何期待?当年他们去职,有人为其抱不平。不能完全将体制的问题归咎于个人,拿个人开刀。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可言。世人对此作何感想?后人对此如何评价?期待人们了解事实的真相?期待人们能够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去职,而不是本能地对官员,尤其是身为京城当家人的自己被免职幸灾乐祸?
“历史越久远越清晰。”这句话背后的深意多少也饱含了共产党人的革命作风。按照经典共产主义的思维和行事风格,为了能够赢得SARS的胜利,牺牲一两个官员算什么?“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三亿人。”SARS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不能不说4月20日对张文康、孟学农的免职是一个转折性事件。诚然,这也从此警示我们的官员,“责任”二字将从此浓墨重彩地被放大了。
1949年8出生、今年才58岁的孟学农如今再度复出,也完全符合中共官员的任免规则。SARS之后,孟学农出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完全只是过渡。毕竟是免职官员,4年过渡期显有些长。诚然,有些事情总是不可操之过急,必须慢慢淡化人们对当时免职风波的情绪,给人们以充分的心理准备,让人们慢慢接受免职官员新的去向。所以大凡免职官员,如果要东山再起的话,总是需要一个慢慢的过渡期。然而,是次到山西任职,对于久居北京的孟学农来说,到地方主政尚属首次,也必将成为孟学农政治生涯中的重要阶段。
为什么要调孟学农到山西而不是其它地方主政?一个曾任京城市长后被免职、且引起世界轰动的官员为何4年后复出到地方主政?官方没有给予任何的解释和说明。从积极的意义来说,这对于塑造官员能上能下的品格,打造经得起组织上的考验、得到组织信任的官员,对于一个政党、尤其是执政党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原来在北京市长期间,孟学农的口碑不错,其在山西将发挥怎么样的作用?若干年后的今天,类似于幼军与孟学农的交接之际,孟学农将给山西、给全国人民留下什么样的口碑?网友们在对于幼军离去一致表示惋惜和感激的同时,更多地寄予了对新任当家人的期待与嘱托!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文章来源:中国选举与治理网,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15368。
2003年4月20日,新华社消息称,中央免去孟学农的北京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一职,却没有给出任何解释。根据中国的政治惯例,孟学农实际上已经被撤销了北京市长一职,只不过需要人大程序性通过。也就在同一天,孟学农请辞市长一职。孟学农也就书写了迄今为止“历史上最短命的北京市长”的历史。
2003年4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受中央委派,宣传中央关于北京市政府主要领导职务变动的决定。贺国强说:“从工作上说,北京市在信息收集、监测报告、追踪调查方面存在较大疏漏,没有及时准确地上报疫情,救治和预防措施落实的不够好,未能有效地监控和切断传播渠道,给北京地区的疫情控制带来很大被动,影响了防治工作的开展。这里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为加强北京地区的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确保首都大局的稳定,中央决定调整北京市政府主要领导。”
这就给仅仅上任三个月的北京市长孟学农去职丢官做了很好的注解。同样的悲情亦是笼罩着时任卫生部长张文康。历史多有“时势造英雄”之论。诚然,时势也当然可以让一个官运亨通、前程无量的官员不说卸甲归田,至少也可以去职丢官。孟学农无疑属于不幸的后者。
5个月之后,因SARS而丢官的孟学农出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只是这次的任职与以往多有不同。
一是低调上任。这一次孟学农上任的消息先是通过网站发布,稍后官方才正式发布。在9月29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中国南水北调网站已经发布了关于孟学农任职通知的公告。直到10月1日才以官方名义正式发布这一消息。
二是身兼中共中央委员的孟学农职务虽为副部长级,却依然享受着正部级待遇。对于中国职业化官僚来说,职位可以挪动,要挪动待遇恐怕并非易事。毕竟前者是世人可见之处,后者除了体制内之人,外界又有几人知晓?特别是对于省部级官员来说,这一点尤其是如此。
关于孟学农、张文康的“下课”,有一种说法就是他们无疑属于“替罪羊”。亦如前述贺国强的说法,孟、张的免职无疑有客观原因,即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即行政人员的施政效能问题。这里值得玩味的是,孟、张去职以后,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对诸多媒体的约访,孟学农一一拒绝。
“我不接受采访”。“至于何时能接受记者采访,孟学农面色一沉,‘十年以后’,他说,‘十年以后我就退休了’。”“‘历史越久远越清晰’这句话,他谢绝采访时前后说了两遍。”聊聊数语,总是给人无限遐想。为什么不接受采访?个中缘由何在?是不愿意接受采访?不能接受采访?无法接受采访?
公职人员必须面对媒体,而且要善于面对媒体,这是当今领导学、管理学、传播学的通则。越是回避媒体、回避镜头,越是给人以各种猜测和推理。十年以后为什么就可以接受采访?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十年之后就退休了。退休了就可以说了?现在务须保持谨慎?在其位、不在其位,为何差别就这么大?难道仅仅是因为在其位就是为了谋其政,不在其位就可以不谋其政的差别?
“历史越久远越清晰。”这句话多少饱含了孟学农些许无奈。为啥无奈?当官员个人面对一个强大的体制的时候,他能怎么样?是官员个人服从这个强大的体制,遵守这个强大体制的游戏规则,还是与这个强大的体制闹不和谐,打破既定的游戏规则。奉行前者的话,无论是从官员个人的政治前程,还是从风险收益来说,绝对是有好处。倘若践行后者,恐怕只能是拿鸡蛋碰石头,弄不好身败名裂,何苦来哉?“有觉悟”的共产党人总是会“义无反顾”的选择前者,决不选择后者。更何况当时中国的医疗卫生系统管理权限如是之不清晰。彼时彼景,谁在其位,要是按照那种“问责”机制的话,恐怕也难逃丢官之命运。如此说来,当时中国宁可牺牲两个高官,换来抗SARS的胜利,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之举。
“历史越久远越清晰。”这句话多少也饱含了孟学农的几许期待。为何期待?当年他们去职,有人为其抱不平。不能完全将体制的问题归咎于个人,拿个人开刀。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可言。世人对此作何感想?后人对此如何评价?期待人们了解事实的真相?期待人们能够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去职,而不是本能地对官员,尤其是身为京城当家人的自己被免职幸灾乐祸?
“历史越久远越清晰。”这句话背后的深意多少也饱含了共产党人的革命作风。按照经典共产主义的思维和行事风格,为了能够赢得SARS的胜利,牺牲一两个官员算什么?“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三亿人。”SARS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不能不说4月20日对张文康、孟学农的免职是一个转折性事件。诚然,这也从此警示我们的官员,“责任”二字将从此浓墨重彩地被放大了。
1949年8出生、今年才58岁的孟学农如今再度复出,也完全符合中共官员的任免规则。SARS之后,孟学农出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完全只是过渡。毕竟是免职官员,4年过渡期显有些长。诚然,有些事情总是不可操之过急,必须慢慢淡化人们对当时免职风波的情绪,给人们以充分的心理准备,让人们慢慢接受免职官员新的去向。所以大凡免职官员,如果要东山再起的话,总是需要一个慢慢的过渡期。然而,是次到山西任职,对于久居北京的孟学农来说,到地方主政尚属首次,也必将成为孟学农政治生涯中的重要阶段。
为什么要调孟学农到山西而不是其它地方主政?一个曾任京城市长后被免职、且引起世界轰动的官员为何4年后复出到地方主政?官方没有给予任何的解释和说明。从积极的意义来说,这对于塑造官员能上能下的品格,打造经得起组织上的考验、得到组织信任的官员,对于一个政党、尤其是执政党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原来在北京市长期间,孟学农的口碑不错,其在山西将发挥怎么样的作用?若干年后的今天,类似于幼军与孟学农的交接之际,孟学农将给山西、给全国人民留下什么样的口碑?网友们在对于幼军离去一致表示惋惜和感激的同时,更多地寄予了对新任当家人的期待与嘱托!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文章来源:中国选举与治理网,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15368。